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會主義榮辱思考

時間:2022-10-15 10:04:00

導語:青少年社會主義榮辱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社會主義榮辱思考

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當今時代精神,體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科學回答了在一個日益開放、快速發展的社會里應該提倡什么樣的道德風氣,應該確立什么樣的價值導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行為規范等重大現實問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切實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才能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理性審視道德教育的價值

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講公德、守紀律的社會公民。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人源于教育,人生成于教育,人提升于教育。教育最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回答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人生應該怎樣度過,也就是教人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識是服務社會的手段。前者的學習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學習是工具性的。教育的本質說到底是“人力資源的品位質量與提升”。人的全面發展,是時展的要求和必然。塑造品學兼優的未來一代,必須把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崇高目的。我們要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促使青少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歷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關注人類命運,關注社會進步,關注百姓疾苦,是人才培養的崇高目標。樹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靈魂,道德情操是基礎,全面發展是目標。一個人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有德無才要誤事,有才無德要壞事。成小事靠業務本領,成大事靠思想品質和綜合素質。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個工具化的人,只能機械完成一件事。人品第一,學問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思想品質、道德人格比專業知識學習更重要,更根本,更難。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不斷強化德育是首位、是靈魂、是核心,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的教育理念,教育青少年確立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在集體中求得發展的價值觀念,在創業中實現人生理想的價值觀念,誠信受益的價值觀念。對道德教育的使命作用,應當有更加嶄新的視角,更加辨證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審視。

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我們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全社會的共同理想,是青少年必須具備的政治信念。新時期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從現實看,是經濟發展問題、領導班子建設問題、黨群關系問題等。但從長遠看,就是在中國未來挑大梁的青少年一代是否能夠與黨同心同德。一個國家沒有現代科學,一打就垮,而沒有可靠接班人,不打自垮。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一些政黨相繼失去執政地位,都是在接班人上出了問題。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個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沒有信仰的人,常常只能受自己本能所驅使,他的人生發展就沒有明確的方向,這種人或是渾渾噩噩,虛度光陰,或是惟利是圖,狹隘自私,最終只能是精神空虛,人格低下,為社會所不齒。樹立共同理想在我國具有特殊重要性,與西方一些國家的宗教治理不同,我們國家是用共同理想來凝聚人心的,如果全社會沒有一個共同理想就像一盤散沙。所以,我們必須要引導青少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聰明才智。

提高思想理論素質

思想理論素質是靈魂。構筑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價值取向、道德水準,就是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他們,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作為共同的思想基礎,在青少年學生頭腦中深深扎根。理論具有解釋和規范的功能。從世界觀的層面上看,理論作為解釋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一種解釋原則,在這個意義上,掌握一種理論就是掌握它的思維方式;從價值觀的層面上看,理論作為一種價值體系,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的意義世界,是規范人們立身行事的價值尺度,在這個意義上,接受一種理論也就認同了一種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從人生觀的層面上看,理論作為一種人生指南,為生命提供支撐,為生活提供依據,在這個意義上,信仰一種理論就接受了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理論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關鍵是轉化為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升華為理想信念。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靈魂,是制高點,是方向,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思想道德建設就是空殼,流于形式。說服力就是凝聚力,導向權就是領導權,理論教育的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決定著人們的思想、道德、見識、行動的水平和能力。提高理論素質,關鍵是做到“三個自覺”。一是做到理論自覺,依靠真理力量,樹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形象。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能力,把其精髓內化為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樹立起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理論形象。二是做到政治自覺,依靠集體的力量,超越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境界,倡導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樹立執政為民的政治形象。三是做到文化自覺,依靠人格力量,體現真善美的文化品格,引領社會風尚,樹立揚榮抑恥的道德形象。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

民族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我們一定要重視優秀民族精神、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文化決定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一個國家的強大,主要是文化的強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民族精神,沒有優秀的文化傳統,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與創新能力,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脊梁,一個社會的良知與公正,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與進取精神,一個時代的變革力量與道德素養,都是優秀民族文化雕塑出來的文明形象、道德形象、精神形象。21世紀中國有沒有希望,關鍵在于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弘揚,這種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將產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我們要把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作為立足點,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著眼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引導他們形成現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根據青少年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把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內容。在國家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把國家觀念、國情意識、國家安全和國家自強作為重點;在文化認同教育過程中,把民族語言、民族歷史、革命傳統和人文傳統作為重點;在公民人格教育過程中,把社會責任、誠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奮自強作為重點。

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教師要從傳統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來,樹立現代德育理念。德育不是控制人,束縛人,約束人,而是創造條件發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構筑精神支柱,發掘創造潛能。德育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自信力、親和力、創造力以及獨立人格。教師要幫助學生辨別是非,學會判斷和選擇,提高學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斷力、選擇力,學會自己面對人生,創造生活。實踐證明,平庸的教師在說教,良好的教師在解惑,優秀的教師在示范,卓越的教師在啟迪。在青少年學生道德人格形成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演”,教師是教授引導的主體,學生是學習養成的主體。當代青少年最突出特點是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和觀點多樣性,這符合社會現實,也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教師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主體,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基本權利和責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情感以及意志品質等各方面的素質。要堅持以師德建設為重點,以德育人,以德立人,以德施教,以情育愛,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