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實踐思考

時間:2022-09-29 04:53:00

導語:人才工作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工作實踐思考

把科學的人才觀落實并貫穿于人才隊伍建設全過程,是新形勢下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和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市在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推進人才資源開發和使用,營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生活的政策、社會環境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環境不斷改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日趨濃厚。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的人才問題依然很突出,人才總量相對偏少,人才資源相對缺乏,特別是高層次、高技能和復合型人才短缺仍是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人才管理制度落后,機制不健全;人才集聚能力不強,流失較為嚴重等問題依然存在。對這些問題,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我們在開展人才工作過程中,思想還不夠解放,對科學人才觀的理解、接受還不夠,在人才工作的實踐中還時不時地會受到計劃經濟時期一些老框框、老做法的束縛。因此,我們在人才工作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的人才觀指導人才工作,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轉變觀念,切實增強“四種意識”

一切創新皆源于人的觀念更新,只有觀念更新,做任何工作才能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煥發活力,才能有好的氛圍,人才工作尤其如此。

一是要增強“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人才資源對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投資人所占的利益只有30%左右,而70%為發明人和知識擁有人所占有。可見,人才資源的經濟效率往往高于物質資源。增強“第一資源”的意識,更是提高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須要求。回顧歷史,上世紀最后20年,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原因,體制是第一位的,科技是第二位的,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新世紀頭二十年的經濟增長必然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依賴于人才資源的拉動。同時,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GDP到2020年要力爭比**年翻兩番。要完成這個任務,關鍵靠科技進步,靠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鉆研和創造。只有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充分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我們的事業才能不斷譜寫出新的華章。

二是要增強“圍繞發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發展”的意識。人才隊伍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離開了這個中心,人才工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會失去方向。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人才支撐為保證的,離開了人才,經濟就會失去發展動力,社會文明就會出現倒退。100多年前,為了追趕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英國,美國大力加強教育工作,**年,美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相當于英國的91.2%。這一年,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而同一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相當于美國的68.2%。**年,這個比例提高到82.4%;從**年到**年,日本創造了72年人均GDP提高28倍的世紀記錄。重視人才經濟是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根本所在。綜觀世界各國,不論是擁有綜合國力優勢的,還是擁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等方面單向優勢的,其任何方面的優勢都是人才成就的,其核心優勢都是人才優勢。因此,我們必須牢固確立“抓發展必須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不論是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使用人才都要圍繞發展來進行,真正做到發展配備人才,在發展中開發人才,用發展的成果來檢驗人才工作的成效。

三是要增強“以人為本”的意識。這是我們做人才工作的最終落腳點。要牢固樹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樹立大人才觀,不以學歷、職稱、資歷和身份為評定人才的唯一標準,不拘一格選人才,在賽馬場上選駿馬,在萬馬奔騰競爭格局中鍛造和識別人才。凡是具有一定特殊才能,專業技術人才還是自由職業者、種養能手、流通大戶、外出務工致富典型,都要作為人才加強培養。要不斷優化人才環境,積極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著力為人才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政策環境,激發活力的創業環境,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待遇優厚的生活環境,心情舒暢的人際環境,努力營造開放、寬松、寬容的社會氛圍。

四是要增強“黨管人才”的意識。“黨管人才”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干部人事分類管理體系逐步完善,但我們比較注重的仍是對機關、事業單位人才管理的改革和完善,而對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等組織中的人才關注不夠,并且體制內人才的管理也存在多頭管理、協調不夠、整體乏力的現象,組織、人事、勞動、科技和一些社會中介組織都承擔了一定的人才管理職能,但又都存在較多的局限,這就使得我們對人才資源實施的是一種粗放式、低效率的管理。“黨管人才”原則的應運而生,明確了各級黨委對人才工作的領導職責,落實了“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工作責任,為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詢決策機制、協調落實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作為人事部門要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的基礎上,找準工作的切入點,發揮好在人才工作中應有的作用。

二、營造環境,加緊構建“四個機制”

環境與人才,猶如魚與水、鳥與木的關系。“欲致魚者,先通谷;欲求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有了好的用人制度,好的用人環境,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一是構建人才匯集機制。要通過人才開發引進機制,加快擴大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素質。

1.加緊建好人才需求信息庫。要建立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制度,定期對各類人才需求情況進行調研,分門別類進行梳理匯總,形成人才供求信息庫。特別是對于重點項目急需人才、高精尖人才、專業技能人才、鄉土實用人才,要建立專門信息庫,定期供求信息。要通過及時掌握和人才需求類型、人數,積極為企業和人才提供雙向選擇信息。

2.加緊搭建快捷的人才引進平臺。建好人才中心、人才市場,為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建立市場化運作的人才引進機制提供必須的硬件支持。通過組織行業性、專業性的人才交流會、引才引智交流會、科技懇談會等,積極組團到外地選聘優秀人才。建立網上人才招聘市場,開通人才引進網上直通車,為企業引進人才提供便利,開辟快速通道,壓縮辦事程序,簡化辦事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引進具有碩士學位研究生進入事業單位,經必要考核合格,不受編制、增人計劃等的限制,直接辦理有關手續。對于引進的各類高級人才,組織、人事、勞動、公安、財政、編制等部門密切配合,原則上要在一周內為人才辦完所有引進手續。

3.積極提倡以“柔性流動”為主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形式。目前,我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有14萬多人,其中有近11萬人已到退休年齡,這為地方借用高層次人才、尖端人才、稀缺人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和空間。要進一步倡導“拿來主義”,大力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借智方式,支持和鼓勵企事業單位采取咨詢、講學、兼職、技術合作、人才租賃等方式靈活引才引智,支持和鼓勵一流人才帶動一流團隊、提升一流學科、發展一流產業。要注重以項目和資金吸引人才,在引進項目和資金的同時,引進能推動項目、資金運營的相關人才。

4.抓好以挖掘現有人才為主導的人才資源開發。充分發揮本地人才、現有人才對情況、環境、資源等熟悉的優勢,鼓勵現有人才挖掘潛能,早出成果,早出效益,從而降低人才使用成本,減少人才外流,重視對中低層次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促進人才轉化、提升,實現“小材大用”。同時,把開發農村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及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有效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

二是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要抓住“黨管人才”的工作重點,抓緊從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分層分類培養、使用機制。

1.明確培養目標和重點。對黨政領導人才,著重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培養戰略思維、樹立世界眼光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對以企業家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著重提高在駕馭市場、參與競爭方面的能力。對專業技術人才,著重提高科研、學術水平,從中培養一批具有領先水平的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2.搭建平臺,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一是實施“創業工程”。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和城北生物園區,以組織開發高新技術項目為重點,通過科技專項經費、技改經費、返稅等渠道,對進行高科技開發、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人才進行資助和扶持,鼓勵和吸引創新創業人才進行創業。二是實施“充電工程”。圍繞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力開展以知識更新為主要內容的繼續教育,努力創建學習型組織,定期邀請各行業知名專家來我市講學,開展技術培訓、技術咨詢與技術合作,為我市專業技術人才“充電”。三是實施“對接工程”。在充分發揮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業務骨干作用的同時,鼓勵他們與青年專業技術人員結成幫帶對子,通過傳、幫、帶,使大批青年人才實際專業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對于一些業務能力強、有影響力的離退休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積極鼓勵企業返聘,擔任業務顧問,讓青年人才給他們當助手,實行智力對接。

三是構建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中央《人才工作決定》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黨政人才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重在市場和投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從而發展了人才評價理論。我們要以此為根本和指導,進一步構建符合我市實際的人才評價機制。

1.建立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綜合評價標準。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是一個由相關評價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不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按照受教育程度、資歷狀況、職業資格、業績成果、專業培訓、專業類別導向、地區導向等指標,逐步建立政府宏觀指導,吸收社會專家參與的,以社會公認的學術、技術水平和業績為主要評價依據的社會化評價體系,對人才進行科學、公正的量化評價,從而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

2.創新人才評價手段。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手段,把計算機、網絡通訊等先進技術運用于對人才的全面、全過程評價,從而不斷提高人才評價的準確性、時效性、科學性。

3.堅持動態管理原則。注重評價結果的使用。把評價機制作為人才工作的有效指揮棒,貫穿于人才培養、選拔、激勵、淘汰各個環節,在人才使用中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有創新精神并能做出突出成績的人才脫穎而出,保證優勝劣汰、動態發展。

四是構建科學的人才保障和激勵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人才保障和激勵機制,不但是用好人才的需要,也是留住人才和保護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

1.政治上要關心。要重視優秀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對于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和有突出業績、有廣泛影響力的專業技術人才,要積極鼓勵他們參政議政。

2.經濟上要獎勵。在落實人才的報酬待遇問題上,除了正常的報酬要保證之外,還要制定產權分配和企業兼并重組中人才資本有償轉移方面的辦法和措施,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鼓勵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與收益分配。要建立向優秀人才傾斜的分配機制,對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人才給予重獎,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

3.事業上要激勵。要用發展前景和良好創業氛圍吸引人、感召人,讓人才感受到發展的機會好、有奔頭,能干事、能干成事。同時,要引導民營企業積極為人才創造干事空間,會用人、能用人、用好人,讓人才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價值實現中體會成就感。

4.生活上要照顧。對人尤其是人才的關心和照顧是最為重要的。因此,要積極引導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者,經常在關心人、愛護人、照顧人上多下功夫,讓人才充分感受到單位的溫暖。要積極創造條件,切實幫助企事業單位在用人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人才解決住房、社保、職稱評審、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同時也為企業降低人才引進的成本。

5.感情上要尊重。要注意調動人才的團隊情商。組織人事部門要通過召開各級各類人才交流會、座談會,經常聽取人才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尊重人才、廣納良言。企業聘用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骨干,也要以禮相待,以情動人,避免出現“我出錢、你打工”、“你不客氣,我走人”的現象。要著力營造政府、企業主、人才三者坦誠相待、相互尊重、經常溝通、互幫互助的良好創業氛圍和發展局面。

6.精神上要鼓勵。要大力表彰和宣傳優秀創新創業人才和重大創新成果,形成創新可貴、創業光榮、創造有價的社會輿論導向,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