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不等于科學發展觀
時間:2022-07-21 04:20:00
導語:生態文明不等于科學發展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從戰略高度指明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什么是生態文明,學術界和民眾有不同的解讀。在眾多的認識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生態文明就是科學發展觀。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解讀,“生態文明”不等于“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總書記曾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總書記曾從多個層面概括性地論述了建設生態文明內涵: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就是指自然、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其核心是尊重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它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是人與自然持續發展的新的文化倫理形態(參見筆者“生態文明不是一個筐”一文)。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有密切的聯系。
科學發展觀的重點是發展,不只是注重GDP增長,而是注重發展的質量,包括生態在內的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是發展的物質和環境基礎,必須關注其質量,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改善。科學發展觀有四大支柱,即科學發展觀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構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四個文明”,更能理解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健康的物質文明應該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否則物質文明的發展將失去生態的支撐;精神文明包括對生態的關懷,沒有生態內容的精神文明是不完整的;政治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生態文明,如今生態問題成為世界外交的重要領域,也是各國政要和地區領導人必須關注的問題,生態問題包含在政治問題之中,政治文明在某種程度上也包括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宏偉的藍圖,是衡量科學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一個具體目標,其目的是為科學發展提供生態的導向和生態承載力,是科學發展觀在涉及生態領域方面的進一步闡釋。
應該指出的是,生態文明的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學術界對其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探討。十七大首次明確地將生態文明納入政府的工作報告,這是從政府的角度推進生態保護,必將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產生深遠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生態旅游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