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顯著特征思考

時間:2022-10-03 03:38:00

導語:社會主義顯著特征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顯著特征思考

自從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問題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對于這樣一個問題,不僅要從國際戰略的角度來理解,而且應該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高度來認識。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年,鄧小平在會見泰國總理差猜時就指出:“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爭取到和平的環境,才能比較順利地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8頁)同志也是從發展道路的視角來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他在**年10月25日同布什會談時指出:“我們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說這種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對中國適用。”(《文選》第3卷第526頁)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愈來愈表現出和平發展的特征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在與國際環境的互動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截然不同于世界主要大國所走過的傳統現代化道路。自從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大國的現代化,都不是通過和平發展,而是通過海外殖民、對外掠奪、擴張乃至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來實現的。與此相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是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怎樣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又怎樣以自己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這就是要主動應對大國關系的深入調整,從戰略全局的高度運籌同各大國的關系,努力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通過平等對話與磋商,逐步解決存在的分歧,促進相互關系的健康、穩定和發展;就是要堅持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以“睦鄰、安鄰、富鄰”為外交政策,積極推動同所有鄰國的睦鄰友好,進而推動亞洲乃至亞太區域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深程度健康發展;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夯實我國外交的根本立足點,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與發展中國家密切磋商,支持其正當要求與合理主張,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為爭取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貢獻,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防止大國主義傾向。我們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我們自己永不稱霸。我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我們的基本理念是和平、開放、合作、和諧、共贏,我們要與世界各國共同致力于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我們獨立自主地建設社會主義,而又按趨利避害的方針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歷來認為,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要靠中國自己,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但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又必須有一個對外開放政策,特別在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產業結構調整和資金流動的新一輪全球化浪潮蓬勃興起時,更必須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在20世紀90年代末,當著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又出現了反全球化運動時,我國在全面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的基礎上,果斷地確定了按照趨利避害的原則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方針。所謂“利”,是指全球化有利于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于各國各地區通過加強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得到互利共贏的共同發展;所謂“害”,是指由于經濟全球化發生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往往容易受害,應當注意避免。這就使我國有可能依靠國內和國際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發展難題,并與世界各國在和平共處和平等競爭中實現雙贏互利。國外有的評論家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找到了擺脫西方制造的全球化陷阱的唯一正確道路”,因為中國是借助于西方和西方的規則走進世界市場,吸引了更多的外部投資,提高了自己在世界生產領域中的比重;因為中國不是通過意識形態和軍事對峙,而是遵循發達國家制定的全球化規則、在與西方密切經濟合作的前提下去進行經濟競爭。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這一發展道路的前景將越來越光明。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在吸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教訓,立足于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新水平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這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條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同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一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二不走先經歷犧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階段,而立足于城鄉共同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相互協調的城鄉協調發展道路;三不是用技術和資本代替勞動,而是要在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發展、改善和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同保障勞動者就業有機結合,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從而使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節約的發展、清潔的發展、安全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在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年4月21日,同志在美國耶魯大學所作的講演中說:中國根據本國國情和時代要求明確了自己的發展理念,這就是樹立和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更加注重克服發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致力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格局。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也嚴格約束自己即使在發展起來以后也永遠不稱霸。海外有位評論家認為,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這一指導方針意味著在國際社會上,中國愿意承擔更多責任,但并不追求強權地位和利益,無意登上對別人指手畫腳的地位,實際上中國希望扮演的世界角色不是領導者,而是平衡者:在這個相互敵對、充滿紛亂的世界上,在和平與戰爭之間、強國與弱國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窮國與富國之間進行協調與平衡,力求使世界局勢從緊張轉為和平,從極端化與惡性化的危機轉向緩和與穩定。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更為務實、更為切實可行,也更為高瞻遠矚的明智政策。

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共處,而且資本主義還處在相對優勢地位的世界上,在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社會主義國家怎樣與國際環境實現良性互動?如何對待現存的國際體系,又如何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如何在國內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又如何妥善處理同世界上各種類型國家的關系?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所蘊涵的對這些重大問題的回答,標志著社會主義在吸取當代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正在走著一條與世界資本主義大國曾經走過的傳統現代化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新路,這些問題顯然已經越出了單純的國際戰略思想的范圍,而在相當程度上涉及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怎樣走出一條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新路這樣一些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問題。因此,我們要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就理所當然地把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研究提升到社會主義理論的相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