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意識的培養

時間:2022-08-08 04:19:00

導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意識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意識的培養

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豐富多彩的情感,可以組成色彩斑斕的心靈世界。從古代的“文以載道”、“詩言志”,到今天的文道統一,情理交融,情感教育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紐帶。語文課是人文類課程的基礎,其教學要求及特點決定了它肩負著發展和培養學生情感的獨特使命。它不僅僅要賦予學生雄厚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充實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感情。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需要積極的情感。在21世紀的今天,民族素質的優劣決定國家、民族的前途。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物質世界極為豐富的同時,物欲橫流、功利主義也較為盛行,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荒漠貧乏,沒有人生目標,情感偏激封閉,人際關系淡漠,道德滑坡。因此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需要的是具有高水平認知和高水平情感的人才,一個人不僅要有良好的知識結構,還需要具有優秀的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偉大導師列寧還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智商反映一個人做人的表現,一個人的成功20%取決于認知因素,80%取決于情感因素。因此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從教育的四大支柱來看,它更多的是強調未來的學習不是以認知內容的獲得為主,而是認知以外的情感知識的獲得、情感能力的培養。教育應使學生明確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態度、人生的價值;教育應使學生學會共同生活,在當今這個國際經濟大循環的世界里,人必須有團隊合作精神,要成就一項事業,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需要一支隊伍,一個組織,一個群體的作用;要讓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而且要讓學生認識自己,幫助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對待社會。因此為了學生更好的成長,為了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我們需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情感,用情感去理解情感,用情感去體味情感,用情感去欣賞情感,把語言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愫挖掘出來,藝術的光輝才能照亮讀者心扉。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調動個人情感,去體會,去揣摩,去聯想,去想象,伴隨著心靈的顫動,情感的愉悅,在語文的學習活動中,去構筑自己的心靈世界。

二、在教學中找到情感激發點,形成與學生情感交流的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語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的關系,善于運用好語文教學的特點,激發學生感情,陶冶學生情操。人的情感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文學作品將是各種情感的綜合。舉杯對月、臨風起舞、沙灘嬉戲,陽光明媚、風花雪月、花前月下、狂風驟雨、孤身一人……這些都會激發起人的微妙情感,用這些情感去引導學生體會作家筆下的這些情感,充分調動個人情感,去體味,去感動,去聯想和想象。

通過形象的感染,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導入最佳學習心境。創設和諧、愉快、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境激情,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最佳狀態,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心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和諧生動的課堂氣氛,形成樂學的環境,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王國,使學生在輕松中緊張思考,在活潑中自覺學習和發展能力。整堂課的教學就處在特殊氛圍之中,同學們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提高了語文能力。這樣,學生處在適宜的情境中,就會愉快地接受知識的傳播,產生積極相應的環境,主動興奮地投入學習。

創設和諧的教學情景,促進師生融洽的感情交流。語文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情感進行交流的活動,師生之間情感的交融、共振、心靈的碰撞,能求得實現目標的一致性,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在教學中滲透了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就能從中體會出什么樣的情感,教師的一顰一笑,一筆一畫,舉手投足一旦輻射到學生身上,必會在他們心靈深處打上深深的烙印,使他們在感受老師美好情感的同時,召喚起自身對知識的向往和追求,自覺投入到神奇無比、深邃廣闊的語文天地中去。你娓娓道來,學生則如沐春風;你慷慨陳詞,學生則悄然心動;你悲愴凄婉,學生則黯然神傷;你亦莊亦諧,學生則樂趣、理趣俱得。

誦讀經典古詩文培養良好美感,增強學生領悟情感的能力。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音樂美。反復誦讀,大膽想象,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多讀多誦能讓學生體驗情感美,感受到古詩蘊涵的崇高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從而讓學生在感受著詩的情懷的同時思路更加開闊,想象力進一步增強。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時還要逐步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