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時間:2022-07-30 05:45:00

導語: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一)網絡發展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1.網絡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在網絡中,學生樂于敞開心扉說實話,自由發表意見和見解,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夠更迅速、更確切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掌握思想動態和利益要求,從而把握其思想脈搏和心理脈絡,并對癥下藥,做好教育與引導,從而增強工作的靈敏性和針對性。

2.網絡信息的可選擇性、平等性、無權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親和力、人情味,能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網絡中,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工作者不是提供“說服”,而是提供影響、選擇、引導。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融入網絡的各種形式當中,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滲透在其中,以增強感染力和影響力。同時,網絡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迅速而廣泛地傳播。網絡作為新的通訊手段,信息傳遞迅速高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3.網絡發展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網絡具有資源共享的特點,這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領網絡思想教育陣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網絡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傳播媒介,它將文本、聲音、圖畫等信息集于一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也符合大學生要求自主發展的心理,有利于調動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網絡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互動性和可選擇性,促進學生有選擇地、自主地接受教育,這就改變了以往教育工作者需要當面“說服教育”的情形。同時網絡信息的可復制性、共享性、實時性,使全體學生同時接受教育成為可能,這也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可及的。

4.網絡還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良好效果,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而網絡的“超時空性”恰好為三者的結合提供了方便,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聯系、融為一體成為現實。

(二)網絡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1.網絡文化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劇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難。當代大學生自我判斷是非標準的自主性、獨立性增強了,但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異化思想的沖擊,特別是東西方價值觀念在學生頭腦中的碰撞、沖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如不加以正確和有力的引導,必將出現思想上的混亂,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網絡傳播的信息“垃圾”會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誤導。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各種不健康的信息混雜其中,這對于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出于好奇或沖動心理刻意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這些信息“垃圾”在毒害大學生心靈的同時,也弱化了他們的道德、法律意識。

3.網絡傳播的“虛擬化”方式對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產生深刻影響,有導致其行為主體冷漠的傾向。當大學生在網絡上獲得的快樂比現實多時,自然會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網絡交往之中,而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只會更加傾向于在網絡中尋求慰藉。這就導致大學生只愿意在網絡上尋求虛擬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極地對待甚至逃避有缺陷的現實世界,這種情況長期發展,必然會影響和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產生新的人際障礙,使行為主體冷漠、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使人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學生時代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樣的消極影響則顯得更為嚴重。

二、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策略

(一)積極引導,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網絡“雙刃劍”的性質,在讓學生了解網絡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認識網絡的負面影響。其次,要努力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強化道德教育,使文明上網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和對待網絡信息,消除東西方文化沖突中碰到的困惑,最終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辨別力和抵制誘惑能力,堅定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提高抵御西方意識形態入侵的自覺性。再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加大宣傳力度,讓高校學生能正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自覺加強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自制能力和責任感;同時要利用校園網絡的優勢,建立網上心理咨詢中心,營造良好的學校、班級集體的文化心理環境,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讓學生的網絡心理素質的發展置于學校的教育和管理中。

(二)構建網絡道德教育體系,努力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

一是建立和構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防線,開辟在網上開展思想教育的新途徑和新陣地。二是開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網絡,交換、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動畫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激勵和引導。三是在校園網設立網上黨校、網上團校、新聞時事、素質教育、專家論壇、心理健康教育、普法園地等一流板塊,借助網絡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觀性的優點,使學習效果遠優于普通課堂教學。

(三)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觀念,不斷利用網絡及其他高科技知識豐富自己,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來面對時代的發展變化,掌握網絡信息技術,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學習網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夠及時收集、分析、監控網絡信息,發現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尤其是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問題,并進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同時要注意工作方法,避免簡單化、行政化、發號施令的方式,實現工作方式上從“信息灌輸”到“信息引導”、“信息分析”的轉變,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水平,確保工作的實效性、高效性、及時性。

(四)加強網絡信息管理

首先是政府是對網絡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強化對上網信息的監控,過濾虛假的、有害的、錯誤的、反動的信息,制定網絡規范,糾正網上違章,懲治網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杜絕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其次,學校和家庭要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網上把關工作,要把那些會對學生思想產生消極影響的信息過濾、消滅在萌芽狀態,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了解信息。通過分析監控,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漸”,從而在校園形成一種健康的、是非明確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