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創新交流
時間:2022-11-25 09:31:00
導語:和諧社會創新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不斷促進公平正義,激發社會活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妥善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同激發社會活力是相互統一的。
不斷促進公平正義與激發社會活力的這種統一,首先表現在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因為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關鍵還是要靠發展。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要激發社會活力,尊重群眾的創造愿望,支持他們的創造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肯定他們的創造成果,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經濟發展不僅要持續快速,而且要協調健康,這就要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的群眾的利益,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在堅持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妥善協調各種具體的利益要求,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重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從法律、制度、政策各個方面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而切實維護和實現了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就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就能協調,人們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歸結起來,只要我們按照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和具體部署,妥善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我們就能有力地促進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作者徐崇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大理論基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種什么關系,這是理論研究一個深層次的重大課題。這里,僅從理論支撐角度,談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大理論基石。
一是社會形態理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了社會形態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一個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代替資本主義對抗性社會形態的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將是一個和諧社會。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馬克思的設想提前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為我們經過長期努力,現在已經具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思想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而不是標新立異和離經叛道。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是“構建”,“構建”不等于“已是”;我們構建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不是共產主義和諧社會,二者在和諧度上有差別。
二是社會主義矛盾理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劃時代的著作中,創立了完整的社會主義矛盾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說是打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門的一把鑰匙。
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認為在革命時期大規模的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以后,大量的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他還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些具體方針方法。這些觀點,對于我們理解黨中央的戰略舉措大有幫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運用正確的方法不斷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
所創立的社會主義矛盾的理論,因為受到“左”的指導思想的干擾,在實踐中未能貫徹,但它卻對后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社會主義矛盾論和社會主義和諧論雖然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步之遙”,但前者為后者提供了足夠的思想理論準備。
三是以人為本理論。這個理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什么關系?可以說既是理論支撐又是理論指導。以人為本不只是指導方針,更重要的是科學理論。我認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真正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為這里說的“人”是人民,人民包括各階級、各階層和各群體,只有各方面的利益都兼顧到,而不是關心一方、排斥另一方,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當前我們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把著力點放在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身上,維護他們的權益,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親民愛民,才更能體現和顯示“以人為本”的價值。
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論、社會主義矛盾論、以人為本論這“三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為建構這座宏偉大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作者趙曜,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
社會管理、社會自治與社會和諧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分工的復雜化,這種社會多樣性和差異性以及人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將不斷地得到發展。于是在承認和發展社會多樣性的基礎上,怎樣正確認識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在人們之間建立起與過去不同的和諧的社會關系,就成為我們所面臨的重大任務。我們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就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這一本質屬性的清醒認識的基礎上。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社會主義處于從階級社會走向無階級社會的歷史階段,國家的權力在這個過程中將逐步地向社會回歸。這具體地表現為兩個大的歷史趨勢:一是國家權力自身結構的變化。國家從誕生的時候起就具有雙重的職能:一個是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政治職能,另一個是進行公共管理的社會職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隨著階級對抗和階級斗爭的消失,國家機器將越來越失去其政治性質,而更多地發揮其公共管理的職能。二是國家權力向社會組織轉移。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強,文化水平、管理能力普遍提高,必然要求自己管理和處理自己的事務,適應社會發展的這種歷史趨勢,國家把愈來愈多的社會管理職能交給社會組織,由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在這兩種趨勢的作用下,人民群眾的社會自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社會管理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人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要求人們之間建立獨立自主、互相尊重、彼此服務、平等互惠的和諧關系。社會主義社會越是向前發展,社會管理和社會自治越變得重要,社會和諧這個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將愈加充分地顯現出來,成為社會關系的基本形式,并為共產主義社會國家職能的完全消亡和取而代之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出現準備條件。(作者閆志民,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
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全面現代化的社會。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黨的十五大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設計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從而使“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正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和諧社會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執政50多年之后,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決定》指出:“必須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由此拓展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和總體布局,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學的坐標系。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也表明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進一步深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全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前進。(作者秦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要多研究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生產關系問題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受其肩負歷史任務的影響而變動。當中國二十八年前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并開始探索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時,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開始突破生產關系,更多地轉向關注生產力,關注財富的增長,關注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以及經濟增長模式,正是這一歷史任務使得西方經濟學被大量引入。
應該說,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這種變化有其歷史必然性。改革中,這一學科的理論探索和中央決策互動,不但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理論認識,而且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但是,令人擔憂的是生產關系的研究逐漸淡出,或只是作為制度的規定,教條地擱置,并不作深入的剖析。以至最近有人提出政治經濟學應該退役,讓位于經濟學。
無疑,以市場經濟運行為對象的經濟學還要繼續深入、豐富和發展,但政治經濟學真的應該“退役”了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指出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都呼喚著政治經濟學新的理論創新。
隨著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經濟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在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種種矛盾和問題,而這些矛盾和問題,大都集中在生產關系上。如,我們承認并且培育、發展了資本,就不能不正視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科學分析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這些問題的分析都需要政治經濟學來回答。
因此,我認為,政治經濟學不僅不能退役,而且政治經濟學應更多關注生產關系,積極應對構建和諧社會提出的新課題,科學分析現階段矛盾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必須改變原有從原則、定義出發的生產關系分析方式,加強對現實經濟關系問題的實證分析,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從而為把握改革方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及時的理論指導。(作者文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教授)
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歸屬感、幸福感
學習好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深刻體會其精神實質,提高認識,是當前我們理論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同時,作為理論工作者,不應僅停留在一般性的學習上,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的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實踐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其理論也會隨著實踐而不斷完善、發展。中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述,這既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和方向,又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動力和廣闊的空間。我們理論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納入我們的研究范疇,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多推出有深度、有分量、有價值的新的研究成果。
學習、宣傳和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對于高校的理論工作者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學中,要下大功夫推動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和論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工作。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吸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經驗,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滲透作用,通過不斷創新方法和手段,加強對青年大學生和諧觀念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和諧精神,切實提高他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使他們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覺實踐者。(作者傅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要讓和諧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學習好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深刻體會其精神實質,提高認識,是當前我們理論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同時,作為理論工作者,不應僅停留在一般性的學習上,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的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實踐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其理論也會隨著實踐而不斷完善、發展。中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述,這既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和方向,又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動力和廣闊的空間。我們理論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納入我們的研究范疇,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多推出有深度、有分量、有價值的新的研究成果。
學習、宣傳和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對于高校的理論工作者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學中,要下大功夫推動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和論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工作。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吸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經驗,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滲透作用,通過不斷創新方法和手段,加強對青年大學生和諧觀念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和諧精神,切實提高他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使他們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覺實踐者。(作者艾四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理論宣講要與推動實踐相結合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在黨的歷史上,以全會決議的形式,以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作出戰略部署、明確奮斗目標,制定遵循原則,這是前所未有的。《決定》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切實代表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全社會已引起了廣泛反響和高度關注。由市委講師團主辦的“宣講家”網的六中全會輔導報告專欄,這幾天的日瀏覽率都在1萬多人次以上,連臺灣地區的網民都上網觀看有關輔導報告。
根據的要求,我們在宣講報告中特別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一是深入宣講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幫助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認識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成就,黨的建設取得的新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新進展,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是黨中央堅強有力、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努力、艱苦奮斗的結果。二是深入宣講《決定》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幫助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決定》是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集中全黨智慧的結晶,體現了突出重點與兼顧全面相結合,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闡述理論與推動實踐相結合,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三是深入宣講貫徹落實好這次全會精神的重要性。幫助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利條件,但也有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從而把思想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全會提出的奮斗目標和重要任務上來。(作者崔耀中,中共北京市委講師團團長)
建設和諧文化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為適應這一要求,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和認真把握好三方面的關系。
第一,先進性與廣泛性的關系。建設和諧文化,需要考慮先進性,沒有先進性,就沒有感召力、引導力,就不可能帶動整個社會和諧思想觀念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又不能脫離現實,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和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把握好基礎性和廣泛性,照顧多數,區分層次,對多樣化的群體分別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樣才能增強和諧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一元化與多樣化的關系。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這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前進的旗幟和靈魂。同時,我們要看到,和諧社會是多元社會,多種所有制并存決定了多種思想文化的存在,我們要正視國內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化的特點,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整合和引領多樣性的思想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先進文化,不斷用先進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
第三,繼承借鑒與科學創新的關系。建設和諧文化不能閉門造車,必須繼承發揚和借鑒一切優秀文化。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崇尚和諧的精神,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使之成為和諧文化的重要內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善于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取長補短。建設和諧文化還要勇于創新。創新是文化永葆先進、永葆活力的動力源泉。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面向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進行文化觀念、文化形式、文化內容、文化體制等方面的創新,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豐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先進文化要求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 上一篇:民生九要素交流
- 下一篇:社會和諧本質屬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