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合理延伸

時間:2022-07-15 05:47:00

導語: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合理延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合理延伸

人民群眾訴訟難,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造成訴訟難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司法網絡不健全。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民群眾居住相對比較分散,人民法庭作為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并未按照行政區劃設立,往往是在多個鄉鎮設立一個,從而導致人民群眾進行一次訴訟就要跑很遠的路,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費錢,客觀上已導致告狀難、申訴難。有見于此,我院在探尋解決民眾訴訟難的道路上,便提出了各人民法庭設立便民訴訟網絡聯系點的構想,以解決司法網絡不健全的弊端,并很快得以實施。所謂便民聯系點,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方便人民群眾訴訟,分別以各人民法庭為中心,在離人民法庭較遠的各鄉鎮設立聯系點,似網絡一樣分布全縣。這些聯系點不但方便人民群眾訴訟,而且能極大地提高審判效率。它的性質是人民法庭工作的延伸,是人民法庭聯系邊遠農村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人民法庭落實司法便民、司法利民措施的具體體現。它的操作程序是:一、聯系點掛上轄區人民法庭便民聯系點的牌子;二、確定聯系人一名,并將聯系人的姓名、電話在村社予以公告;三、聯系點建立登記簿,對來訪者的訴求內容、住址、聯系方式等進行詳細登記;四、聯系點向當事人提供民事訴狀模本(格式由法庭預先設定),并向當事人提供《權利義務告知書》、《風險提示書》、《訴訟指南》等;五、對要求立案的,聯系人應當立即電話聯系所在法庭,聯系人不得決定是否立案,不得收取任何費用,不得收取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原件;六、得到信息,法官應當及時趕到聯系點審查是否立案。如果予以立案,便及時根據案情決定開庭時間、地點。開庭時,法官帶上國徽以及其他相關辦案工具到確定的地點開庭審理。開庭地點一般都選在雙方當事人距離最近的地方。這樣有效地避免當事人來回往返于家與法庭之間,為當事人節約了時間和金錢,而且也提高了法庭的辦案效率。因為各種法律文書總是要送達當事人的,如果一味坐堂辦案,法官和當事人都要來回跑。實施便民聯系點后,只是法官跑,從而降低了訴訟成本,尤其是當事人的訴訟成本,這不是一舉兩得嗎?我縣各人民法庭共設立了十七個便民聯系點。從設立至今,法庭百分之八十的案件是在聯系點立案,并在當事人居住地(鄉、村、社)審理結案,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同時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聯系人都是由一名鄉政府或鎮政府的干部義務擔任,有的甚至是分管政法的領導自愿義務擔任聯系人)。在實施便民網絡工程以來,城口縣縣委、政府及本院先后認真收集了群眾的意見,群眾無不交口稱贊,都希望這種方式能堅持下去,是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優良傳統的發揚。

有了群眾基礎作為肥沃土壤,便民服務點這一新生生命自然會生根發芽。我們在構思便民聯系點時并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出于某種目的而作秀,而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客觀的社會基礎,或者說是一定區域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需求。是我院在司法實務中,探求怎樣將“司法”這一社會公共資源更好地讓民眾平等、高效地共享。正如卡佐羅所言:“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社會福利。”任何法律都要在社會生活面前表明其存在的理由。法律是社會福利,法官便是將這種福利提供給民眾的服務者。作為服務者,怎樣使受服務者更廉價地享有福利?這正是我院思考的問題,設立便民網絡聯系點也正回答了這一問題。

我們在構思、實施便民聯系點時并不是簡單來源于此,更不是照抄照般,而是根據人民法庭自身生存的土壤及宗旨,為構建鄉土社會、基層社區的和諧,為維護法治這一神圣職責進行的探求。

首先看人民法庭的淵源。從革命戰爭年代陜甘寧邊區馬錫五的審判方式談起。馬錫五審判方式是以陜甘寧邊區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的馬錫五命名的。這種審判方式是在當時的司法理念、制度和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和發展出來的較系統的民事訴訟模式。其特點是:(1)法官全面調查證據,發現案件事實真相;(2)發動和依靠群眾,調解為主,司法干部與群眾共同斷案;(3)堅持原則,依法辦事,廉潔公正;(4)實行巡回審理、田間地頭開庭等簡便利民的訴訟程序;(5)審理案件實行糾問式,法官擔當起為民做主的角色;(6)廣泛采用調解結案。這種審判方式之為當時廣大老百姓所推崇,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我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構建。雖然馬錫五審判方式有很多不科學的成分,但實行巡回審理、田邊地頭開庭等簡便利民訴訟方式,以及采用調解方式結案,時至今日仍然被廣泛采用,甚至在司法界被稱為“東方一枝花”。在我國實行這種司法模式,實際上也是符合法律本意及地域特色。

再看人民法庭的地位。“它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和組成部分,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它作出的裁判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裁判。人民法庭是黨通過司法途徑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展示國家司法權威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窗口。人民法庭處在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線,處于化解和調處矛盾糾紛的前沿,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重大”。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庭的定位。設立便民網絡聯系點,便能更好地實現人民法庭的職能,更好地發揮其社會作用。

三看人民法庭的設置原則。“設置人民法庭,應當堅持“兩便”原則,也就是應當根據案件數量、區域大小、人口分布、交通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有利于審判資源的合理配置等情況,決定人民法庭的具體設置、選址和案件管轄范圍。人民法庭應當主要設置在農村或者城鄉結合部。人民法庭的設置不受鄉鎮行政區劃的限制。城市市區、基層人民法院所在的城鎮不再新設人民法庭。設置人民法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是年受理案件數量一般不低于二百件,但邊遠山區、牧區、林區等地區不受此限,具體受理案件數量由各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二是至少要有三名法官,一名書記員,有條件的應當配備司法警察。少數民族地區應當配備懂當地民族語言的審判人員和書記員;三是要有自有的審判、辦公用房,以及適應審判工作需要的辦公設施、通信設備和交通工具”。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庭設置的規定。

顯然,人民法庭作為司法領域最基層的審判組織,從他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審判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他原本就是為了便利人民群眾訴訟而誕生。今年來,見于對司法領域的投入的有限性,各地將人民法庭的設置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主要是擴大法庭的管轄范圍,減少法庭的數量,為了高效利用有限資源。就拿重慶市范圍來說吧,人民法庭的設置將近減少了一倍。隨著法庭的減少,對廣大農民們的訴訟帶來了不便。我們設立“人民法庭便民聯系點”,更是將人民法庭的職能予以延伸,彌補撤減法庭設置而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實現執政黨設立人民法庭的目的——一心為民。

時代背景。舉國上下,各行各業,尤其是國家機關,緊緊圍繞踐行“三個代表”已經成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個代表的本質特征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將其落腳到人民法院的工作中,就是一切圍繞“公正司法,一心為民”展開。怎樣司法為民呢?不能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要讓人民真正地感受到人民法院的一切工作都在保護著民眾的合法權益。這便是人民法院工作所要取得的實際效果或者是審判的最佳社會效果。怎樣實現這種效果?當然首先要有司法為民的思想意識。有了一心為民的意識,才能具體支配司法行為。體現在具體司法工作中,一方面追求公正與效率,另一方面應當盡力方便人民群眾行使訴訟權利,解決人民群眾告狀難、申訴難,這也許就是完美的中國特色的司法理念。我院各人民法庭設立便民網絡聯系點,正是根據時代的需要,本土文化的需要,本地民情的需要而設置。

同時,設立便民網絡聯系點,還能起到很好的普法作用。近年來全國的幾個普法工作搞得如何?凡是稍明事理的人都心知肚明。這里我們引用蘇力先生的一段話:“我在某地進行基層司法調查時,就曾看到發給或要求農民購買的由該省司法局編印的所謂‘農村普法讀本’,其中匯編的第一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竟爭法》”。蘇力先生稱這是用“假冒偽劣”產品對待父老鄉親。其實無論是學者,還是我們司法工作者,都知道農民朋友需要怎樣的普法——他們需要與他們生活及其權益相關聯的法律知識,不需要作秀似的普法。還是蘇力先生在《送法下鄉》一書中說得好:“送法下鄉”、“巡回審判”的司法實際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設立便民網絡聯系點就是到農村的田邊地頭巡回審判,在田邊地頭為農民朋友解答法律疑惑。這是一種最實惠的普法方式。不僅如此,便民訴訟網絡式送法下鄉是為了保證或促進國家權力,使法律的力量向農村有效滲透和控制。

在法治領域,全世界總的走向趨向一致,但因各個國家、區域的本土文化不同,導致各個國家、地方的具體司法運作模式呈現多樣性。各種司法運作模式,如果是科學合理的話,那么它一定是符合其本土文化的。我們設立便民訴訟網絡聯系點這一運作方式,僅僅是根據我縣的地域特點,人居狀況,本土文化而設定,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僅適用民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司法網絡不健全的地方,在城市并不適用。便民訴訟網絡聯系點畢竟是一個新事物,其理論基礎、運作模式、地位、原則、制度等等還需進一步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