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20 02:06:00
導語:民族特色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熔鑄其中,既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發展規律,又立足中國的具體實際;既具有真理的世界性、時代性,又具有鮮明的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理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發閃耀真理的光芒、煥發實踐的威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經世致用的思想傳統
中華民族具有經世致用的優秀思想傳統。經世致用原為儒學思潮,“經世”即“經國濟世”,“致用”即“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以求天下治平。自孔子以來,歷代史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均對經世致用的思想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
我黨向來注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思想傳統,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形成了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求真務實,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和活的靈魂。它要求我們既要認識世界,又要改造世界;既要把握本質、認識真理、揭示規律,又要知行統一、勇于實踐、務求實效。我們黨依據時展的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世界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思想和文化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通過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造,不斷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堅持并豐富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
求真務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精髓,是對“貴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責實,重效致用”、“清談誤國,實干興邦”等中華民族致知力行、學以致用民族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和作風,體現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真理與價值相一致的鮮明的民族特色。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才能準確把握當今時代特點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愛民惠民的民本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在《尚書》、《詩經》中就有“民惟邦本”之說。進入春秋戰國以后,這一思想進一步得到發揚,并演化成一種重要的社會思潮。孔子、老莊、管晏、墨子、孟子諸家都有精辟的論述。在中國歷史上,“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始終是重要的政治觀念;順應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一直是執政者治國安邦的重要理念。
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探索并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又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更是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愛民惠民的民本思想。
但是,我們不能把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等同于民本思想。因為封建統治者的民本政治,只是出于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統治者雖然強調“民惟邦本”,在人類歷史進步的長河中有可取之處,但這一思想也有歷史的局限性,其理論基礎、價值取向、實現方式與今天的堅持以人為本有著本質區別。我們強調的以人為本,充分吸收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進步因素,把“人”視為歷史發展的主體和動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與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民本思想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揚棄,已經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升華為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這些嶄新的執政理念,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以人為本理念使民本思想產生了質的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和諧的民族文化
追求、崇尚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國哲學的根本范疇,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社會、政治理念。《易傳》高度贊美并極力提倡和諧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觀念。“太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的事物、互為對立的矛盾方面,相互協調、轉化、作用而實現的一種整體和諧狀態,這是一種承認差異、矛盾與對立的“和而不同”、“和諧有序”境界,揭示的是萬事萬物的生存基礎和發展規律。孔子學生有子則提出“和為貴”的思想,就是說,禮制,其最可貴的用途是維持社會各方面關系的協調有序。和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和諧文化深深滲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中,滲透在我們黨和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實踐中。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因此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黨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的重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崛起,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同時,我們黨堅持以敏銳深邃的戰略眼光觀察國際形勢,以協和萬邦的恢弘氣度處理國際關系,順應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動建立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一個“和諧大國”給世人的全新感受,給世界“和平與發展”主題增添的新的亮色,它向世界宣告:中國在任何時候都堅持“和為貴”,都走和平發展道路,都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己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強國富民的理論宗旨,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漸錘煉和形成了以自強不息為核心內涵的民族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正是依靠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中戰勝困難、不斷發展,創造出璀璨的中華文明。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由一個長期領先世界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國家,受盡了西方列強的欺辱。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為了振興中華、強國富民,無數仁人志士積極探索救國救民、振興發展的道路,并提出了寶貴的強國富民思想,如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思想,以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等。在前人的基礎上,共產黨人以崇高的政治責任和偉大的政治智慧,經過長期的艱難探索,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個偉大的科學理論,在這兩個偉大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繁榮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當代中國建設和發展的理論,是振興中華的理論,是強國富民的理論,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更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突出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等科學論斷,科學地回答了當代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強大思想武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我們將順利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一次譜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