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人才工作思考

時間:2022-10-28 10:14:00

導語:新時期人才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人才工作思考

黨和國家事業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有著旺盛的人才需求。十七大報告把人才強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擺在重要戰略位置,為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貫徹十七大精神,人才工作應當以服務科學發展為目的,以統籌抓好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開創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

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人才協調發展的新路子。近些年來,市場機制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越是經濟發展好,各方面物質基礎條件好的地區,人才越多。相反,越是經濟基礎薄弱的欠發達地區,人才越稀缺,出現人才分布嚴重失衡的現象,產生“馬太效應”。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大力實施西部發展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這些統籌發展戰略,都需要人才資源配套跟上。單純依靠市場來配置人才是行不通的,必須把市場配置手段與組織配置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有力的人才政策彌補市場機制的局限性。為此,要建立中西部人才開發和獎勵基金,鼓勵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重獎在欠發達地區創業的成功人士,營造激勵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的條件和氛圍,給人才進入欠發達地區提供有效激勵和有力保障;要繼續推行大學生到欠發達地區、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就業制度,從工資福利、生活條件等方面給予傾斜;要加大國家轉移支付人才培育資金力度,從中西部地區選派合適人選進行專業培訓或技能培訓;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互選互派干部交流任職;要建立“人才志愿者”制度,鼓勵人才自愿到欠發達地區開展援助工作。欠發達地區培養的大批人才流向發達地區,為發達地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發達地區應當建立人才反哺機制,建立與欠發達地區人才結對培訓機制和對口幫扶機制,通過統籌區域人才發展,實現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努力拓展黨管人才原則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的新途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把人才放在體制內,作為干部系列來管理,使人才在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得到了可靠保障,有效地調動了廣大人才的積極性。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開放的不斷擴大,人才不僅突破了體制的障礙,從體制內向體制外發展,而且突破了國界,由國內向國際發展,用黨管干部的傳統方式管理人才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出來,人才方面的政策法規與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適應、與國際慣例不接軌的問題比較突出,許多體制內的人才管不活,大量體制外人才管不了,不少人才處于管理“盲區”,一些領域出現了人才“失控”現象,努力拓展“黨管人才”原則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的新途徑,是大勢所趨。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不能成為孤家寡人,首先,要整合與人才工作相關的各個部門的力量,既相互協調配合,又分工負責。更為主要的,是要樹立全黨抓人才的意識,明確各級黨委黨組和廣大基層黨組織抓人才工作的責任,形成宏大的人才工作管理網絡體系。其次,要善于制定出臺激勵人才的政策,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的潛能。第三,要管好重點人才,切實將對國家和地方發展有重要意義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抓在手上。第四,要強化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做到哪里有人才,就跟蹤服務到哪里。

切實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人才開發新機制。人才資源與其它資源相比,有著精神屬性。開發人才絕對不能“見物不見人”,而要充分考慮人才的精神、文化、情感、道德、利益等因素,關注人才的需求,尊重人才的個性,維護人才的權益,為人才成長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和法律保證。全面推行“成果管理法”,無論是什么人,有沒有學歷和職稱,誰發明創造了推進科學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成果,就獎勵誰,建立“成果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才激勵機制。克服重學歷和資歷,輕能力和業績的傾向,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選拔和評價機制,真正形成能力本位、業績本位的良好人才導向。努力改進人才服務方式,從人才培訓、住房、就醫、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全方位關懷,為人才解除后顧之憂,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激發人才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