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稅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9 07:33:00
導語:物業稅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6年8月6日,我受易綱教授之邀,出席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主辦的“美國財政聯邦制和財產稅研討會”,對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滿燕云博士的主題發言《美國財政聯邦制和財產稅》進行了評論,以下是發言要點。
我首先對滿燕云博士從整個財政制度視角研究財產稅的方法對我國的啟示表示了感謝。我認為,滿教授研究與國內研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不是就財產稅研究財產稅,而這恰恰是國內研究存在的問題。在我國,只要是向公眾征稅的,多數都能夠獲得順利通過,而相應的取消或減少某個稅收項目則十分困難。關鍵在于稅務部門的局部研究的結果使然。從這個意義上說,物業稅或不動產財產稅應當立足整個財政制度,站在如何處理政府與公眾關系的高度進行討論,不能僅僅就一項稅收征收的利弊進行討論。
聽了滿教授的演講,我深深地體會到美國和中國經濟社會背景上的巨大差別。雖然從名義上兩個國家都是市場經濟國家。我本人也曾經參與過北京師范大學李曉西教授主持的《中國市場化進程研究》課題,我們那個課題的結論認為2000年的中國市場化程度達到了67%。但是與美國比較,我們的差距是何其巨大??!在美國聯邦制下,各個州具有獨立的立法權,而我國基本上是統一的法律;美國的地方政府都是自治的,政府領導人由地方居民選舉,而在我國是自上而下任命的,領導人惟上級考核是從;在財政收入上,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地方政府才增收入主要來自于財產稅,而我國的中央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生產型銷售稅、關稅和國有企業收入,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分成的生產型銷售稅、企業所得稅和土地出讓收入;在土地產權上,美國是土地私有制,而我國是土地公有制,任何公民對土地只具有理論上的支配權;在地方政府競爭方面,美國地方政府主要通過服務吸收外來人口獲得良性發展,而我國地方政府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大生產、大建設、污染環境、坑害農民和城市被拆遷居民、壓低地方工資水平、討好世界富豪、驅趕原住居民和農民工。一句話,美國是公眾導向型的,而我國則是政府導向型的。
通過對美國不動產財產稅征收的了解,我認為在中國征收物業稅是有其必要性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物業稅是根據財產顯示征收的,它可以起到公平納稅、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避免了現行的實際上的累退制的直接稅征收的根本弊端;第二,在當前中國房地產大開發和房價不斷推高的背景下,可以抑制對房地產占有的無限欲望,抑制房價上漲,限制房地產開發,控制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對公眾財產的任意剝奪;第三,由于城市物業稅的法定稅率遠遠高于鄉村,城市的多重納稅有利于調整城鄉不動產的價格體系,也就是降低城市房地產價格和鄉村房地產價格的差距,有利于從財政上保證城中村和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第四,在房地產價格高漲時,物業稅可以減少房地產交易。
但是,我們也必須考慮到在中國征收物業稅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其一,是我國財政稅收制度和財政理念上的問題。在我國,由于政府的稅收主要來自于間接稅,似乎與居民的貢獻無關,居民所使用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上采取市場化的方式提供,非常的不公平,表明政府對自身職能定位的存在嚴重問題,需要進行根本的檢討;其次,在我國,新征稅容易,而取消或減免稅種則相當困難,反映了政府稅收的剛性很強,關鍵是政府變成了獨立于公眾的一個利益團體,政府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傾向和貪污腐化問題非常嚴重;再次,地方政府通一方面通過大上投資項目獲得增值稅,另一方面又通過抬高地價獲得土地收入,形成了“香港病”,但香港政府在獲得了土地收入之后減免了各種銷售稅和企業所得稅,我國政府能否痛快地執行這種稅收和土地收入的沖銷機制呢?最后,當前中國公眾道德水平低下,征收物業稅恐很難保證評估的準確定和公平性,且對評估員的賄賂問題也幾乎沒有辦法解決,必然給評估工作帶來各種技術上、操作上的難題。
征收物業稅的前提是要落實公眾對房地產的財產權,否則對缺乏財產權保障的物品征稅,屬于政府對公眾財產的雙重剝奪。具體來說,要落實居民對住宅用地的財產權,如果居民只是土地租賃的主體,憑什么對居民征收包括土地價格在內的物業稅?同時要保障居民的建房權,避免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通過推高低價盤剝公眾,又以此為依據要求公眾繳納高額的物業稅。其次,應嚴格禁止地方政府參與非自用土地的交易和土地牟利機制。如果地方政府又要從土地交易中賺錢,又要對房地產征稅,并且不落實政府義務,很同意引起政府和公眾之間的矛盾。最后,應該徹底改革現行財政制度。要改革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增加直接稅的比重,減少間接稅的比重,并且逐步廢止生產性間接稅制度,實行透明、公開的公共財政支出監督制度,真正把財政收入分配到公眾當中。
總之,征收物業稅的同時應考慮減免相應部分的其他稅種,做到宏觀稅率的穩定或者降低公眾的稅負水平,不能不顧公眾承受能力盲目增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