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金融支持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8-15 04:40:00

導語:關于金融支持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金融支持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近年來,*縣將企業融資難、民間借貸活躍的原因歸結為金融支持力度不夠。為全面了解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

一、存在問題及原因

目前,縣域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弱化。

*年-*年,*縣工業總產值增長較穩定,年均增幅為15.6%,而同期工業貸款從*年末的20134萬元下跌至*年末的15786萬元,呈逐年遞減趨勢,年均下降幅度為3.1%;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幅度也僅為2.4%,同期農業貸款的年均增長幅度雖然高于農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幅度,但增長不穩定。另外,從存貸款增長幅度及存貸比變化趨勢分析,*年-*年,*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雖然都有所增長,但二者的增長幅度不平衡,存款年均增長幅度為14%,同期貸款年均增長幅度為12.5%。金融機構存貸比也一直在50%左右的低位運轉,且略有下降,從*年末的55.3%下跌至*年末的52.7%。具體情況.

導致上述縣域金融對縣域經濟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集約化經營導致金融對經濟支持的弱化。國有商業銀行過分強調集約經營的統一性,忽視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沒有找到集約經營統一性與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結合點,在機構網點設置上實行收縮戰略,撤并在偏遠山區或經營效益差的金融網點,據統計,從90年代末到*年末,*縣金融機構網點由78個減少至44個,使縣域經濟金融服務網點不足;在信貸管理上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尤其是鎮級金融機構沒有審批貸款的權力,只負責實地調查、組織材料申報(農信社基本上只發放對個人5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在信貸考核上實行“零風險”和“信貸人員第一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級行履行審批手續的貸款,一旦出現風險,也要基層行承擔主要責任,造成信貸人員的“惜貸”、“懼貸”,削弱了信貸支持的力度。

(2)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從*年以來,通過郵政儲蓄部門和各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上劃使大量資金流出縣外。金融機構存差從*年的5.5億元上升到*年的10.5億元,這說明各商業銀行從縣域吸收的資金近50%流向了城市,進一步削弱了縣域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同時,每年近8億的民間資金外流也大大影響了我縣經濟發展。

(3)信用環境影響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由于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當年曾在*相當“輝煌”的陶瓷、供銷等行業給各大銀行留下一大批的不良貸款,使各銀行對企業貸款是“心有余悸”,但時至今日,我縣的信用環境仍不容樂觀,信用社、商業銀行時有不良貸款發生,在銀行現有的考核體制下,導致金融機構懼貸或是貸款發放慎之又慎,直接導致了金融機構貸款的逐年下降。

二是貸款使用效率低下影響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縣*年到*年GDP總量與貸款余額之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它們之間的比值從1.77下降到1.51,這說明*縣貸款使用效率五年來出現連續下降現象。其主要原因是信貸長期化趨勢降低了貸款的周轉速度,直接影響貸款的使用效率。近幾年以來,中長期貸款增長很快,在貸款中占據比例越來越大。據統計,*年末,縣域中長期貸款余額占全部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達44.9%,金融機構貸款期限結構極不合理,這表明貸款結構出現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長”向“借長用短”轉變的趨勢,信貸期限長期化必然降低貸款的周轉速度,從而影響貸款的使用效率。

三是政府越位和市場缺位影響金融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及領導的金融意識增強,雖然政府越位現象在淡化,但依然存在;由于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還沒有真正完成,市場缺位現象還是比較嚴重。表現在:

(1)金融機構的貸款直接或間接受到行政干預。金融機構的信貸自主權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干預,甚至于出現地方產業與國家產業政策矛盾的現象。

(2)金融機構的業績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場做出;金融機構負責人的任免由行政決定,沒有建立銀行家制度,導致金融部門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資和機會,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人才流失嚴重。

二、措施與建議

(一)改善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弱化的建議

1、整合金融資源,建立有利于減少縣域資金流失的機制,確保縣域資金用于縣域經濟發展。一是人民銀行要發揮窗口指導作用,有效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地方經濟建設實際,適時信貸政策指引,確保縣重點項目資金需求。二是規定各國有商業銀行從縣域吸收的資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要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將上存資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郵政儲蓄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要改變當前郵政儲蓄全額轉存的情況,郵政儲蓄機構吸收的資金須全額委托縣級法人金融機構使用,風險由縣級法人金融機構承擔,這部分資金用途和對象不受限制,但要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2、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大對縣域經濟支持的力度。商業銀行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爭取最大限度的信貸審批權限、指標和較寬松的信貸政策,增加經營自主權。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調查研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和特點,加強和改進信貸工作,避免信貸資金運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貸考核制度,發揮信貸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貸資金。

3、加快縣域信用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各級地方政府要強化金融意識,加快信用村、信用鎮的創建,協助金融部門維護金融債權,營造和維護好鎮域的信用環境,使金融部門能夠放心地增加對鎮域經濟的貸款支持。人民銀行要積極發揮現有信貸咨詢系統的作用,加大推進金融業征信體系建設,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創造條件。縣域企業、個人應珍視信用,誠實守信,以良好的信譽贏得金融部門的貸款支持。

(二)提高貸款使用效率的建議

1、商業銀行要切實以市場為導向,貫徹適度從緊的穩健貨幣政策,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應注重結構上的優化和調整。要圍繞*縣政府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尋找信貸工作新的切入點,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2、建議建立擔保公司,引導資金加大對縣域中小企業的支持。當前,銀行資金之所以趨向于基礎設施、消費領域和少數優勢企業,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貸投入環境。政府部門要出臺政策、改善環境,按照支持發展與防范風險相結合、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開展擔保與提高誠信相結合的原則,加快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的建立,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因找不到擔保企業而無法貸款的問題。從而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3、貫徹落實投資體制改革政策,實現投資資源優化配置。以“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引導企業、民間資本投向。民間資本相對于銀行間接融資更具有單純的趨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場為準則。市場化的民間融資行為的發展和壯大,必須與信貸資金的投放形式互動作用,同時也使信貸資金的投向更為合理,使信貸投向更貼近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資金實際需求,從而更高效地發揮效用。

(三)政府歸位和市場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議

1、減少行政干預,轉移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目標。政府要從汲取金融,轉向建設金融。要建設金融,必須賦予金融機構以獨立決策權,強化銀行獨立審貸和風險控制,變金融機構“錢袋子”的角色為“資源配置者”的角色。

2、穩步推進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創建高效率的金融市場體系。根據《公司法》規定,商業銀行屬于競爭性行業,不必采取國有獨資的股權形式,應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造。要推動國有銀行的真正商業化經營,形成競爭性市場機制;要提高銀行業的開放度,放寬銀行業的市場進入限制,尤其是鼓勵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進入市場,使市場上存在一批獨立的、規模合理的商業銀行,以促進銀行市場的有效競爭。

3、建立符合市場化、科學化的人事考核、任免制度。改革金融機構負責人的任免考核機構,放開對所有商業銀行負責人的任免考核。要采用有效的激勵機制培養金融人才和發揮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