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09 01:20:00

導語:工商行政管理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行政管理經驗交流

一、商行政管理的基礎理論研究急待突破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工商行政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令人擔憂。

在武漢大學長期從事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和理論研究的王林昌教授說:“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論研究存在著兩方面的研究力量,一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統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二是高校中的一些專家學者。系統內的研究人員一般是應用性的研究,即選題多是圍繞工商行政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機構設置、干部的培訓提高、市場準入的政策與改革、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與實踐、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及打擊假冒偽劣、商標廣告的監管等等。同時,也研究一些與工商行政管理有聯系的熱點問題,如‘入世’與工商行政管理、知識經濟與工商行政管理、電子政務與工商行政管理、誠信工商、和諧工商等。專家學者及社會上的研究內容多是偏重于一些理論性的研究,而且比較集中在企業的市場行為和監管部門的管理行為方面。因此,盡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進行幾十年,但一直沒有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理論體系,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論研究也一直不能深入下去。”(王林昌:《‘四個統一’是對工商行政管理理論的重要貢獻》·《中國工商行政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需要注意的是,基礎理論研究的滯后,不只是學術理論上的事情,不僅僅是影響了工商行政管理理論體系的形成,而是直接困惑著基層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員,束縛了他們的開拓和創新精神,是當前普遍存在的思想心態漂移不定、短期行為屢禁不止、浮躁情緒有增無減的根源所在。

我們作為工商行政管理的實際工作者,既然看到了這些,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擔憂和尷尬上,而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實踐經驗的優勢,為專家學者提供動力源泉,推動工商行政管理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二、對工商行政管理概念的再認識

什么是工商行政管理?這是引領工商行政管理基礎理論研究的首要問題。三十年來,理論界和工商系統的實際工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至少有四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以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職能來界定的。在1978年9月恢復工商局時,基本職能是“四管一打”,即管市場、管企業注冊、管合同、管商標和打擊投機倒把。而到了1983年機構改革,職能變成“六管一打一制止”,即增加了管個體私營、管廣告,制止商品流通中的不正之風。這個“六管一打一制止”,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概念的最初解釋,至今令“老工商”記憶猶新。然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務不斷加重,1994年增加了反壟斷、不正當競爭、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1998年增設了消保部門,明確了工商部門保護消費者權益職能;2001年又增加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打擊傳銷。至今,工商行政管理機構已經有十三項職能了。很顯然,以職能的羅列來界定工商行政管理的內涵是不恰當的。

第二個版本是將“工商行政管理”這一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加以解釋。由董久昌和蔡良才先生主編的《中國工商行政管理概論》(海洋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在開篇對“工商行政管理”這樣定義:“從廣義上講,我們把國家通過國家行政機構對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管理職能稱之為工商行政管理。……狹義的工商行政管理是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國家的法律、經濟行政法規,對社會商品經濟活動中的綜合性經濟活動進行的行政管理監督。”

第三個版本是被理論界稱為的“大工商概念”。在左憲棠先生編著的《社會主義工商行政管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第1頁)中界定:“工商行政管理,國家通過自身的行政機構對工商企業經濟活動實行的監督、指導和干預。國家通過這種活動達到參與經濟的目的,保證社會經濟活動和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這實際上就是對上述董蔡《概論》廣義定義的細化描述。很顯然,這一概念覆蓋了包括發展計劃、工商企業管理、稅務海關、金融監管等一系列對經濟活動負有監管責任的部門,范圍之廣大,無論是在二十多年前,還是在當今,都距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實際狀況甚遠。

第四個版本是工商系統專業培訓中解釋的概念,被理論界稱為的“小工商概念”。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編寫的《工商行政管理概論》(工商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第14頁)中是這樣表述的:“工商行政管理是國家通過專門的經濟行政管理機關,運用行政權力,在商品經濟活動中,實行經濟監督,確認和保障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協調經濟關系,以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一種管理職能。”這樣的詮釋,相比“大工商概念”是小多了,也比前述董蔡《概論》的狹義定義精準了一些,但是用現今的職能劃分看,還是不好將物價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等與工商行政管理區分開來。

筆者認為,定義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不僅要把工商行政管理與其他的經濟行政管理區別開來,而且還要回答舉什么綱,張哪些目,達到什么樣的管理目標。有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認識: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是國家管理經濟職能職能的一個方面,是經濟行政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管理是通過專門的經濟行政管理機關,即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行的,而不能夠是別的行政機構。

第二,工商行政管理的對象是與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相關的經濟活動,應該貫穿于以生產者為起點,通過商品經營者的環境。到消費者為止的整個流通過程。但是,它與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不發生經濟聯系,而是依據法律、法規對他們的交易關系進行調整。

第三,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是經濟行政管理部門的共同目的,而具體到工商行政管理而言,其目的是維護商品交易中的信用秩序,即監督、指導、引導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中進入誠信狀態。

基于以上三點認識,筆者對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作以下表述:

工商行政管理是國家通過專門的經濟行政管理機關,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運用行政權力,調整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交易關系,使之能夠及時地達到最佳的誠信狀態。

三、在商事信用的理論平臺上尋求支撐

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市場調節是“一只看不見的手”的著名論斷:“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在他使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產出得到最大的價值的時候,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絕對不是他個人所追求的東西。”

但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發現,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并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市場調節的引導下,一切商事活動的根本目的都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是,這些活動必須在社會信用許可的框架內進行。因為失信行為最終會造成市場價格信號失真,這不僅無法達到通過市場調節來引導資源最佳置配的目的,而且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實質上就是進行了非法的收入再分配,是一定會受到市場制裁的。這就是商事信用的調節作用,簡稱為信用調節。

商事信用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也形成了信用調節的三種形式:一是商事信用具有影附性特征,只要商事主體進入市場,商事信用就如同的其身影,形影不離。也可以這樣說,商事信用是商事主體與生俱來的身份證。二是商事信用具有價值性特征,而且是可以用貨幣計算的價值。正是因為商事信用的這兩個特征,使得信用激勵成為可能,形成了信用調節的第一種形式,即商事主體的自律性調節。三是商事信用具有間隔性特征,商事交往在先,信用建立在后,其間往往相隔一定的時間;與這個特征相關聯的是,商事信用還存在一定的風險,在信息沒有充分溝通的商事交往,可能會給一方當事人帶來經濟損失。由于商事信用的這一特征,使得具有公信力和監管職能的行政管理機構作為第三方介入,便成為十分必須和非常必要的了,一方面可以縮短信用建立的間隔時間,一方面可以降低信用關系的風險系數。這便是信用調節的第二種形式,即商事信用的干預性調節。四是商事信用具有口碑性特征,商事主體的信譽好壞不僅僅是交易雙方的事情,而可以通過傳播令眾人知曉,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商事主體的聲譽可以很快地傳播于社會,或者為市場所追捧,或者為市場所抵制。這便是信用調節的第三種形式,即商事信用的社會性調節。在信用調節的三種形式中,除了干預性調節是看得見的動作而外,自律性調節和社會性調節則是忽隱忽現的,因此,相對于“市場調節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而言,信用調節就是“一只半透明的手”了。

以上是筆者對于商事信用基礎理論的總體理解和簡要介紹。在這個商事信用理論平臺上,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工商行政管理理論體系的眾多支撐點。

四、探討以維護信用秩序為目的工商行政管理模式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是被理論界稱為民商法中的“帝王條款”,它也滲透在工商行政管理的每一點細部。因此,筆者認為,工商行政管理模式應當是以市場準入為平臺,以信用調節為主干,以誠信激勵、失信懲戒和信用恢復為支干,以工商行政管理十三個職能為分枝,以信息披露為枝葉的“模型樹”。

可以毫無懸疑地預見,工商行政管理的發展走勢就是在不斷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繼續鼓勵投資創業的同時,強化信用調節力度,使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能夠隨時進入最佳的誠信狀態。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市場準入的審核將由實質性審查逐步轉到程序性審查上來。

第二,建立市場主體信息披露制度,規定市場主體有對生產經營活動的重大事項有全面、公正、準確披露的義務,以供交易對手參考。

第三,從加大失信懲戒和誠信激勵的力度入手,保證交易行為的誠信和公平。

第四,使用強制手段維護市場交易參與者對信用信息的知情權。

回顧現代工商行政管理發展的三十年,維護商品流通領域的信用秩序,應該是一個制高點。站在這個制高點上,不僅可以統攬工商行政管理的監管執法和維權服務的各個層面,而且可以凸現工商行政管理特色,使其有別于其他類型的行政監管。需要看到的是,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活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被理論界稱為民商法中的“帝王條款”的,它也滲透在工商行政管理的每一點細部,這是其他行政監管執法不可企及的。站穩這個制高點,并以此為支點來拓展、構建更大的平臺,這是我們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應該做的最為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