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促發展交流

時間:2022-11-25 09:02:00

導語:以人為本促發展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促發展交流

主要觀點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關鍵是要明確發展目標,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作為衡量發展好壞的根本標準;調整發展思路,由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增加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變;創新發展模式,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也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和根本要求,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體現了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的有機統一。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就是要尊重人的社會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明確發展目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明確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這一事關發展的價值取向、終極目標和衡量標準的問題。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就是要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目標定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涵。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千方百計加快發展。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國際競爭力還比較弱,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還比較低,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比較突出,仍有幾千萬人口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加快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大力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體現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體現在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城鄉就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高度重視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就業培訓制度和對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把擴大就業、控制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必然存在差異,但社會主義必須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就要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穩定增長,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三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家庭、個人,都有可能遭遇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各種風險,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從制度上幫助人們抵御風險。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養老、失業、醫療和最低生活等基本社會保障問題。政府和社會都要高度關注生活困難群體,加大扶貧力度,幫助他們盡快脫貧致富。四是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教育、醫療、文化生活等問題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應積極促進教育公平,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認真解決困難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認真解決群眾“看病貴”問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此外,還要切實做好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完善安全生產的體制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調整發展思路:由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增加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變

物質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財富增加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因此,必須大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努力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但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并非單純為了增加物質財富,而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當人的基本物質消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后,人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就會越來越強烈,人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這就要求我們立足以人為本調整發展思路,由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增加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變。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早在100多年以前馬克思就預言,未來社會的財富標準不是勞動的消耗而是組成社會的個人能力和素質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社會關系、勞動能力和個體素質的自由而充分發展,是個體的人和社會的人的雙重發展,實際上包括了由每個個體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發展和以個性化為特征的個人發展兩個層面。從社會層面來看,就是整個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從個體發展來看,就是個人物質和精神上的全面發展以及素質的全面提高。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社會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既著眼于滿足人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著眼于提高人們的素質,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通過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實現物質財富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把教育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手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把發展教育放在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的首要位置,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堅持教育創新,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推進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使教育的功能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各個環節都得到充分發揮。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我國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當今社會的競爭,無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惟有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才有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必須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大力培養人才,努力吸引人才,有效使用人才,使人才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保證,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動力源泉。

創新發展模式: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過程。經濟發展是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基礎;政治、文化、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又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動力、社會條件。物質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時人的需要又是多重的,包括人權保障、民主參與、社會公平、生命財產安全、精神文化生活、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切實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轉變,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社會發展滯后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深刻認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內在聯系,立足以人為本創新發展模式,在不斷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基礎上,注重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注重創造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有機結合起來。

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切實保障公民權利,保護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推進和諧文化建設,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建設各項社會設施,加強社會管理,完善社會政策,造就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