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改革創新交流

時間:2022-10-21 04:11:00

導語:組織改革創新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組織改革創新交流

改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更是基層組織建設的生命線。黨的十七大對基層組織建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觀點、新論斷,既為納溪區基層組織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全區基層組織建設改革創新提出了全新的課題。近一段時期以來,納溪區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整體工作或一些單項工作先后多次得到中央和省市有關領導的肯定,引起中央和省市有關媒體關注,獲得了群眾的公認;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仍然存在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制度還不夠健全;黨員干部隊伍整體素質還不高;部分基層組織推進發展的能力還比較弱,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方式還比較單一、活力彰顯還不夠等等。要真正解決好這些問題,就必須以改革創新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原動力,緊緊抓住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條主線,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方法和載體,突出重點,破解難題,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水平。

一、突出思維理念創新,形成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推進的大格局

納溪區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組織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聯系服務群眾方面的作用尤其顯得突出。基層組織建設的創新必須打破“單打一的”思維模式,放在推進全區“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中去審視和研究,統籌思考,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形成“大黨建”格局。具體工作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分與合”的關系。既要重點整合農口、群團、科教等部門在聯系服務基層中顯現出來的資金、人才、物力等方面的優勢,整合資源,集中聯動;又要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量化工作職責,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以“百村黨建富民行動”、“黨建示范帶”、“黨員示范責任區”等活動為載體,通過領導干部聯村、部門包村、黨員干部駐村,集中打造亮點村、幫扶后進村,以點帶面,以分促合,推進全區基層組織建設整體發展。目前,全區已建立區級領導聯系點20多個,派出了70多個區級部門包村,500多名黨員干部駐村,整合項目20多個、資金300多萬元。

二是要處理好“10與1”的關系。要學會“彈鋼琴”,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千頭萬緒,要始終把與黨的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對接程度高、聯系緊、關系大的工作作為重點。比如,干部隊伍建設中執政能力建設是重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干部選任是重點,而干部的實績評價既是群眾關注的熱點又是重點中的重點。又比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黨員隊伍素質建設是重點,而黨員的行為和黨性的評價又是重點中的重點,直接影響黨組織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資源配置、力量組合、精力投入放在重點工作上,確保基層組織建設取得更大實效。今年,全區制定出臺了“組織工作項目化管理辦法”,重點實施了“科級領導執政能力建設案例征集”、“黨員黨性定期分析評議”、“基層黨組織活力建設工程”等5個重點課題,得到了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好評,群眾的積極參與。

三是要處理好“對上與對下”的關系。上級黨組織的目標任務是工作的行動指南。群眾滿意是衡量工作的最終標尺。要認真分析,統籌考慮,有機結合,既要做到讓上級黨組織放心,又要讓群眾滿意。要建立健全黨建問責、實績公示、群眾評價等工作制度,全面搭建“組織滿意”與“群眾滿意”有效對接的工作平臺。全區先后推行了“黨建工作問責制”、“黨委書記定期述職制”、“黨員承諾服務制”、“黨建工作社會評價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承諾、述職、評價、追究“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把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對上與對下”的關系有機統一,進一步激發了基層組織的活力。

二、推進制度設計創新,形成基層組織建設保障有力的新機制

黨的十七大為黨的制度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中央和省市對基層組織建設質量要求進一步提升,黨員干部和群眾對基層組織作用發揮“期待值”也更高,為此,必須建立一套與時俱進、行之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機制,下功夫解決一些體制性、政策性問題。要重點從三個方面入手推進制度創新,從源頭上提升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水平。

一是要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和群眾公認的原則,把落實社會評價作為突破口,建立實績量化考評制度、實績檔案制、實績公示制度、實績群眾認可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既要看實績的“顯性”又要評價“潛性”,防止“干部出數字、數字出干部”的現象。全區已建立健全了領導班子運行定期分析制、干部考察預告制、聯席會議制、離任審計制、重大事項一票否決制、考察失誤責任追究制等10多項工作制度,確保了公開、公平與公正。

二是要建立廣泛的民主決策制度。要按照擴大黨內民主的要求,以發揮黨員主體地位和落實群眾參與為重點,充分調動基層一線黨員發揮作用的能動性,全面拓展群眾參與的廣泛性,以發揚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制度建設。全區建立健全了黨委會重大事項票決制、“三聯系”制、黨代表任期制、黨務政務公開制等黨內事務民主制度;積極探索建立黨代表結構制、村級重大事項議事票決制、黨員村民代表質詢制、黨務政務群眾滿意度測評制等系列工作制度,保證了基層組織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開展了區委全委會無記名投票推薦領導干部工作,并根據全委會推薦結果,任用了1名區級部門重要崗位領導。

三是要建立靈活的激勵先進制度。要牢牢抓住“永葆基層組織活力”這條主線,建立健全典型宣傳、評選表彰、績效獎懲、黨內關懷等制度,大力倡導環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全面調動基層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區出臺了《調動基層干部積極性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了學習積分、在職考核、離任補助、表彰慰問等六項制度;建立了農村人才認證制、“十強協會”評比制、星級黨組織掛牌制;兩年一次的黨內大表彰和十佳基層干部、十佳村支部書記、十佳黨員“三個十佳”評選表彰制;開展了在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公選副科級領導干部、公務員工作,已有2名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公選進入了公務員隊伍,其中1名為鄉鎮公務員,1名擔任鄉鎮領導干部。這些制度和政策,激發了基層黨員干部建設新農村的熱情。

三、講求工作方法創新,形成基層組織建設惠民富民的服務體系

看群眾是否滿意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是否真正取得成效的最終標準。基層組織建設更要以群眾滿意度為“晴雨表”,真誠聽民聲,真心辦民事,真情助民富。基層黨組織和每名黨員干部都要常懷愛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全區要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全程為民服務”活動為總體抓手,讓黨組織的工作平臺搭建在一線、關愛體現在一線、形象樹立在一線。

一是暢通訴求,尋找表達民意的“興奮點”。建立網上留言板,在互聯網、黨政網上建立“群眾意見和建議留言板”,誠懇地邀請各界人士提出意見建議,由專人從網上定時收取,進行分類整理和反饋。設置意見箱,在公開場合或顯眼位置懸掛意見箱,主動接受群眾監督。開展走訪座談,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主動與困難黨員干部和群眾交心談心,面對面征求意見建議。開通熱線電話,采用張貼和網上的方式公布熱線電話號碼,由專人接聽,作登記、傳送和反饋。今年,通過開展“基層組織建設調研周”活動,區委組織部組成2個調研組深入到村社、社區和非公企業等單位,收集到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建議達50多條,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基層組織建設打好了基礎。

二是改進方式,健全融合民意“連接線”。首先要“走出去”。要采取領導干部定期下訪調研、建立聯系點、困難黨員群眾回訪等工作方法,主動下移工作重心。今年,全區建立區級領導干部聯系點20多個,幫助困難黨員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100多個。其次要“請進來”。要廣泛開展“黨委議事開放”、“重大事項聽證”、“重大事項公示評議”等活動,從基層一線邀請普通黨員和群眾代表、組織工作情報員、監督員參與旁聽黨委重大議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今年已對2個重大課題組織了聽證會,約訪黨員干部和群眾30多人次。第三要“面對面”。要通過開展領導干部接待日、機關開放日、黨員干部約訪日等活動,黨組織與群眾直接面對面,答疑解難、溝通情感、現場辦事。

三是豐富載體,擴展提升民意的“主題平面”。要通過開展黨建富民行動、黨員小康示范快車、萬名干部下基層、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等主題活動,添措施,想辦法,千方百計促進群眾增產增收。去年以來,全區3000多名黨員干部與困難群眾和產業大戶結成幫扶對子5000多個,解決實際困難2000多個,提供致富信息1000多條,謀劃發展茶葉、水果、蔬菜等農業項目200多個,協調幫扶資金500多萬元。

總體看來,改革創新是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永恒課題,只有積極實踐和探索那些符合時展要求的工作機制和方法,才能不斷為基層組織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