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殘兒童早期教育的對策與方法
時間:2022-07-24 07:43:00
導語:孤殘兒童早期教育的對策與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孤殘兒童的成長教育工作與發展問題,已成為目前我國孤殘兒童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在現有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方式,延伸工作職能,對孤殘兒童進行科學系統的早期教育,從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兒童早期教育工作,掌握教育對策和科學方法,是提高孤殘兒童教育質量,推動孤殘兒童福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孤殘兒童早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孤殘兒童福利和特教機構管理還沒有放開,未走向市場,實現社會化。目前各級民政部門、教育部門直管直辦的帶有福利性收養和扶助性質的孤殘兒童單位與特教機構,是國家與地方財政經費投入的主體,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制定出臺“國有民營”、“民辦公助”的相應政策與激勵機制,特別是對特教機構在管理上還沒有走向市場,實現社會化。遼寧省所轄區域內在這方面的發展指數幾乎為零。即使目前對一部分孤殘兒童由國辦福利機構依照現行政策法規予以實行了家庭寄養(即養育),但實際上還是以養護為主要目的。
(二)在孤殘兒童的早期教育服務上,還未能如愿承擔起對他們教育服務的責任,實現思想的教育效果。據調查掌握,大多數兒童福利院把孤殘兒童的撫養放在了整體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把其治療與康復放在了第二位,把早期教育工作放在了末位,這顯而易見地忽視了孤殘兒童的早期教育。特別是寄養在社會家庭中的孤殘兒童,被協議委托寄養的家庭更是把撫養視為首要任務,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把“養、教”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
(三)工作人員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養育兒童的專業技術培訓,在用人上沒有從制度上吸納有知識的專業人才。從孤殘兒童早期教育的角度上看,總體上還沒走出“以養、治為主,以教育輔”的傳統范圍和慣性服務方式,更沒有建立起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工隊伍。從服務理念上僅滿足于能夠使孤殘兒童“小有所養”、“小有所醫”的現狀,且忽視了“小有所教”、“小有所為”,致使養育服務質量不高,特別是孤殘兒童的早期成長教育與自身發展工作滯后,其智力、技能不能得到客觀有效地開發。
(四)社會對孤殘兒童關注不夠,沒有形成規模,僅流于形式。
二、孤殘兒童早期教育的對策與方法
改進和完善孤殘兒童的早期教育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快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多種模式的孤殘兒童福利機構,提供促進其發展的激勵機制與寬松政策環境。
首先,需要盡快建立一個有利于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是從兒童福利行業以外的角度上去審視。在政府主導、國辦示范、民辦公助的大前提下,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即民政部門,協調財政、稅務、工商和教育等相關部門,制定出臺“國有民營”、“民辦公助”和“政府購買服務”(如相似于兒童家庭寄養模式)等孤殘兒童養育模式,激勵其社會民間組織機構(即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和國辦兒童福利機構的深化改革的優惠政策。二是從民政部門的內部視角上看,需要民間組織、社區建設和社會福利事務管理三個業務部門的相互配合,從兒童養育組織體系、福利事務的指導、場所的建設方面,聯合制定出臺孤殘兒童養育的社會福利支持政策,特別強調的是還要制定與之相配套的孤殘兒童教育的行業標準,其中兒童早期教育的標準更需詳盡與量化,以利于行業主管部門的檢查與監督。
其次,是在民間組織、社會福利和場所選擇與建設等方面,要盡快制定出臺有利于刺激和鼓勵社會民間舉辦孤殘兒童養育機構的政策。一是從社會福利的角度出發,要強化對種類不同性質的兒童福利機構的政策性引導、監督和檢查工作。二是在財政支持上,要出臺相應的優惠支持政策,為兒童養育工作搭建“綠色”平臺。三是在社區內選擇所需場所與建設方面,也要制定出臺相應的政策,不但要明確所需場所的布局、面積、結構和質量標準,而且還要詳盡規定機構內部的設施、設備的配置和社工人員專業資格等量化標準。
(二)提高對孤殘兒童教育工作的認識,強化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提升教育工作質量。
兒童早期教育的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身體方面;二是良好性格方面;三是智力開發。各級、各類兒童福利機構要把對孤殘兒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服務始終,編制教育方案,明確教育的具體內容,量化標準。其次,要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加強對職工職業技術培訓工作,請業內“專家”或“學者”舉辦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短期培訓班,同時建立起符合專業工作的培訓制度,根據需要編制培訓方案和培訓模式。
(三)在孤殘兒童養育服務中,應注重其早期教育,從而促進孤殘兒童身心健康與智力開發。
1、注重把握孤殘兒童啟蒙教育的環節。無論是在“院舍”集中供養的,還是進入社會家庭寄養的,無論是殘疾的,還是健康的,可采取分班,因人施教,也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強化啟發式教育,并做好對每個孩子教育進展情況的跟蹤記錄。培養教育他們相互愛護,注意培養他們勇于吃苦精神,培養生活處理能力。
2、注重把握孤殘兒童適應社會的引導教育環節。一是組織兒童走出院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認知上感悟社會新鮮事物對他們的影響與啟迪;二是有組織地與院共建單位進行聯誼活動。把院外學生、幼兒園的小朋友請進來,讓孤殘兒童和他們共同生活、學習、玩耍、交流感情、自然相處,使其在客觀上最大程度地“汲取社會營養”,對社會有一個初放型的認識與適應。
3、注重把握對孤殘兒童技能、特長和心理品行的培養教育。根據孤殘兒童的年齡結構、殘疾程度、智商的高低、興趣和愛好,可采取分班、分類進行文化教育,開展心理輔導。
(四)建立社會關注孤殘兒童的長效機制,科學合理地滿足孤殘兒童的情感需求。
首先,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關愛孤殘兒童,可建立協議共建和登記制度,與社會上健康家庭結成共建對子,廣泛開展“大手牽扯小手,愛心育孤兒”的一幫一活動,可以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將孩子接到協議共建的家庭,以強化其家庭的父母扮演“爸爸、媽媽”角色的責任意識,加大感情投入,進行親情安撫。
其次,可以建立院辦公益性的幼兒園,有限度、按比例免費或只收伙食費等優惠條件,招收社會上殘疾兒童和下崗困難職工或享受低保家庭中的健康兒童,讓院里的孤殘兒童有機會長時間地與社會上的兒童生活、娛樂、學習在一起,以滿足孤殘兒交流、認知和情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