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婦女關系
時間:2022-10-20 12:16: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婦女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富余男性勞動力持續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生產出現了女性化趨勢。農村婦女在城鎮化、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村民主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體。
一、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農村婦女,不僅在養殖、種植業中真正挑起了大梁,而且不少婦女還利用本地資源發展多種經營,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全國各地農村涌現出一大批婦女專業戶、女能手、女狀元。調查顯示,80%以上的婦女勞動力在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中,承擔著比男性勞動力更多的工作量。由于婦女具有了相對獨立的經濟地位,70%以上的婦女因此擁有了生產經營的主動決策權、家庭消費權,并對社會事務有一定自主選擇參與權。
二、婦女是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
由于農業女性化,因此增強了婦女在農業生產中的決策權,推動了她們對家庭收入的貢獻。這在以種糧收入仍為農戶家庭收入第一位來源的中西部地區表現尤為明顯。據省婦聯對安康、漢中、寶雞、渭南、榆林5市千名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問卷調查:當問到:主要的收入來源(多項選擇)時,回答“種糧收入”的排在第一位,高達72.4%。全國婦聯對10省市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問卷調查也表明,除浙江省以外,種糧仍是其余9省份農戶家庭收入的第一來源。全國婦聯的調查還表明,事關家庭生產的所有重要決策,“兩口子一起決定”的比重均在40%以上。
三、婦女是人口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承載者
婦女作為農戶家庭中妻子與母親的角色,不僅承載著人類再生產的重任,而且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更為突出的作用。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正規學校教育在邊遠山區尚未完全普及,母親的口傳身教成為子女品行養成、知識獲取、技能傳授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當前中西部地區男性勞動力大量外出,2300萬“留守兒童”教育的任務幾乎完全落在母親的肩上,這對母親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婦聯等組織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家長教育工程、在農村舉辦的母親學校等,使農村母親教子觀念得以更新,教子方法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對我國人口質量的提高意義重大而深遠。
四、婦女是城鎮化的主要推動者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的引入,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步打破,我國城鄉要素交流的范圍和規模得到擴大。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呈加速之勢,由此大大推進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使農民獲得了從事非農產業的機會,農村婦女進城后在服裝、玩具、皮具、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發揮著積極作用,而且,她們廣泛涉足餐飲、美容美發、娛樂等服務性行業,為改善城市生活和工作條件做出了重要貢獻。實踐證明,農村婦女不僅成為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助推器,進城打工生涯也使她們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她們已經成為具有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的新型農民,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五、婦女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倡導者
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尤其在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更具脆弱性。我國農村70%的家庭種植和養殖業是由婦女承擔的。在對西部實施的旨在解決山區缺水及保證村民衛生用水的“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推廣中,農村婦女的積極性明顯高于男性。在清潔燃料的使用方面,對建沼氣池,婦女的積極性更為明顯。婦女在植樹造林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國婦聯特別將婦女確定為植樹對象,并啟動造林項目動員婦女參與。陜北普通農村婦女牛玉琴,15年治沙11萬畝,被聯合國譽為“地球保姆”。農村婦女對推動農村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