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管人才原則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20 03:35:00

導語:黨管人才原則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管人才原則經驗交流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了“黨管人才”的新論斷,****全會再次強調指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貫徹黨管人才原則”。這是黨中央在新世紀、新的歷史階段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和人才工作的新發展,為進一步增強黨執政能力做出的重大決策,對于全面推動人才工作的開展,培養造就一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人才隊伍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黨管人才是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選擇

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我黨提出了“黨管干部”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按照黨的綱領、方針、政策,我們黨吸引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大批優秀人才,把他們選拔為黨的各級干部和推薦到國家的各級行政領導崗位上,并通過有效的培養、引導、管理和監督,使他們成為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骨干力量,這對于當時利用有限的人才資源,保證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起了積極作用。但那時的干部管理工作,往往局限于對干部的“管”上。無論是對干部的教育、培訓、考察,還是對干部實施組織管理,大都是按照黨政干部的單一模式,主要針對干部政治方面的要求,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主要是考察他們的政治立場、觀點、態度等政治思想方面的情況,而忽視了各類干部自身的特點和知識更新,更談不上培養、發揮干部的專長和創造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各類人才不斷涌現,干部隊伍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才的內涵得到了豐富和拓展。人才范圍從過去的黨內干部拓展到代表不同的經濟成分、處于國家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不同層次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同時,黨對原來的干部隊伍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使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干部身份逐漸淡化。黨也不再以管理黨政干部的方式進行直接管理,而是以新的途徑和方式進行管理。此外,在傳統的干部隊伍以外,還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各方面人才,他們都是黨執政必須依靠的重要力量,也需要黨和政府給以必要的關心、培養和管理,而現行的干部管理模式又難以將這部分人才納入視野,容易出現管理上的盲點。這不僅會影響到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和落實,而且會逐漸削弱黨的影響力,影響黨的執政和執政能力。因此,“黨管人才”的概念應運而生。

從傳統的“黨管干部”到“黨管人才”,充分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對黨的任務、使命和執政規律的科學把握,以及對人才資源重要作用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黨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的統一,是順應時展要求,對黨管干部原則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黨的組織工作的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

二、黨管人才的基本內容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是簡單地套用過去黨管干部的方式方法,也不是要用條條框框去束縛人才,窒息人才的活力,而是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更好地統籌人才工作,把更多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

黨管干部原則中的“管”,重心在“管干部,建隊伍”,而黨管人才中的“管”,重心在“聚人才,創條件”。二者相比,黨管人才的管理對象更寬泛,不僅指黨的各級干部,還包括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管理主體更全面,從過去的黨委組織部門、人事行政部門擴展到黨群組織、政府組織、社會組織三個層面。管理內容更豐富,從側重于政治、思想方面到不僅管政治、思想,還要管業務,管技能,管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管理目標更明確,不僅是造就一大批優秀的黨政人才,還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方法更靈活,除了單純行政手段外,還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更加注重引導、協調和服務,為人才營造成長的良好環境,引導人才合理流動。

具體說來,黨管人才,主要是做到“四個管”: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目的是更好地統籌人才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統籌人才工作的各個方面,把人才管好用活,為人才成長和充分發揮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優良的服務。重點是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提供服務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集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三、新時期黨管人才的思路創新

新形勢決定黨管人才要有新思路。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三支隊伍”一起抓,建設一支善于治國理政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則是當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和基礎。

(一)堅持“群眾公認”原則,進一步擴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把擴大民主作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這既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也是群眾路線在干部工作中的貫徹和體現。不僅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也是避免和減少用人上的失誤、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治本之策。對民主推薦、民意測驗、民主評議、任前公示等一系列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還應進一步完善,改進方法,提高質量,注重實效。還要健全選人用人的決策機制,逐步推行無記名投票表決制度;改革和完善選舉制度,逐步擴大差額選舉范圍,改進候選人的提名方式等。通過這些措施,把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使群眾對干部的選拔任用有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二)建立健全競爭和更新機制,推進干部能上能下

在干部的“上”方面,要在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理》和《國家公務員法》的基礎上,逐步縮小干部委任的范圍,引進競爭擇優機制,更多地采用考任、聘任、選任等多種形式,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用。在推進干部“下”的方面,要建立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制度,同時加大調整不稱職干部的力度。明確規定干部連續任職及擔任同一職級的領導職務不得超過最高年限;對新提拔的委任制干部實行試用期制度;要本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努力拓寬渠道,合理安置被調整下來的干部,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要注重跟蹤考察,對做出突出成績、得到群眾擁護的,可以重新提拔重用。

(三)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質量

根據當前干部考核工作的實際情況,要采取組織考核和群眾民主評議相結合,經常性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結合,把考核結果作為獎懲和職務升降的重要依據,逐步實現干部考核的民主化、制度化。當前,要在建立黨政領導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和領導干部崗位職責規范的基礎上,抓緊制定、細化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領導干部的實績考核評價標準??稍黾佑嘘P人文、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指標,包括城鄉統籌、就業、社會保障、政府行政效能的進步狀況、群眾生產生活的改善情況等均可納入考核體系。通過這些辦法,使考核結果既便于操作,又符合實際,科學合理,更能準確反映干部的品行、才能和工作實績,及時“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p>

(四)進一步健全干部選拔任用管理監督制度

首先,應完善選拔任用工作的責任制,加強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要樹立全過程監督的意識,從干部推薦提名、考察考核、討論決定等方面全面把關,對造成選人用人失察失誤的責任者進行追究,把監督的關口前移。其次,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一方面要針對現有的干部的監督制度和規定不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強化干部的監督管理,完善職務和職級相結合制度,嚴格控制選任制領導干部任期內的職務變動。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制度;另一方面,針對新的實際,突出工作重點,充實、建立新的監督管理制度。如突出監督重點,加大對黨政正職、年輕領導干部、實行雙重管理單位的領導干部、掌握人財物的部門和執紀執法的領導干部的監督。

(五)實行分類管理,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管理制度。

目前,用單一模式管理所有干部的做法已經打破,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分類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分類管理體制尚不健全,對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中不同人員的分類,缺乏科學的界定和劃分。因此,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的前提下,各行各業要按照各類人才成長的不同規律和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即:黨政干部以直接管理為主,對專業技術人員和企業經營者隊伍,應以間接管理、引導和服務為主。同時,堅持組織調配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用人觀念,采取有彈性的人才政策,引導人才合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