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黨建新探索思考
時間:2022-10-16 11:11:00
導語:機關黨建新探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漢中市緊貼市直機關黨建工作實際,從建立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入手,不斷鞏固和擴大先進性教育成果,扎實開展了市直機關部門黨組織與扶貧村黨支部“連心共建”主題實踐活動。從活動開展情況看,“連心共建”得到了機關各部門黨組織的普遍重視,機關廣大黨員的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結對幫扶活動高潮迭起,成為媒體關注的亮點,社會關心的熱點。
漢中地處秦巴山區,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后發展市,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有64.3萬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年初,漢中市著眼于機關黨建工作創新,提出了“連心共建”的設想,以心連心結對子、共建優秀支部、共建美好家園為活動主題,使機關和農村黨的建設、黨建工作與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充分發揮機關黨組織和黨員的組織優勢和智力優勢,通過以城帶村,以強帶弱,黨員互幫,黨建互動,促進貧困村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連心共建”活動中,市上確定了57個市直部門黨組織分別與9個縣的57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機關多部門采取智力支持、錢物扶持、科技拉動、項目帶動等多種形式,協助扶貧村制定和修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捐資捐物、投放項目、共謀發展,協調有關方面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為確保“連心共建”活動扎實有效地推進,他們明確界定了市直部門黨組織和村黨支部的職責任務。市直部門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五送四訪三幫”。“五送”即向定點包扶村的黨員、干部和群眾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送服務、送溫暖。“四訪”即訪村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情況;訪村級組織發展經濟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訪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所想所盼;訪黨員干部和群眾對本部門的意見和建議。“三幫”即幫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建立新型產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促進村集體和農民增收;幫助村黨支部搞好規范化建設,培訓村組干部和群眾,強化科技意識,增強科技致富的能力,組織機關黨員參加共建村的黨日活動;幫助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困難,為農民群眾多辦實事和好事。村黨支部的主要任務有七條,即在市直部門黨組織的指導、幫助和支持下,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黨在村級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宣傳貫徹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好發展項目,抓好科技興農工作;定期向共建部門黨組織通報本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情況,反映本村的困難和問題;建好活動陣地,為農村黨員和農民群眾組織學習、開展活動提供場所;選派黨員代表參加機關黨日活動;及時反映群眾對市直部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為了使“連心共建”活動真正落在實處,該市強化了檢查考核。一是健全工作督查制度,由領導小組成員采取不打招呼、直接進村的方式,巡回檢查了解“連心共建”活動進展情況及工作成效,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提煉共建活動中的新做法、新經驗、新成效。二是采取平時督促與定期檢查相結合的辦法,由市直機關工委組織力量,檢查了解共建雙方履行職責情況和開展共建活動的實效。三是將“連心共建”活動納入市直部門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實行年度積分量化考核。對于各部門黨組織開展“連心共建”活動的有關情況,市上及時通過《漢中機關黨建》、《漢中綜開扶貧》、《漢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簡報》等刊物登載反映,先進典型事例則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進行廣泛宣傳報道,形成聲勢。與此同時,注重典型示范帶動,先后推出了市委組織部、市國土資源局等部門黨組織的典型經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西鄉縣堰口鎮分水嶺村是市委書記田杰的包村扶貧聯系點,他多次深入到農戶家中了解情況,同村組干部和群眾一起分析貧困原因,探討發展思路,鼓勵村組干部多渠道想辦法解難題,并將自己整理的300余冊學習書籍和一些筆記本贈送給村上。在他的幫扶下,該村的面貌大為改觀,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機耕路村、組、戶相通,90%以上的農戶吃上了自來水,群眾通過發展種養業和擴大勞務輸出增加收入,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市人大主任郭加水,市長王成文、市政協主席張帆及市委各位常委也都分別帶領所在黨組織的黨員干部深入各自的貧困村實地考察,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幫助解決扶貧工作中的困難,落實發展項目,有效推動了“連心共建”活動的扎實開展。
“連心共建”活動的深入開展,實現了機關黨建工作由自我封閉向積極開放,由被動向主動創新轉變,實現了機關黨建與農村黨建、黨的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和融合。
一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市直部門黨組織認真開展“五送回訪三幫”活動,為貧困村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科學發展思路,進行了政策、科技、信息服務,采取了智力、錢物、項目支持,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扶貧村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產業結構、干群素質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民收入普遍有所增加,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顯加快。市直機關工委黨支部了解到結對幫扶村——西鄉縣白勉峽鄉十字路村已發展了400多畝茶園,急需建一個茶葉加工廠,但缺乏資金,便主動與市農業局聯系,從支農資金中協調解決了1.5萬元用于購置設備。市國土資源局的黨員與寧強縣大安鎮娑婆村14名黨員一幫一結成對子,自發捐款,為農村黨員購買良種仔雞600余只,帶動了村里養殖業的發展。市科協黨支部在包扶鎮巴縣小洋鎮小洋村的工作中,為該村送去各種養殖、種植技術資料,還組織科技人員到村進組入戶,手把手地傳授技術,先后舉辦了兩期畜牧技術培訓班,參加培訓50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半年多來,市直機關57個部門共捐款41.63萬元,捐衣物用具7400件,化肥7200公斤,水泥90噸,大米1.3萬公斤,面粉4210公斤,食油1316公斤;幫助扶貧村協調資金105.14萬元,解決了1100多戶4100余人的飲水問題,新修、整修公路29條201.8公里,堰渠8條16.5公里,便民橋28座,為扶貧村辦了一大批好事實事。
二是加強了村級黨組織建設。各村黨支部在市直各部門黨組織的幫扶下,按照建設“五個好”村黨支部的目標要求,不斷提高自身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村黨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普遍得到增強,真正成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基層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等黨組織為各自包扶的貧困村送去黨的方針政策和農村實用科技知識的同時,籌措資金幫助村上修建了辦公室房屋。建起了標準化的黨員活動室,捐贈彩電、VCD37套。市民政局黨支部在黨的生日前夕,邀請所包扶的鎮巴縣長嶺鎮中壩村、芬芳村的干部和黨員示范戶參觀漢中市重點建設工程、城市建設,組織考察了宗營鎮苗木花卉基地、南鄭縣的烤煙種植和養豬專業村等,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堅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理想信念。
三是轉變了機關黨員干部作風。通過“連心共建”活動,機關黨員干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努力為農民群眾排憂解難,幫助解決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廣大機關黨員干部也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更加了解群眾疾苦,熟悉農村工作,樹立了“親民、愛民、為民”的思想,促進了思想和工作作風的切實轉變。在農村的農田基建、道路整修、壘砌堤壩的工地上,時常能見到機關黨員揮汗如雨、參加勞動的可喜場面;在田間地頭、茶山果園、農戶家中,時常能聽見機關黨員向群眾宣講中央一號文件,傳授科技知識的歡聲笑語。機關干部普遍反映,通過“連心共建”活動的開展,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扶貧開發工作是每一個共產黨員肩負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持黨的先進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改進作風、提高效率、服務群眾的現實要求,有效地激發了機關黨員干部立足本職、無私奉獻、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決心和信心。
四是找準了加強機關黨建工作的著力點。活動開展前,機關黨建與農村黨建因各自工作性質職責不同,聯系得比較少。通過“連心共建”這種形式,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機關黨建工作不僅直接與農村黨建工作密切相聯,而且直接參與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使機關黨建工作找準了結合點,增強了滲透力,更加貼近群眾、貼近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在共建活動中,機關黨員紛紛走出機關,沉到一線,進入農村主戰場。機關黨建工作也由自我封閉向積極開放轉變,由被動應付向主動創新轉變,實現了機關黨建與農村黨建的有效對接。機關黨員干部文化水平高,政策科技知識豐富的優勢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示,有力地促進了城村互動、黨員互動和相互學習,增強了機關黨建工作的生機與活力。農村黨員通過與機關黨員共同過組織生活,走出封閉的山村,來到開放的城市,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和繁榮昌盛的勃勃生機。在心連心、結對子的活動中,農村黨員在接受機關黨員幫助的過程中,增強了在黨意識,找回了共產黨員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帶動了周圍群眾向黨組織靠攏,與黨組織交心,使農村黨建在“連心共建”中得到迅速提升。
- 上一篇:創學習型機關調研報告
- 下一篇:提高干部素質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