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生態城市群的設想
時間:2022-07-25 04:00:00
導語:關于建設生態城市群的設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簡述了*城市群發展思路的演變軌跡,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群的設想。認為,*經濟區具有成長優勢城市群的基本條件;鄱陽湖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也是水質最好的淡水湖,具有生物多樣性優勢和生態優勢;*區4個中心城市及周邊中小城市都有發展親水、親山生態園林城市的基本條件;發展生態型城市群符合科學發展觀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向;發展全國第一個以湖為紐帶、以生態為特色的城市群,具有定位準確并能充分彰顯、利用這些比較優勢,規避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可能對本區生態產生不良影響的重大意義,對促進中部共同崛起也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還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群具體設想和政策建議。
“十五”期間,*省委多次提出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中心城市聚集,逐步形成城市群的發展設想。*省“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建設*、贛中南、贛西三大城市群的發展目標。以下提出重點建設*生態城市群的一些想法。
一,城市群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城市群的核心特征是,以若干個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核心,在周邊連接一批中小城市,在空間上形成一個城市密度高、人口密度大、產業實力強、經濟聯系密切、發展水平與周邊地區有明顯界線的城市體系。城市群的發展具有內在的共生、互動、共贏的發展機制。城市群的發展是領導區域經濟發展,迅速推進本區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火車頭,是當前各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突出的較為普遍的發展趨勢。
從工業化先行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上看,20世紀50年代前后,在北美、歐洲率先發展起來了巨大的城市群。主要有: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以波士頓——紐約——華盛頓為軸線的城市群;五大湖地區以蒙特利爾——底特律——芝加哥為軸線的城市群;英國以倫敦——伯明翰——利物浦為軸線的城市群;歐洲西北部以阿姆斯特丹——科隆——布魯塞爾為軸線的城市群。日本在東京——名古屋——大阪一帶也形成了巨大的城市群。
從國內城市化進程上看,改革開放促使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進入21世紀前后,在東部沿海地區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群:
以上海——南京——杭州為軸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廣州——香港——澳門為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唐山為軸心的京津唐城市群。
國內其它中心城市及周邊在區也在逐步形成一些密度和級別相對較低的城市群。
二,*城市群發展思路經歷了逐步深化、明晰的演變過程
*省經濟區和城市群的發展思路主要以區域經濟分工和生產力布局為表現形式。“七五”時期將全省劃分為北、中、南三大經濟區;“八五”、“九五”時期重點強調京九沿線和浙贛沿線產業發展,其中“九五”時期提出*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把京九經濟帶建成21世紀經濟發展脊梁”的設想;“十五”時期提出加速區域經濟整合,逐步形成贛北東、贛中南、贛西三大經濟區,強調南昌市的中心地位,發展九江、贛州兩大省域次中心;“十一五”在“十五”三大經濟區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昌九景鷹饒)、贛中南(贛吉撫)、贛西(新宜萍)三大城市群的設想。
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分工實質上主要是以城市的區域組合和產業分工為特征的。從上述各時期我省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分工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我省城市體系的發展經歷了從“大十字”布局到三大區域,從區域經濟發展到城市群發展的變化,是城市群的發展思路逐步深化、逐步明晰的過程。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情況:
1,城市群的發展重點不夠突出?!笆濉逼陂g,全省城市化進程全面加速,各設區市城市發展很快,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熱烈競賽局面。在發展重點上相對突出省會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沒有形成具體的城市群發展目標?!笆晃濉币巹澝鞔_提出三個城市群,一定程度上是以城市群替代經濟區的提法,從城市群發展特性的角度看,城市群數量過多,重點仍不夠突出。
2,城市群的推介力度較弱。對外宣傳上基本上沒有明確的城市群概念,外界不很清楚我省有沒有城市群的發展設想,城市群的重點在哪里。這也是前不久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中,沒有列出*重點城市群的重要原因。
3,城市群的范圍強調全覆蓋。無論是經濟區還是城市群的劃分,都強調了對全省各地區、各城市的全覆蓋,從規劃角度,有它的必要性。但如果把一些從地域和產業經濟聯系上目前相對還不夠緊密的城市劃為一個城市群,就會使人感到這些城市群體系比較勉強。
三,把*生態城市群作為今后*城市體系發展的戰略重點
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我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快速發展,城市群發展也將成為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發展亮點,并對全省乃至跨省區域的城市化起引領作用。在*各個區域經濟板塊或有可能形成城市群的若干雛形里,*生態城市群是最能擔當此重任的一個。主要理由如下:
1,*經濟區具有成長優勢城市群的基本條件
一是基礎設施最完善。*4大區域中心城市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兩兩相距150公里左右,具有本省最完備的鐵、公、水、航空綜合交通體系,一旦已開工的景鷹高速公路和即將開工的九景衢鐵路建成,則*高速公路環和鐵路環最終形成。這是現代城市群發展的最重要的綜合交通條件。必須明確的是,*區的交通物流條件主要不是靠鄱陽湖的水運,而是靠現代高速公路和鐵路體系。
二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年環鄱地區人均GDP14866元,是全省人均9439元的1.57倍。是全省率先進入人均1000美元的區域,具有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綜合經濟實力。
三是工業基礎最好。4市幾乎集中了全省工業的全部精華。其中汽車、機械、電子、冶金、化工、醫藥、紡織工業的骨干企業、產品產量70%-95%集中在這一地區。
四是科技實力最強。其中科技人員的70%左右,高校在校學生的76%在這一地區。
五是城市化水平最高。4市城市化率平均為42.9%,比全省城市化率37%高5.9個百分點。
六是經濟聯系最為密切。4市產業分工明確,產業鏈互有滲透。南昌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業基地,對其他3市輻射強烈,九江作為港口城市是3市大宗原材料和產品進出的集散地,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紡織、造船等制造業基地,景德鎮與九江歷史上聯系密切,至今汽車、電子、陶瓷等產業互相關聯,鷹潭的有色冶金、基本化工與九江、南昌密切關聯。
2,*生態城市群實力在中部地區與其它城市群具有同等地位
在中部地區已有的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中,除與武漢城市圈的經濟實力有明確差距外,與其他3個城市群的實力并不差上下。尤其是在各自省里地位,*城市群在一些指標上的優勢更為突出。
*城市群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高校學生數在本省中的地位高于其他兩個城市群;經濟密度、進出口、城市化率處于中間水平。
其一,*城市群是客觀的、正在成長的城市群。不管人們承認與否,*周邊中心城市正在迅速擴大,一些小城市和縣城正在成長為中小城市,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聯系密切、互動共生,正在成長為與周邊其他地區有明顯分界的經濟高地。這就是城市群,與其自由發展,不如規劃它發展,用政策措施促進它加速發展,發揮它對全省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引領作用。
其二,突出*生態城市群對于中部崛起戰略是必需的。中部崛起戰略是中央在21世紀初作出的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決策,突出中部城市群的發展是中部崛起戰略的重大舉措。在中部崛起大戰略中,缺少*省的重點城市群的發展也是不完美的。特別是*城市群正處于京九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符合中央關于加快發展沿干線鐵路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設想,不僅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而且具有促進兩大經濟帶加快形成的重大意義。
其三,突出*生態城市群的發展是對*省委“十五”期間關于建設城市群和生態*的設想,以及對“十一五”規劃的最好貫徹落實。在發展資源有限,需要突出重點的情況下,在搞好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下,突出*生態城市群的建設是完全必要的,是對省委的設想、對“十一五”規劃的切實貫徹落實。
4,把*城市群定位為生態型城市群是有重大意義的
第一,*城市群具有發展生態型城市群的比較優勢。其生態優勢之一是,鄱陽湖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水質最好的淡水湖,其水質全年大部分時間可達到Ⅲ級或優于Ⅲ級的標準。二是鄱陽湖區具有生物多樣性優勢,是世界著名的候鳥越冬地,長江中下游最好的農牧水產基地。三是九江的廬山、鷹潭的龍虎山、景德鎮瑤里或附近的婺源等都是我國最好的生態型風景名勝區。四是4個中心城市都有發展親水、親山的園林城市的基本條件。發展生態型城市群具有定位準確并能充分利用這些比較優勢的重大意義。
第二,發展生態型城市群符合科學發展觀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向。發展生態型城市群不僅符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根據這一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搞好產業發展規劃、城市群發展規劃,避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可能對本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同時,也可以消除人們在傳統思維里,認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可能對鄱陽湖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疑慮。
第三,確立*城市群的生態型可以彰顯它的特色、魅力和品牌效應。在國內,具有形成城市群的經濟板塊并不少,但具有*城市群生態特色的區域就不多見,確立生態型城市群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可以突出它在全國的兩種明顯優勢:全國第一個以湖為紐帶的城市群,第一個生態型城市群,從而把它做成中國最具特色、最有魅力和品牌效應的城市群。
四,*生態城市群建設的基本設想
建設*生態城市群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必須明確它的建設思路、目標任務,并制定切實可行政策措施。
1,*生態城市群的建設范圍
*生態城市群空間范圍以南昌為核心,昌九工業走廊為重點,以環湖設區市九江、景德鎮、鷹潭為主要支點,環湖高速公路和鐵路為軸線,輻射周圍50公里左右范圍。以縣域為單位,大體包括南昌市9縣區,九江市10縣區,景德鎮市4縣區,鷹潭3縣區,上饒市的鄱陽、余干、萬年3縣,撫州市的東鄉縣共30個縣市區。這是*生態城市群的基本區域,從長遠發展角度看,可以擴大輻射到上饒、撫州、宜春市的其他部分縣市。但近期范圍不宜擴大過多,以保證中心城市有足夠的經濟密度和輻射力。
2,*生態城市群的形象定位
*生態城市群的形象就是親湖性、生態性和現代城市群。突出鄱陽湖作為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優質淡水湖、生物多樣性淡水湖的特色,突出鄱陽湖周邊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特色,突出環湖中心城市昌九景鷹可以建設親水生態園林化現代城市的特色。其中南昌為濱湖生態英雄城,九江為港口生態旅游城,景德鎮為園林生態陶瓷城,鷹潭為山水生態銅業城。有這三大生態特色和四個主導產業各異的生態型城市的支撐,基本可以確定*生態城市群在全國首個以湖為紐帶以生態為特色的城市群的地位。
3,*生態城市群的發展目標
繼續保持*經濟區領先全省發展水平,保持其對全省工業化、城市化的引領作用,保持其生態環境示范效應,是*生態城市群發展的基本目標?!笆晃濉逼陂g*生態城市群的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1~2個百分點;其中二、三產業增長速度高3~5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發展速度高0.5~1個百分點;生態保護和生態利用水平較大幅度高于全省水平。在城市體系發育方面,“十一五”期間,九江(已進入)、景德鎮市進入大城市行列,瑞昌、樂平進入中等城市行列,環湖沿軸線出現10個左右的縣級市;“十二五”期間,鷹潭市進入大城市行列,5-8個小城市進入中等城市行列,所有縣城駐在鎮進入小城市行列。
4,*生態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合作
*生態城市群的產業發展既要符合現代城市發展規律,大力發展基礎產業、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服務業,發揮二、三產業對城市發展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大工業和城市化進展對環境破壞,發揮生態優勢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使用,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按照促進中部崛起的意見中“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的建設要求,在南昌、九江、鷹潭3市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在南昌、九江、景德鎮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鷹潭建設銅產業加工制造基地。濱湖各縣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水產業及其加工業,做強縣域經濟。加強各市縣的產業聯系,物流聯系和旅游業的聯系,實現共生、互動、合作、共贏。
五,加快*生態城市群建設的幾點措施
1,明確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群的設想
“十一五”規劃已提出*城市群的構想,并在制訂專項發展規劃。這里提出兩點調整建議:第一,明確提出重點建設*生態城市群的設想。主要是突出鄱陽湖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態優勢,形成特色和品牌效應。全國第一個以湖為紐帶的城市群、第一個生態牌城市群,這一魅力品牌作用將為環湖經濟區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和商業機會。第二是*生態城市群的基本區域近期最好確定在以昌九景鷹為主的30個縣市區范圍,上饒、撫州僅部分縣包括在內,以后再逐步擴展。在這兩點調整設想下,根據城市群發展的內在規律抓緊編制規劃,并由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生態城市群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爭取盡早實施*生態城市群的建設行動。并爭取列入國家規劃重點支持的城市群范圍。
2,大力推介*生態城市群
利用各種傳播媒體、專家論壇、各種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會的機會,宣傳推介*生態城市群,特別突出它的親水性、生態性和京九、長江兩大經濟帶的交匯性;對*城市群建設中各種問題、課題展開研究,形成*生態城市群的輿論熱潮。同時,盡快準備生態城市群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制造業、新興服務業、生態產業的項目向外招商,為生態城市群的建設爭取更多的商業和投資機會。
3,繼續配套完善環湖基礎設施
盡快促使九景衢鐵路開工建設,加快景鷹高速公路的建設進度,抓緊港口、航站、鐵路、公路集疏配套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
4,引導產業分工協作
依據4個中心城市及所屬中小城市的產業基礎,盡可能在城市群內展開產業鏈,尋求產業配套支持,特別是汽車、機械、電子、有色冶金及精深加工、化工、現代物流等產業鏈較長的產業,應盡量在*城市群內布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工業清潔生產。通過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城市群內互動、合作、共贏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5,加強與東部、中部地區其它城市群的交流合作
*生態城市群不是獨立、封閉的城市體系,而是開放的、動態的發展體系。加強與東部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交流與合作,廣泛吸收國外和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要素,學習東部城市群的發展建設經驗。加強與中部武漢城市圈、皖江城市帶、長株潭城市群的交流與合作,實現中部共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