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見證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
時間:2022-07-20 08:39:00
導語:汶川地震見證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汶川大地震雖然讓幾萬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失,也使得幾百萬人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從震后廢墟中顯露出的人性的溫情和美麗,從迅速展開的全民大救援來看,一個我們呼喚已久的,對國家長治久安和蓬勃發展極為可貴的公民社會卻也在這次地震中得以成長。這或許是此次悲劇中讓我們稍感
寬慰的一點。
簡單地說,公民社會是一種權利和義務對等的責任社會。中國的公民社會在此次地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首先,從政府來看,在如此重大的突發災難面前,中國政府不僅反應迅速,而且災害之后的信息透明度以及對外部援助的開放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充分顯示了中國政府保障民眾知情權、尊重生命、對人民負責的責任政府形象。像地震這樣的重大突發災難,公民首先需要的是對災害的知情權。地震發生后,政府第一時間通報災情,告之真相,并開放中外媒體到震區采訪,央視多個頻道24小時連續直播,等等,滿足了民眾對災情信息的及時需求。災難發生后,十幾萬大軍從全國各地趕赴災區,以和時間賽跑的速度從廢墟下搶救人員,即使在72小時黃金救援期過去后,仍把救人作為首要任務,開放多支國外搜救隊伍入川救援,這些都最大程度地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災區人民生命的尊重。
其次,本次地震也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公民的成長。合格的企業公民是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包括國企、民企、外企在內的各種所有制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利潤厚薄,都紛紛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抗震救災的各項捐贈的慈善活動。一些企業不單捐錢捐物,還成立基金,將這種慈善延續下去,比如中國人壽已宣布將設立“國壽慈善基金會”,承擔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成長至18周歲的相關費用。還有一些企業家組成民間志愿隊,直接參與搶險救災。掌握著雄厚財力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公民社會產生的一個基本條件,這次抗震救災中企業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的不斷增強,充分說明在中國,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企業家團體正在形成。
比起政府和企業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廣大民眾和民間組織的表現。民間的捐款捐物自不必說,成都街頭市民的爭相獻血,奧運火炬傳遞時的集體默哀,網絡和手機短信中充滿關愛的無數留言,明星歌手的籌款募捐,等等。特別是在災難發生后,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各個災區,他們在廢墟中尋找生命,將民眾捐獻的衣物在第一時間分發給災民,將食物和飲用水送到災民手里,扮演了協助災民改善災后生活的重要角色??梢哉f,普通民眾和民間組織這次對汶川救災的積極參與,真正實踐了公民的責任精神。而一個獨立于政府的民間力量在社會的發展中所起的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正是公民社會崛起的重要標志。
如今,大規模的抗震救災即將過去,之后是一個漫長的重建家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更需要政府與市場、公民社會通力合作,發揮每一個人的公民責任。我們有理由認為,經過此一災難的嚴峻考驗,伴隨著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的成長進步,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不可更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