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與企業資產者關系的現狀與思考

時間:2022-07-09 06:32:00

導語: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與企業資產者關系的現狀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與企業資產者關系的現狀與思考

新經濟組織中開展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的一個新領域。新經濟組織資產非公有這一特性,決定了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與傳統的國有、集體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具有不同特點:

一是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性。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在私人資本和混合資本體制下如何把握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于法無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資產所有者(以下統稱企業主)對黨的認識和對黨建工作的支持程度,否則就是“地下黨”。

二是活動開展的受局限性。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往往存有在別人的“地盤”上活動、“寄人籬下”的感覺,理不直氣不壯,如果遇到不開明的企業主,黨組織活動的時間、地點和經費則難以落實。三是作用發揮的不可靠性。在新經濟組織中,黨員的政治地位發生變化,主人翁意識受到削弱,有的黨員政治觀念淡薄,理想信念動搖,甚至出現了一些組織關系揣在口袋里的“口袋黨員”、不愿暴露身份的“隱形黨員”、不參加組織活動的“檔案黨員”;有的黨組織負責人既不懂經營管理,又不善于抓黨建工作,經濟上不能幫企業主發財,政治上、思想上對企業主缺乏影響力和感召力,在與企業主的關系中處于劣勢地位,一定程度上加深、加重了企業主對黨組織的疑慮和不滿。

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上述特點,帶來了黨組織在處理與企業主關系上的困惑和難度。從調查的總體情況看,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與企業主的關系主要有三種狀態:一是“同志朋友”關系。有的企業主本身是黨員,對黨懷有深厚感情,感謝黨的富民政策,雖然沒有兼任黨組織負責人,但對黨組織的工作非常重視和支持,兩者關系比較融洽協調。有的企業主雖不是黨員,但綜合素質較好,對黨的認識程度較高,不僅主動要求在本企業建立黨組織,而且給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提供人、財、物、時間等方面的支持;黨組織也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實績贏得企業主的理解與信任,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和黨建工作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雙贏”。還有的黨員企業主兼任黨組織負責人,這種“一肩挑”模式集中體現在改制企業,在實踐中體現了較為明顯的優勢,有利于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有利于為黨組織開展活動提供便利條件,有利于減少矛盾、形成合力,但應因企而宜,因人而宜,否則,很容易把黨組織變成企業主的工具和附庸。二是關系平穩一般。有的企業規模不大,黨員人數偏少,雖然在當地黨委重視下,采取掛靠、聯合、派遣聯絡員或政治指導員等形式,建立了黨組織,但由于企業內黨員少且流動性大,黨建基礎薄弱,黨組織在企業中影響力小、號召力弱、凝聚力差,特別是有的黨組織負責人綜合素質不高,對企業主沒有感召力,在員工中沒有親和力,思想政治工作蒼白無力,致使企業主認為黨組織對企業發展幫助不大,反倒可能增加企業負擔,導致黨組織與企業主的關系不冷不熱。有的企業主為獲得一定的政治榮譽,爭取一定的政治地位,在企業中建立了黨組織,但心底里對黨組織缺乏信任,對黨組織的工作不熱心、不支持,敷衍應付,僅僅把它當作裝飾的“花瓶”、炫耀的資本,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缺乏基本的條件和環境,與企業主的關系至多是相安無事,甚至形同路人。三是關系水火不容。企業主辭退黨組織負責人,要求撤銷黨支部。從調查的情況看,這種現象在我市尚未發現。但少數企業主對建立黨組織持明顯的排斥態度,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造成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與企業主關系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有:

認識上有偏差。從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方面看,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認為共產黨是執政黨,黨領導一切,黨組織負責人以“領導者”自居,有意無意地表現出政治上的優越感,招致企業主的反感;一種是黨組織負責人以“打工者”自貶,認為“端人家碗,受人家管”,自卑感嚴重;甚至有的忘記黨員的政治角色,意志消沉頹靡,黨性不強,精神狀態不佳,導致企業主的輕視。從企業主方面看,總體上,他們擁護黨的領導,感謝黨的富民政策,不明確反對在企業中建立黨組織、開展黨的活動,但同時又認為企業是自己的,是否建立黨組織要看是否對企業的發展有利,能否幫自己賺錢,在處理與黨組織的關系中,時時處處以“老板”自居,只要黨組織服從自己,不愿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監督;也有一些企業主對黨組織的建立和黨組織作用的發揮存在疑慮、擔心,一怕黨組織“奪權”,黨組織負責人超越自己的權威,二怕黨員活動花錢,三怕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因而在對待建立黨組織、發揮黨員作用上不支持、不配合,消極應付。

黨組織自身建設乏力。從業于新經濟組織的黨員面臨著更為現實的利益矛盾和觀念矛盾的沖突,諸如政治上獨立與經濟上依附的身份沖突,為黨的事業奮斗與為企業主服務的利益沖突,黨員與雇員的角色沖突,等等。有的黨員受雇傭思想的沖擊,心理產生傾斜,理想信念淡化;有的產生埋怨情緒,認為入黨時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現在卻在為企業主的利潤奮斗,特別是一些企業改制后身份置換的職工黨員,心灰意冷,心理失衡;有的對自己的“雇員”身份無可奈何,感到黨員牌子響亮但不值錢,思想開始滑坡;有的黨員對自身要求不嚴,混同于一般群眾,工作環境變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沒了;有的黨組織負責人綜合素質不強,自身威信不高,工作因循守舊,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明,致使黨組織活動陷于癱瘓。有的企業主感嘆地說:“我這里的黨員,沒有一個可以當得了支部書記的!”

黨組織工作方法落后。不能主動適應經濟基礎的客觀變化和新經濟組織的特點調整工作重心,改進工作方法和手段;有的仍然照搬照抄傳統的黨建套路,局限于開開會、學學文件、念念報紙、講講黨課、過過組織生活,內容空調乏味,方式方法沒有新意,缺乏吸引力;有的找不到黨建工作在新經濟組織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黨的活動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脫節,甚至有的存在有組織無活動,有活動無效果的情況。

外部環境不理想。現行的法律、政策對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地位、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途徑等,無明文規定或規定不明確。在目前頒布的有關企業的法律中,只有《公司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涉及黨建內容,而《黨章》對于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及其職能任務的規定,特指“全民所有制企業”。雖然中組部先后下發了《關于在外商投資企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意見》以及《關于在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意見》(試行),但在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的新形勢下,很難涵蓋復雜的各種現象;各地在新經濟組織中開展黨建工作,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企業主的關系等方面,也屬“百花齊放”。各級黨政領導對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關心愛護似乎也不夠到位,使黨組織就象“無娘的孩子”備感失落。加之,當前整個市場經濟法治環境尚未形成,特別是執法環境不容樂觀,相關職能部門對企業的監管不力,使得黨組織在處理與企業主的關系時,往往處于尷尬境地。比如,如果發現企業主有偷漏稅行為,黨組織該怎么辦?不過問,有失黨組織的監督職責;要管,一無職權,二無精力,三勢必帶來“下崗風險”。諸如此類的問題,為黨組織在處理與企業主的關系時,平添許多苦惱。

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作為政治組織,肩負著在新經濟組織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和管理黨員,凝聚黨員和員工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企業健康發展的重大責任。而在私營企業、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非國有、集體控股的股份制企業等新經濟組織中,企業主是最終決策者和指揮者,他最關心的是市場,最注重的是利潤,最缺乏的是監督,最需要的是服務。從現象上看,兩者似乎“志不同道不合”,但從大局、從本質看,“貌離神合”,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幫助和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物質財富。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到底應與企業主建立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從調查的情況看,有93.6%的人認為,黨組織與企業主的關系應是:平等互信、協調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監督、共同發展。圍繞建立上述關系目標,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與企業主建立關系。要教育黨員特別是黨組織負責人,擺正自身的位置。作為黨員特別是黨組織負責人,要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黨性原則,自覺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作為雇員,要自覺遵守和維護企業的各項制度,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承擔的工作,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通過教育,把共產黨員的政治“角色”和新經濟組織中員工的社會“角色”有機統一起來,克服單純的雇傭思想,增強應有的黨性觀念。要提高企業主對企業建立黨組織及開展黨建活動的思想認識。必須加強以“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幫助企業主在“致富思源”中,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企業的致富之源;在“富而思進”中,充分認識在新經濟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并開展黨的活動,是擁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具體體現,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重要的內在動力。區別企業主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做好溝通、引導、教育工作。如通過黨建工作做得比較好的企業主現身說法、組織企業主到黨校、干校培訓學習、吸收符合條件的企業主參加人大、政協和群團組織活動進行幫促引導等等,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道德素質。只有黨組織及黨組織負責人與企業主兩者的觀念都得到轉變,認識都得到深化,黨組織負責人既不以雇員自貶,企業主也不以雇主自傲,雙方才能在主體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信任,真誠合作,共同發展。

——找準結合點,強化立足點,在共謀企業發展中發展與企業主的關系。黨組織要在企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處理好與企業主的關系,必須找準“三個結合點”:目標的結合點,新經濟組織的健康、快速發展與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是一致的,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要善于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吸引和聚合到為實現黨的基本路線而奮斗的偉大事業中來。資源的結合點,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的發展必須依托黨組織的政治優勢這一最重要的資源,黨組織則必須依托新經濟組織的各種資源來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擴大黨的社會影響力,增強黨的社會基礎。管理的結合點,符合條件的新經濟組織的管理者和黨務工作者交叉兼職,相互兼容,達到目標上整合,行動上一致,思想上統一,發展上同步。圍繞上述“三個結合點”,黨組織要強化有所作為的意識,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切實做到參與不干預、溝通不串通、引導不強制、監督不越位,以“有為”贏得地位。所謂參與不干預,就是企業主的決策只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國家法律法規,黨組織就要帶領黨員和員工去執行好、落實好,對關系企業發展方向的問題,關系國家、企業、職工利益的問題,以及生產經營中的重大問題,黨組織要積極參與,當好企業主決策的“智囊團”,并從企業的實際和黨建工作的需要出發,與企業主協商制定《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制度》,明確參與的方式方法。所謂溝通不串通,就是黨組織特別是黨組織負責人,要善于經常與企業主溝通交流,增進理解,做“知心朋友”,善于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宣傳在新經濟組織中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激發企業主對黨組織的真誠擁護和信任,切忌被企業主“同化”、“感化”,成為企業主的工具和附庸。所謂引導不強制,就是積極探索有效的活動載體,不斷改進黨組織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如開展“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一個黨員一面旗”以及凝聚人心工程、企業文化建設、“四有”員工教育等活動,將黨的思想、主張和黨組織的作用滲透、發揮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之中。所謂監督不越位,就是在監督的方式和策略上,注意間接不直接,對涉及員工合法權益、勞資關系等方面的問題,注意領導和依托工會協調解決,如通過定期召開員工思想溝通會等形式,使企業主和員工之間交流意見與看法、溝通思想與感情的渠道保持暢通;對企業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為,采取提醒、勸導、說服的辦法,幫助分析不良后果,使企業主自覺做到誠實守信、依法經營、照章納稅。

——加強自身建設,樹立良好形象,增強黨組織對企業主的感召力。占領新經濟組織這塊陣地,最終必須落實到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上。因此,必須致力于建設一個“班子精干高效、黨員形象優良、促進發展有力、政治優勢明顯、自身建設扎實”,企業主放心、員工歡迎、上級黨組織滿意的黨組織。而選準選好新經濟組織的黨組織負責人是關鍵所在。從調查的情況看,選準選好新經濟組織的黨組織負責人,主要把握以下幾個環節:把握標準要嚴。要選那些政治信念堅定,黨性觀念強,了解現代經營管理知識,能夠團結、帶領群眾,有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能夠與企業主合作共事的黨員來擔任。選任渠道要寬。既可以從新經濟組織內部選,尤其注意從管理人員中的黨員中選,也可以由上級黨組織選派,由屬地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兼,以及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必須注意征求企業主的意見,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加強培訓指導。對選拔出的黨組織負責人要進行任職培訓,培訓內容突出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特點,增強培訓和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教育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負責人,必須從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與企業主、廣大員工建立密切聯系,以務實、進取、創新的作風,樹立黨組織的良好形象,使黨組織成為企業主“政治生活的老師”、“經濟運作的參謀”、“法律保護的依托”。

——推進法治,優化環境,在法律政策的堅強保證下,鞏固與企業主的關系。要明確新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法律地位、作用及發揮作用的途徑。建議在今后修改有關企業的法律時,增加設立黨組織以及黨組織開展活動等內容的法律條文;比如,在黨組織的建立方面,應有明確的剛性規定,而不是完全取決于企業主的意愿;在維護和保障企業黨組織負責人的合法權益方面,對于解聘黨組織負責人的,要符合《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并征得上級黨組織同意。建議修改黨章時,增加有關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相關內容,盡快出臺新經濟組織黨的工作條例,明確新經濟組織中黨的工作指導思想、地位、任務、隸屬關系、工作方法、活動方式、經費來源等,并爭取通過立法確定條例的法律地位,使黨的意圖變成國家意志。要形成各方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必須以強烈的執政意識,理直氣壯地高舉黨的旗幟,公開、鮮明地開展黨的活動,切實把加強新經濟組織中的黨建工作,作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任務,抓在手中,抓出實效;通過建立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或成立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統管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各級黨政領導要象關心自己的孩子、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對新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及其黨組織負責人和黨員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厚愛,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工商、稅務、技術監督、勞動和社會保障等相關經濟管理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要各司其責,加強監管,規范新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避免黨組織與企業主的直接沖突,使黨組織能夠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抓好自身建設、開展黨的活動上,為黨組織正確處理與企業主的關系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扎實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