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黨員工作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26 05:31:00
導語:農村發展黨員工作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縣針對農村發展黨員工作中出現的源頭不足、結構老化和程序簡單等問題,積極探索做好新形勢下農村發展黨員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有效地提升了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今年以來,全縣共發展農民黨員286人,其中35歲以下的230人,占80.4%;新發展鄉土人才黨員209人,占90.9%,分別比20*年提升了12個百分點。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拓寬視野,精心選育,解決發展黨員“組織找人”的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公有制的確立和發展,一部分鄉土人才和青年農民的政治熱情逐漸淡化,認為“黨票”不如鈔票實惠,入不入黨無所謂,致使農村發展黨員工作中出現源頭不足、組織找人的現象。為此,我們堅持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入黨積極分子隊伍作為發展黨員的“源頭工程”來抓,早選苗,早培育。
1、突出培養重點,選準苗子。針對農村黨員隊伍年齡偏大、素質偏低的現狀,我們注重突出重點,在鄉土拔尖人才、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回鄉高中生中這四個群體中發展黨員,采取建立專門檔案、派專人跟蹤培養等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和吸收他們參與一些村務工作和黨的活動。20*年以來,全縣共發展832名鄉土拔尖人才入黨,占86.9%;發展748名致富能手入黨,占90%;發展68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入黨,占8.2%;發展348名回鄉高中生入黨,占41.8%,使農村黨員結構不斷得到改善。
2、實行包聯機制,加強培養。20*年,我縣針對農村發展青年入黨難的實際,實行了“三包四定”的包聯責任制,有效地改善了農村黨員的結構。三包,即:由縣委領導包三年以上沒有發展黨員的村、鄉鎮黨委成員包兩年以上沒有發展黨員和沒有35歲以下青年黨員的村、駐村干部和村支部委員包青年黨員數量比例較低和村組干部黨員偏少的村。四定,即:年初由縣委組織部給鄉鎮定黨委培養目標、鄉鎮黨委給村支部定培養措施、駐村干部給入黨積極分子定培養時間、村支部委員給發展對象定培養質量。推行“三包、四定”,增強了農村青年入黨的政治熱情,有效地解決了農村青年入黨難的問題。今年,我縣共發展農村黨員286名,其中35歲以下的230名,占80.4%,同20*年相比增長了33%。
3、依托社團“推優”,重點培養。我們把培養農民黨員與青團、婦聯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發揮農村群團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緊緊依靠這些組織向基層黨組織推薦,黨組織把他們推薦的優秀農民及時列入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加以重點培養。近三年來,全縣通過社團“推優”,吸收入黨積極分子900多名,已發展815名黨員,占90.6%。
二、搭建平臺,加強培養,解決積極分子“素質不高”的問題
近些年,我縣針對農村黨員隊伍普遍存在著致富本領偏低、帶富能力偏弱的問題,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為培養和發展優秀農村黨員搭建平臺、創新載體,使廣大優秀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主動向黨組織靠攏。
1、創新培訓方式,增強實效。針對農村鄉土人才種類多、數量少,采用傳統技術的多、科技含量少,推廣應用的多、試驗創新的少,實踐經驗多、理論知識少的“四多四少”狀況,我縣按照“重要能人重點培訓,優秀能人加強培訓,緊缺能人抓緊培訓”的要求,不斷創新培訓方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了適應農村培訓需求,今年以來,我們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根據各地不同的培訓需求情況,及時選派黨建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送教下鄉,以滿足不同的培訓需求。這一舉措既降低了培訓成本,又使不同需求的農民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同時,我們還通過問卷調查、專題調研等形式,立足針對性和實用性,制定了系統周密的近景、遠景培訓規劃,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師資隊伍,編寫了鄉土人才培訓教材,依托縣、鄉黨校和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采取電教培訓、基地示范、現場觀摩、讀書演講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不斷增強農村鄉土人才的“造血”功能,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近三年來,我縣有針對性地舉辦黨的知識、農村實用技術、農產品加工、營銷等技能培訓班100余期,組織科技人員下鄉服務130余次,輸送農村科技能人到山東壽光等外地參觀培訓1865人次,舉辦能人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12期,培訓1500余人次,培養了一批涵蓋農林牧副漁、工商建運服等行業和領域的農村經濟能人,為培養農村鄉土人才黨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搭建活動平臺,重點培養。由于對新形勢下農村發展黨員工作認識不足,研究不夠,部分地方了出現“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會”的局面。為此,我們積極創新活動載體,為發展農村黨員搭建有效平臺。一是依托產業協會,重點培養。近年來,我們在農村開展了“雙建雙帶”(建基地、建協會,帶動農戶致富、帶動產業發展)活動,把各產業協會作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的有效途徑。通過在各主導產業中建立協會,將“散兵游勇”組建成“聯合艦隊”,形成整體合力。在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把那些有一技之長的青年農民吸收到產業協會中來,再從協會會員中挑選優秀鄉土人才作為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重點培養。今年以來,全縣20多個產業協會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名,發展黨員名。二是建立雙向培養機制,定向培養。我們在農村發展鄉土人才入黨中,建立了黨員定責幫帶卡制度,根據“雙向培養”的不同對象,由各基層黨組織制作相應的定責幫帶卡,分別明確了黨員和鄉土人才的幫帶職責、內容、時間、方法及其它要求,相互幫助,共同提高。今年以來,我們在發揮黨員作用的基礎上,開展各類有針對性地培訓10余次,培訓1500余人次,把1200余名黨員培養成為鄉土人才;同時,在堅持黨員標準的前提下,把286名鄉土人才吸納為中共黨員。三是注重政策傾斜,選擇培養。我們圍繞優先落實項目,優先投入資金,優先提供信息,優先搞好營銷,優先減免稅費,優先評定職稱的“六優先”原則,鼓勵農村鄉土人才和鄉土人才黨員創辦扶貧型、開發型、示范型、服務型產業基地和經濟實體,發揮示范、引導和輻射作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共傾斜項目38個,推廣科技成果45項,使500多名鄉土人才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中的中堅力量。
3、加強教育引導,滾動培養。一是加強思想教育,激發政治熱情。我們利用春節和農閑時間,采取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務工人員奉獻家鄉懇談會等,廣泛宣傳黨的歷史地位和光榮使命,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同時,一些地方還采取黨員和群眾“交朋友”、“結對子”等形式,增強教育引導的針對性。二是注重輿論引導,增強榮譽感。連年來,我們堅持每年“七一”期間,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大張旗鼓的宣傳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號召廣大農民向他們學習,使其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增強入黨的榮譽感。三是樹立黨的形象,增強吸引力。通過完善黨的各項制度,將黨員的權利和義務有機結合起來,以保障黨員參政議政的權利。同時,我們還在資金、扶貧開發、技術、政策待等方面向黨員傾斜,最大限度地提高黨員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四是傳遞黨的溫暖,增強凝聚力。多年來,我們堅持扶貧幫困,切實為困難黨員排憂解難,使每個黨員隨時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從而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吸引一大批有志之士主動向黨組織靠攏。
三、完善機制,嚴格程序,解決發展黨員“操作不當”的問題
1、實行發展黨員目標管理制。每年由縣委組織部與鄉鎮黨委簽訂責任書,把發展農村青年黨員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內容,納入目標管理。形成鄉鎮黨委包村、村干部包人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在制定發展計劃時,我們將全年發展計劃60%的名額分解到鄉鎮,要求鄉鎮將70%的名額計劃到村,村里將70%的計劃名額分配到青年,并在全縣農村基層團組織中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規范的“推優”工作制度和程序,把農村青年團員作為重點“推優”對象。2003年以來,全縣發展的520多名青年黨員中,90%以上都是由各級團組織“推優”發展的。
2、實行發展黨員公示制。20*年以來,我們在全縣推行了發展黨員公示制,明確規定發展黨員在支部大會討論前,必須將擬發展對象在一定范圍內公示7—15天,做到“發展黨員準不準,先讓群眾評一評”。在內容上,我們堅持“四公開”,即公開黨員標準、發展黨員程序、發展對象情況和受理群眾意見方式。在形式上,我們按照“廣泛、實效和便于監督”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在村務公開欄及所屬的村民小組公示,極大地調動了群眾支持、參與、監督發展黨員工作的積極性。在結果運用上,對公示中沒有不良反映或經核查舉報不實的發展對象,及時提交支部大會討論;對存在一定問題、不夠成熟的,暫緩發展;對群眾意見大、經調查確有問題,不符合發展條件的,堅決不予發展。三年來,全縣先后有名發展對象被暫緩發展,名被取消資格。
3、實行發展黨員票決制。去年,為克服在吸收預備黨員或預備黨員轉正時,一些黨員受“人情”“面子”的束縛,我們在發展黨員過程中一改過去舉手表決的方式,實行了無記名投票表決。推行票決制進,我們制定了比較規范的操作辦法,明確規定實到會有表決權的正式黨員人數,超過應到會有表決權的正式黨員人數的一半,才能開會投票表決,當場投票,當場公布結果,贊成票數超過應到會有表決權的正式黨員的半數,方為票決通過。今年以來,全縣共有名因票決不規范或票決數沒有過半,而被暫緩或取消資格。
4、實行發展黨員責任追究制。我們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考察、審批等重點環節,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堅持做到“四不發展、四不審批”。“四不發展”指沒有經過政治審查的不發展,培養考察期不夠的不發展,沒有經過培訓或培訓考試東合格的不發展,沒有經過公示和公示期間異議較大的不發展;“四不審批”即:未經組織談話的不審批,入黨手續不全的不審批,不符合發展程序的不審批,群眾反映問題未調查清楚的不審批。嚴格發展黨員全程責任追究制,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追究那個環節責任人的責任。對介紹人和考察人不如實匯報情況造成發展失誤的,追究介紹人和考察人的責任;對接收預備黨員和預備黨員轉正時,不符合發展程序的,追究支部書記的責任;對黨委審批后又發現問題的,追究黨委書記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