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研究難題思考

時間:2022-10-22 03:20:00

導語:和諧社會研究難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研究難題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觀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時間了,不少研究者已從理論上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這無疑是必要的,但有了好的理論只是成功的開始,關鍵還要看實踐,本文針對實踐中出現的難題談點自己的看法。

難題一:如何把握好民主健全度與法制健全度間的關系

我認為,民主健全度與法制健全度之間的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最重要的關系,第一位的關系,也是實踐中不好處理的一個難題。和諧社會不應該是一個專制和人治的社會,而應是一個民主和法制的社會。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前,宏觀部門討論2020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時,曾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戰略目標命題,最后中央選擇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樣一個概念。但是這個小康社會是從小康生活概念里面推衍出來的,因此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新的界定。十六大對此有六條標準,就是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科教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和生活殷實這六條。三年過去了,這六條落實情況怎么樣?我對國內的若干省、市作了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確實在按照六條標準進行細分,制定了一些具體指標,努力往這方面去做。但是,不可否認,有些地方在貫徹這六條當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說是一種片面化的傾向,就是只抓了前后兩條,即只抓經濟發展和生活殷實問題而忽略了中間四條,尤其是忽視了“民主健全”。我到一些地方考察,他們稱他們準備到**年或2010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對此有點懷疑,在**年、2010年這些地方民主進程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能否做到十六大所講的民主健全?我覺得這是一個薄弱環節,值得我們重視。

當然這里面也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來防止,即不要走極端,不要把民主化混同于民粹主義,要講法治。因為中國是個小生產影響比較大的國家,我們要避免民粹主義。所以,在強調民主的同時必須加強法治建設。法治當中,首先是立法的問題,立法應該考慮社會結構新的變化,這就是目前多元社會主體已經出現。立法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吸納各種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并注意在利益群體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同時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我覺得當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法律的權威不夠,因此必須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使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法律的權威,各種主體、社會成員能夠遵守法律,尤其要克服權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的不正常現象。

難題二:如何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

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社會,而不應該理解為是個沒有矛盾、“一潭靜水”的社會。從中國當前的社會實踐來看,總的說活力還是仍然不夠,盡管我們的活力有了很大增加。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國企方面,盡管經歷了二十幾年改革,但我們現有的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特別是一些國有重點、大中型企業產權改革滯后,活力嚴重不足。至今,我們還有一萬多個國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第二個方面,就是社會事業單位的活力問題。中國有一百多萬事業單位,包括文化、教育、衛生、科研、體育等領域,共有兩千九百萬人。下一步,應按照公共性、準公共性、市場性三個類別進行改革,不應一刀切。市場性的這一類我們還沒有劃分出來。如何增強眾多事業單位的活力呢?要通過體制創新來釋放他們的能量。這一點對我國非常重要。

第三個方面是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創新力量方面。特別是人民群眾中的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那一部分力量,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我們可以看看2003年中國的技術專利占世界專利的比重,我們比韓國低得多,甚至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加起來比不上臺灣省。這個比重很令人扼腕!這說明我們的創造力不夠。因此應該想方設法把人民群眾所蘊藏的創造力釋放出來。

當然,在創造活力過程當中有一個秩序問題,二者關系必須處理好。這就要建立一個與市場化相適應的社會秩序,有三個要點:

第一,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方面。要注意,這里所講的政府的宏觀調控必須建立在新的市場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新體制的基礎上,而不是計劃經濟的復歸。如何防止慣性運作和反彈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可以說是要重建新的宏觀調控體制。

第二,社會組織秩序的新建問題。我們要想辦法發揮這種組織功能和作用,特別是隨著很多社會成員從過去的“單位人”走向“社會人”,走向“社區人”,在這種新的情況下如何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是一個新問題。

第三,我個人覺得信用制度的建設是秩序方面很重要的問題。我評估了中國各方面主要體制改革進展情況,發現信用制度建立比較滯后,無論是企業的信用制度,還是個人的信用制度,還是政府自身的信用制度,都比較欠缺。要建立一個秩序,信用制度一定要跟上去。而要建立一整套信用制度,就要以道德為基礎,同時以產權作為支撐。這個產權問題是一個核心的問題,我曾經比較過一些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不同類型地區,看哪個地方對銀行的貸款、還款的幾率高一些。從中發現,民營經濟比國有經濟發達的地區銀行信用度要高一些。孟子曾經講過一句話“無恒產者無恒心”,這個信用秩序問題非常關鍵。

難題三:如何把握好多元和公平的關系

中國越來越走向一個多元的社會,現在來看:一個是經濟多元化,我們去年GDP是13.6萬億元,通過結構分析,可以看出國有經濟大約占三分之一,集體加上新的公有大約三分之一,另外私人和外資占三分之一。第二個是社會力量的多元化。除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外,還出現了六種新的社會階層。在這種經濟多元、社會力量多元情況下,如何平衡和協調多元之間的矛盾?于是就提出了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呼喚。除了分配領域差距過大以外,我認為,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從起點上使我們的社會成員,享有機會公平、地位公平、規則公平的問題。特別是農民工進城以后的事情,我們如何實現機會均等,使他們跟城市居民一樣,這涉及到子女教育制度、戶籍制度、身份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關于公平問題現在學術界有一個看法,認為要講公平就必然會與市場化改革沖突,我不贊成這種觀點。我覺得,社會公平與市場化改革是不矛盾的,二者可以協調起來。基于這種認識,我認為“十一五”期間,經濟體制改革思路可以提出這樣“三化”:一,深度市場化;二,參與經濟全球化;三,注重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