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思考

時間:2022-10-20 04:28: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思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把黨的建設與經濟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實現發展致富?這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自**年以來,**省**縣委、縣政府開展了“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組織縣、鄉、村三級有幫扶能力的1萬名黨員干部,采取結對幫扶等形式,幫扶全縣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25元的1萬個貧困戶。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這項活動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被群眾譽為“暖民心”工程。

實踐探索

**縣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東部,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國家重點貧困縣。改革開放以來,**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由于條件較差、基礎薄弱,困擾全縣的“五難兩低”(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用電難、住房難和財政收入總量低、農民收入水平低)問題仍然非常突出。面對現實,**縣委、縣政府在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之后,決定開展“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并制定了一系列解民困、幫民富、促發展的具體措施。

立足縣情作部署,把工作目標定位在實現農村一家一戶的脫貧致富上。沒有一家一戶的小康,就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縣的小康。為了盡快改變農村的貧困落后面貌,**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開展“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要與全縣“項目帶動、城鎮帶動、果畜富民、石油強縣”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黨建工作思路結合起來,著眼于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解決一家一戶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入手,扎扎實實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下發了《關于開展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的實施意見》和《**縣黨員干部聯戶幫扶標準》,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結合被幫扶對象家庭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力爭用3—5年的時間使被幫扶戶實現脫貧致富。

轉變作風促幫扶,把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體現在完成幫扶任務上。在開展“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的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要求參與這項活動的黨員干部切實轉變作風,做到“五注重”、“五到戶”,努力提高幫扶實效。一是注重思想發動,政策宣傳到戶。采取政策引導、算賬對比、技術培訓等形式,幫助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心。二是注重抓好啟動,思路調整到戶。進村入戶,摸清家底,幫助農民群眾選準致富項目、搞好家庭發展計劃。三是注重感情溝通,各項服務到戶。縣級領導干部每人至少幫扶2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和農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以及有幫扶能力的農村黨員每人幫扶1戶。選定100個特困戶,由縣級領導、部門、鄉鎮一把手幫扶;選定1000個重點貧困戶,由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后備干部幫扶。四是注重示范帶動,科技幫扶到戶。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幫助每戶農民都能掌握一門實用技術,依靠科技發家致富。五是注重協作配合,效果體現到戶。通過開展幫扶活動,使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實現增收、改善生活。

強化責任抓落實,把活動的順利開展建立在建立健全幫扶工作機制上。一是實行領導責任制。成立“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加強對全縣聯戶扶貧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和考核評比;明確縣級部門和鄉鎮主要領導為聯戶扶貧活動的第一責任人,增強其責任感和緊迫感。二是實行目標責任制。明確提出了幫扶工作的效果要求和工作紀律,并加強考察考核。比如,在幫扶效果方面,要求每戶至少培養一個明白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每戶有一項主導產業,建立起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得到解決,戶戶通電、有電視;人均收入2000元(特困戶人均收入1500元);等等。在工作紀律方面,要求做到“兩不準”:不準搞非生產性建設,不準違背群眾意愿。三是實行工作責任制。把聯戶扶貧活動與黨員干部的評優獎勵、提拔使用結合起來,作為干部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堅持季度抽查、半年通報、年終考核制度,每年召開一次聯戶扶貧總結表彰大會。

初步成效

由于措施有力、工作扎實,**縣開展的“萬名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增強了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全縣被幫扶的10061戶貧困戶中,目前已有2618戶基本脫貧,7443戶實施了能帶來穩定收入的致富項目,并涌現出一批致富標兵和科技示范戶。鄭莊鎮沙灘坪村一位農民動情地說:“現在干部親自上門幫扶我們,如果再富不了,不僅對不住子女,而且對不住幫扶我們的干部。”

解決了一批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5年多來,全縣黨員干部共建立幫扶對子10061戶,累計幫扶捐贈資金862萬元,捐贈衣物4.86萬件,送面粉10.6萬袋、食用油1.72萬公斤、化肥1200噸、科技資料22萬冊、各類藥品折價10萬元,建集雨水窖3545眼,維修改造鄉村道路212公里,引進致富項目43個,幫助發展梨果產業5.1萬畝,救助失學與困難兒童2179名。同時,協調籌措各類資金549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開發,使一大批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得到了解決。

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聯戶扶貧,以梨果、草畜、棚栽為主的產業開發得到迅速發展。截至2006年底,全縣梨果面積由過去的8.7萬畝發展到30萬畝,僅梨果一項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530元;種草26萬畝,舍飼養羊存欄7.9萬只,養牛1.01萬頭;發展日光大棚4200座,棚均年收入5000—7000元,種棚戶平均收入達到1.2萬元。全縣糧經比由1999年的8∶2調整為現在的4∶6。“十五”期間,全縣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考評中前移28位,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66元。

密切了農村黨群干群關系。過去,農民群眾見了干部繞道走;如今,農民群眾看到干部主動拉家常,把干部當作自己的知心人。同時,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訪貧問苦,了解村情民意,既增進了同農民群眾的感情,也受到了思想教育。目前,全縣上下形成了黨員干部想著群眾、為著群眾,廣大群眾擁護干部、愛戴干部,同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喜局面。

積極意義

**縣開展萬名黨員干部職工聯戶扶貧活動的實踐探索,對于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具有積極意義。

實行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有利于幫助農民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行聯戶扶貧,要求黨員干部深入一家一戶,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農民脫貧致富出主意、定計劃、找資金、搞項目。這種做法,克服了以往扶貧工作扶貧到村容易到戶難的不足,既解決了農民致富思路不清、致富無門的問題,也解決了缺資金、少技術的問題,加快了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同時,通過開展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活動,使廣大農民群眾思想觀念得到改變、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使村容村貌村風得到改觀,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行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有利于轉變干部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實行聯戶扶貧,把黨員干部推到了發展農村經濟的最前沿、主戰場,促使他們轉變作風、提高本領,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察民情、解民憂、帶民富。這對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實行黨員干部聯戶扶貧,有利于促進農村和諧穩定、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行黨員干部聯戶扶貧,發展了農村經濟,解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讓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使農村更加和諧穩定。通過開展聯戶扶貧活動,廣大黨員干部也增強了本領、受到了教育,在農民群眾中樹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使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