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事業改革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17 07:14:00

導語:鄉鎮事業改革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事業改革經驗交流

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是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農村改革的難點之一。其難主要在于鄉鎮事業單位人員多、包袱重、情況千差萬別。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整體推進和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逐步深化,在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進程中,應該把握好鎖定債務、全員保險、轉換機制、以錢養事等四個關鍵環節:

一、鎖定債務

鄉鎮事業單位存在的歷史長、情況復雜,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債務包袱十分沉重,這些債務的主要構成有:經營不善形成的經營性債務、興建辦公場所或其他設設施形成的建筑類債務、政府投入不夠形成的欠資、欠發職工工資和欠繳養老保險金、銀行貸款等等。特別是在某些地區,債務數額巨大。這些債務的存在,成為了鄉鎮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一個"攔路虎"。化解這些債務,成為當前一個現實而又棘手的問題。在目前政府無力承擔化解債務的巨額財力的情況下,改革不能因此廢止,可以考慮在全面清理鄉鎮事業單位債權債務的基礎上,對資不抵債的鄉鎮事業單位實行債務鎖定,逐步化解。鎖定債務,一是要全面清理債權債務;二是要統一債權債務的處理政策,特別是對于非經營性的債務和個人債務(如欠發工資、欠繳養老保險金、個人墊資等),要采取適當和合理的方式,如限定清還期限化解、債務托管等辦法,進行妥善化解,盡最大限度地消除債務因素對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進程的制約和影響。三是要努力做好債權單位的工作,本著既堅持公平,又兼顧現實的原則,共同為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和鄉鎮事業單位的再發展創造條件,為這些債務的最終化解提供可能。

二、全員保險

在鄉鎮事業單位實行以錢養事、鄉鎮事業單位職工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后,將鄉鎮事業單位職工全員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是鄉鎮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一項基本社會保障措施,是為鄉鎮事業單位職工走出單位、走向社會、走向市場解除后顧之憂的基本保證,同時也是鄉鎮事業改革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一是鑒于鄉鎮事業單位的特殊性,在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中,可以考慮單獨設立鄉鎮事業單位保險基金,實行單獨核算,單獨管理。二是改革前欠繳的養老保險金,應由財政(包括中央財政、省級財政以及市縣級財政共同)承擔、補繳應由原鄉鎮事業單位繳納的部分;對于應由個人承擔的部分,各地可根據實際決定由個人承擔或地方財政支付。三是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對于個人養老基金專戶,可以實行個人繳納與財政承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繳費,即個人承擔部分由個人按時繳納,個人繳納部分打入本個專戶后,財政即時劃撥應由單位承擔的部分至該個人專戶。從而使養老保險制度成為改革的"助推器"和"減震器"。

三、轉換機制

轉換機制是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點。鄉鎮事業單位機制的轉換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體制的企業化,鄉鎮事業單位機制轉換后不再作為政府的下屬機構和附屬機構,而是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主體,獨立開展服務和經營,獨自承擔權利和義務,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同時,在單位內部實行的是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定崗定責,人員聘用,改革工資和分配制度,不再實行事業單位的固定工資制,實行按勞分配,按勞取酬。二是運行機制的市場化,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其承擔的公益性服務,由政府根據資質實行委托、按事付費,按市場化的要求和模式運行。三是經營機制社會化,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除了接受政府委托開展相關的服務并取得報酬外,還可以結合自身的技術、信息、人力資源等優勢,開展政府委托事項以外的經營和服務,擴大經營,增加收入,促進自我發展。

四、以錢養事

以錢養事是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核心內容。如果說鎖定債務、全員保險、轉換機制是一系列前提性工作,那么以錢養事,則是鄉鎮事業改革的落腳點。相對政府而言,以錢養事,是政府財政投入體制由化錢養人向化錢辦事的重大改變,財政投入的出發點的變化,帶來的是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職能方式的變革。而相對于改革后的鄉鎮事業單位而言,變養人為養事,帶來的既是生存方式的轉變,也是謀求單位和個人更大發展的重要契機。搞好以錢養事,主要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可以在政府適當的引導下,對原鄉鎮事業單位的人力、技術等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如在農業技術方面,可以將種植與養殖、糧食作物與特產作物、林業技術與水利技術等有關站所進行適當的合并、整合,集中技術和人員優勢,減少機構的重復設置,既可降低成本,也方便農民群眾的咨詢和服務要求。二是建章立制,完善管理。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的規范運行必須依靠有效的內部管理,一方面工商、民政等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登記管理,促進增強內部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和縣市級業務主管部門也要采取一定的方式給予引導和幫助。三是細化項目,嚴格考核。鄉鎮政府要在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科學確定擬委托的公益性服務事項的項目,既不能將行政性的管理事務誤作公益服務事項進行委托,造成新的"二政府"和行政職能的"體外循環",也不能將應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服務棄之不問。要逐項制定準確和可操作的考核、驗收標準,以規范的合同形式實施委托,并加強必要的事中抽查和其他方式的監管。在考核、驗收環節,要堅持鄉鎮政府、業務部門、受益對象、受托單位四方"會審",對公益服務事項的完成和效果情況進行嚴格考核,依據考核結果進行經費結算,避免財政投入的浪費和新的"以錢養人"。四是探索"養事"的多種形式和途徑。不能拘于一般意義上的"項目--考核--撥款"的養事模式,要積極地因地制宜地探索以錢養事的多種形式和途徑。如城鎮環境衛生工作的招標制。如村級財務管理的集中托管制。再如,結合鄉鎮文化陣地和設施建設的特殊性,除了實行以文化活動為項目的委托和考核外,還應該注重對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社會效益等進行量與質相結合的綜合考核、分類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