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時間:2022-07-30 05:44:00

導語:情商教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商教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健康是一個整體、全面、綜合的概念,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彼此協調、統一。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并存的機遇和挑戰,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有較高的情商水平,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人生才可能充實、愉快、賦予真正的意義。

一、情商的概念

“情商”(EQ)一詞起源于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的《情感智商》一書,它是相對于智商而言提出的與一個人成長和事業成功有關的一種全新的概念,智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認知能力,其基本構成要素為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核心,智商就是一個人的智力因素的測定。情商指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測定,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總稱,主要由興趣、動機、信念、情感(情緒)、理想、意志、性格等要素組成。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一種綜合素質,情緒(情感)、意志是其中一些較活躍的因素,起著動力、強化作用。情商分值越高,說明一個人就會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戈爾曼指出,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釋成功因素的20%,其他80%歸于非智力因素,即“情商(EQ)”。所以就有了“智商高、情商高、春風得意;智商高、情商低、多半失意;智商低、情商高,盡占便宜”之說。再來看看我們都熟知的“成功公式”:成功=1%天才+99%汗水。我們認為公式中的“天才”指的是智商,而“汗水”則指的主要是“情商”。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

當今的大學生在經過了十多年的小學、中學苦讀之后,步入高校大門時,他們是家長眼里的好孩子、同學眼里的佼佼者、老師眼里的好學生,他們迎來的是社會尊重的目光。殊不知,我們看到的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雖然學校的教育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學生的標準還主要是看學習成績。他們智商的良好表現遮擋了情商的嚴重虧空。

調查顯示,我國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青少年有三千萬。據2002年12月5日中國教育報報道:每年全國因心理疾病退學的大學生占退學總人數的54.4%,在校大學生中有人際關系、環境適應、情感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據2002年5月8日科技日報報道:2002年《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通過對北京市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學生測試,有16.51%的人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據2001年10月3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一項22省市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為12.97%,其中人際關系、情緒穩定、學習適應方面問題尤為突出。2003年9月8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人際關系敏感:與人相處時有著較強的戒備、懷疑和嫉妒心理。

2、敵意狀態:好沖動,常為一些小事與人爭吵、打架。

3、憂郁:進取心不強、對生活迷茫,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4、焦慮:無端地心煩意亂,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紊亂。“別煩我”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

5、偏執:感覺過敏,行為固執,對別人既嫉妒又羨慕;對自己過分關心,愛虛榮;有的違法亂紀,卻沒有后悔之意,不能從中吸取教訓。

6、其它:如強迫、精神等癥狀。有報道大學生中精神行為的檢出率為16%,據2002年5月6日健康報報道:天津大學生因考試多門不及格,將親生父親、奶奶殺死,中科院化學所一研究生因戀愛不成,將女友殺死……

四、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個人的問題,也有家庭、社會、學校的問題。從成長經歷看,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階段中,學習應是廣義的、全方位的,不應只限于文化課的學習;關注青少年精神發育和生理過程,對他們進行積極的精神引導至關重要。追溯過去,不難發現,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理念是只重視智商,忽視情商。主要是:

1、心理學人才奇缺: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經過規范培訓的心理學工作者不足一萬人。美國1991年每百萬人口就已擁有550人。

2、重理論研究,輕應用服務:國際心理科學聯盟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張厚粲認為,我國的心理學家們大多側重的是心理學理論研究,對心理學應用缺乏關注。他呼吁當務之急,應喚起心理學家們對心理學應用的熱情,畢竟心理學的發展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服務于人民大眾的。

3、措施不到位:目前不少高校還沒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更不用說中小學了,有的雖成立了這種機構,但沒有落實專職人員和專項經費,活動難以正常化,有的甚至成了有名無實的招牌。

4、體制上弊端:素質教育講了多年,可目前“應試教育”仍占位不退,“考”仍是老師的法寶,“分”依舊是學生的命根。

5、家長自主意識偏頗,成才意識濃,成人意識淡:將來“找到好工作”、“跳出農門”、“做大事、當大官、掙大錢”在很多家長及學生身上體現明顯,教育上看重的是未來的“地位”、“身份”,希望上重點學校,名牌大學、熱門專業、高收入崗位……較少考慮學生的心理負荷,忽視情商培養,造成不少學生物質生活上富有,心理上、情感上貧乏。

6、認識上偏差:認為學生吃的好、穿的好、物質上富有是最幸福的,可他們最想要的“心靈上滿足,心理上的快樂”較少能滿足,也很少體驗到。

五、對情商教育的思考

1、領導重視,各級貫徹落實。

在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應加強大學生的情商教育,并將此作為辦學理念之一,注入到當代人才發展教育的觀念之中。因為人的發展教育必然是人的整體素質培養,以自強自立、適應社會為準則,根據青少年成長中心理、情感變化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研究導致其生理、心理環境變化的諸多要素產生的根源,把教育從灌輸轉化為怎樣讓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長上來。教育部在有關文件中規定,要求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是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發現可能存在心理障礙學生的基礎性工作。據了解,衛生部已制定2010年前的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教育部也對學校學生心理衛生保健方面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和規范。衛生部公布了2004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國精神衛生工作的主題:“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這是為有針對性開展情商教育、加強心理跟蹤服務、必要時進行危機干預而形成的平臺。

2、構建有利于大學生情商教育的網絡體系

這個網絡不僅指電子網絡,還包括教師情商教育理念網,家庭學校聯絡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學生心理問題應急網和援助網、師生互動網、社會的參與支持氛圍網等,形成人人參與、主動參與、全社會配合的大網絡體系。

①心理學工作者唱主角:心理學工作者首先要積極開展情商教育活動,如講座、櫥窗宣傳、閱覽室開放、心理熱線、網頁網站制作、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咨詢等,在調查了解基礎上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判斷、早處理,形成一個以專業心理人員為主、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互助社團為輔的三級工作體系,營造人人關心、人人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

②大學生主動參與:成立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讓大學生學會情緒自控,自我調適,自辦刊物、小品、心理劇等活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增強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精神;自信而不自負、自強而不自賤,有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價值觀念,能從容應付變化與挫折,勇于承擔責任。

③構建全體教育者共同參與的理念:情商教育不光是心理學工作者的事,也不是只有心理學教師才能做的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就21世紀的教育支柱概括為四個方面: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共處。這就不難看出,智商顯示一個人做事的本領、情商反映一個人做人的表現。培養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堅決執行計劃等就是教育的成功,故全體管理者、教育者都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滲透情商理念,使大學生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④家庭的積極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子女應樹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觀念,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樣,教會他們如何在逆境中堅持拼搏,將挫折轉化為人生的財富。

⑤全社會積極關注,搞好各教育階段的銜接:情商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和開發的,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持之以恒的系統工程。社會各方面應在了解各級教育階段特征的基礎上,開展面向全體,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允許選擇、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人盡其才的教育,高校應從教育觀念、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育管理、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融洽師生關系,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并能主動適應社會,承擔責任,承受挫折,磨練意志,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