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作風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12 09:27:00

導語:機關作風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關作風建設思考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抓好機關作風建設,對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維護黨和政府良好形象,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保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如何加強和改進機關作風、提升機關形象、促進經濟發展始終是各級機關必須正視并探討解決的一道重要課題。

一、當前機關作風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強和改進機關作風建設,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嚴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總要求,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結合實際,全力推進,使機關作風發生了積極變化。總的來看機關作風建設是好的,廣大機關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能牢記宗旨、轉變職能,立足本職、增強服務,廉潔自律、以身作則,進一步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樹立了機關的良好形象。但對照黨的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按照人民群眾的愿望,機關作風建設還存在著不少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不到位”:

一是履職盡責意識不強,精神狀態不到位。一些機關干部對當前面臨的形勢和挑戰缺乏清醒的認識,缺乏緊迫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部分機關干部沒有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有的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在狀態,有的不想事、不謀事、不干事,整天貪圖享樂,工作效率不高,沒有工作責任心和責任感,對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負責任,給整體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是開拓創新意識不強,職能轉變不到位。有些干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習慣于輕車熟路辦事情,不善于調查研究,不與時俱進,不了解新情況,工作中碰到新情況、新問題,就抓耳撓腮,一籌莫展,找不到切入點。少數部門對那些真正與群眾利益相背離,嚴重阻礙發展的體制弊端,還存在不愿改或改革不力的現象,有的單位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減的、取消的只是一些“邊緣”和“枝葉”,對涉及核心的、主干的部分,則強調客觀、強調特殊,不愿去觸及。

三是服務意識不強,聯系群眾不到位。有些機關干部作風漂浮,工作不扎實,對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不下功夫解決;少數干部工作中缺乏服務意識,對待群眾態度冷漠,對待工作又推又拖。有的部門在指導基層、制定政策時,不從實際出發,一級一級下達指標,造成層層應付,甚至弄虛作假;有的部門執法隨意性較大,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吃拿卡要、“小吏大權”等不正之風和以權謀私情況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是廉潔自律意識不強,表率作用不到位。一些干部置三令五申于不顧,熱衷于用公款相互請吃,搞庸俗哲學,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個別干部精力外移,有的違反規定參與投資入股做生意,有的甚至參與賭博,自損名節,嚴重敗壞了黨員干部形象;少數干部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在狀態,甚至上班時間上網聊天、玩游戲;一些干部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溜崗缺位、辦事拖拉,作風疲沓、效率低下。一些部門管理混亂、紀律松馳、監管不力;一些部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陽奉陰違,我行我素。

上述問題雖然是個別、局部的,但如任其泛濫,將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勢必阻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二、原因分析

機關作風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客觀上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近年來,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轉型的加速,社會上一些消極的東西對部分機關干部的思想產生了一些影響。主觀上的原因主要是落實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的力度還不夠,機關作風建設的制度、機制還不夠完善,工作運行上還缺乏必要的措施。

1、體制機制弊端。由于機關工作人員大都是行政事業編制的吃“皇糧”人員,吃的是大鍋飯,端的是鐵飯碗,坐的鐵交椅。有些機關干部片面地認為工作做多做少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甚至是做多了還會惹來麻煩、引來是非、招來矛盾,從而產生了對工作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溜就溜的不負責任思想。

2、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利益主體多元化、逐利日趨明顯化,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一些部門搞“一手軟、一手硬”。有的一味埋頭抓經濟,抓業務;有的思想政治學習流于形式,報紙也看,本本也讀,但走馬觀花不能深入;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不強,手段方法簡單化,不能解決當前復雜的思想問題,不能做到釋疑解惑、提高認識、理順情緒、凝聚人心。致使一些干部惰性思想嚴重、個人主義、名利思想嚴重,宗旨觀念淡薄,貪圖享受,追名逐利,以權謀私,置群眾冷暖于不顧。

3、沒有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有些機關對干部的考核、使用存在諸多弊端,有時僅片面看數字、看名聲而不顧實績,導致一些干部在數字上做文章,在創名聲上下功夫,更有甚者靠接關系“走后門”。當這些人得以重用、提拔時,不僅不能激勵先進,反而助長了形式主義等不良風氣的泛濫。有些機關獎懲制度不嚴明,干好干壞一個樣;有的機關監督不到位,上級是“山高皇帝遠”,監督不到,同級是“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互不監督,甚至同流合污;下級是“怕穿小鞋”而不敢監督。

三、對策建議

加強和改進機關作風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級機關要切實克服和解決作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1.以解放思想為先導,著力提高機關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機關作風建設的好壞取決于干部隊伍的素質和能力,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能夠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機關作風建設首先是干部隊伍的建設,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干部隊伍的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要克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思想、樹立爭先創優意識;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樹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意識;克服慢慢來、等條件成熟再做的思想,樹立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意識;克服無過即功、無所作為思想,樹立無功即過、有為才有位的意識;克服以口才論人才、以過程論英雄的思想,樹立既看過程更看結果的意識;克服“拖、拿、卡、要”的思想,樹立勤政、清廉、為民意識;克服小富即安、不進則滿的小農思想,樹立大發展快發展的進取意識;克服言行不一、表面文章、好大喜功的思想,樹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推功攬過的意識;克服從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不可侵犯的思想,樹立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全局的大局意識。各級機關干部要自覺加強世界觀的改造,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特別是要學書記關于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倡導“八個良好風氣”的重要論述,切實提高對機關作風建設特別是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和自身職責,增強轉變作風的自覺性,做到認識上不斷提高,思想上永不松懈。

2.以突出整改為重點,著力解決基層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作風建設重在解決問題。機關作風好不好,群眾看得最清楚;作風建設抓得實不實,群眾感受最直接;作風存在哪些問題,群眾最有發言權。各級機關要從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基層意見最大的問題改起,從群眾要求最強烈的事情做起,加大整改力度,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始終貫徹重在整改、重在實效的原則,高標準找差距,高要求定目標,高質量抓整改。對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回避、不掩飾、不護短。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結合自身特點,到基層單位、到服務對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見大的地方去,廣泛聽取意見,找準自身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基層和群眾普遍反映、重復反映的突出問題入手,針對重點領域、重點部位、重點崗位、重點人頭,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做到突出問題不解決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長效機制不建立不放過。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要找出癥結所在,統籌考慮,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加以解決。

3.以增強效能為核心,著力營造高效優質的服務環境。服務環境的優劣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機關效能直接關系到投資創業環境。辦事效率不高,行政能力不強,服務質量不優,又好又快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創新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水平,形成科學完善、規范合理、運轉高效的運行機制。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依法設定審批事項,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收費公示,千方百計簡化審批程序,最大限度減少收費項目,切實做到應減盡減,應清盡清。正確處理好發展與規范、服務與管理、法定基本程序與簡化操作程序、嚴格執法與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的關系,做到服務前置、執法后置,先服務后執法,寓執法于服務之中。要進一步加快服務創新,規范工作程序,量化服務標準,主動靠前服務,全程跟蹤服務,全方位提供服務。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難事巧辦、常事快辦,不斷完善首問負責任、服務承諾、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責任追究等制度。

4.以制度約束為保證,著力健全管理規范的有效機制。轉變作風根本靠制度。好的作風要有好的制度來保證。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既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抓好教育和整改,又要從源頭上進行預防,把制度建設作為治本之策,標本兼治,懲防并舉。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機制能產生動力、形成活力、激發創造力。要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建立與干部監督制約制度相配套的實績考核機制、擇優用人機制和懲誡激勵機制。對現行規章制度重新進行一次梳理,行之有效的要堅持和完善,不合時宜的要修訂或廢止。狠抓各項制度的落實,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積極探索科學評價機關干部尤其是部門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情況的考核獎懲機制,建立群眾評議監督機關的科學評價體系和監督評議程序,推動評議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的軌道。要強化輿論監督,加大宣傳力度,既宣傳正面典型,又曝光反面案例,營造濃厚氛圍,形成共識和合力。綜合運用黨內黨外各種監督形式,逐步實現以制度管權、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