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27 11:34:00

導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交流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合理化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增收和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近幾年來,*鎮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但受到地理區位條件及其他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還比較緩慢,調整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沒能解決。本文就*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淺述自己的幾點認識和看法。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

*鎮位于桂中地區大瑤山腹地,是典型的山區鄉鎮,人口多,耕地面積少,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傳統的耕作方式以種稻谷為主,且一年一季,大多數農戶的口糧不足,需要政府救濟。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與外界的交流少,觀念陳舊,生活相當困難。近些年,當地政府為了改變農民貧困的生活現狀,結合山內鄉鎮的實際情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鎮在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重點是通過加強“三條林帶”建設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即和平—金田—六拉的“八角林帶”建設;“金田—六拉—長二—六段”的“茶葉林帶”建設;“共和—羅孟”的“毛竹林帶”建設。目前,三條林帶建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且相繼產生了經濟效益。全鎮種植八角面積1.8萬畝,其中掛果林面積為0.6萬畝;茶葉面積5000畝;毛竹面積5270畝;農民依靠“三條林帶”建設,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住房條件、交通工具等在以前的基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農民的觀念也開始轉變,很多家庭開始自謀發展之道,大力發展中草藥和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目前,全鎮發展種植絞股藍2000畝,林香草1500畝,黃桅子500畝,草果800畝。另外,部分人還開始向經濟收入來更快的其他種植、養殖業發展,如食用菌種植,豬、羊、雞、鴨、奶牛養殖,以及特種淡水魚養殖業等等。農民通過當地政府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宏觀調控,正在一步步改變著過去貧窮落后的面貌,農業產業結構在原來傳統模式上得到了很大的改進,農民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鎮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種植結構還比較單一,且農產品的深加工問題不能得很好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價格和市場競爭力。養殖業也在調整,但形成不了規模,帶動不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產業層次不高。總體上看,全鎮農村產業結構仍比較單一,傳統的農業比重過大,農村二、三產業比重較低,林果業、畜牧業和工副業發展緩慢,種植業雖然發展了經濟作物種植,但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還不是很高。產業結構的層次不高,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部分村屯和農戶把結構調整簡單地理解為“多種什么或少種什么”,調整的規模不大,還沒有形成區域比較優勢、特色優勢和競爭優勢,很不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二)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一是全鎮確定“三條林帶”建設作為主導產業,但產業生產基地規模仍比較小,像茶葉種植中,優質茶葉品種種植的面積小,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二是還沒有形成訂單農業,基本上還維持在自產、自銷的局面;三是以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龍頭企業數量少、效益差,不能帶動基礎生產上規模、上水平,對增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難度較大。

(三)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目前全鎮市場信息建設相對滯后,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農業信息中心建設遠遠不適應結構調整的需要,市場帶動能力較弱,銷售渠道拓寬不夠,不能科學地指導農戶按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作物布局。

(四)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引繁育優質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發展種養大戶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我鎮主要是依靠農業發展,由于近幾年農副產品價格處于低迷狀態,如幾年前當地的八角收到每斤30多元,現在每斤才收幾元錢,群眾收入大幅度減少,資金短缺十分突出,農業投入嚴重不足,于是一些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型產業項目,因資金缺乏而無法啟動。

三、今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立足當地實際,發揮資源優勢,堅持“調高、調大、調優、調強”的原則,在堅持不懈地改善農業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調整農業布局結構,產品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逐步建立起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力的農業經濟結構,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1、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農產品優質化,相應壓縮低質農產品的生產。逐步實現農產品優質化,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向合理化、多樣化、高級化方向轉化,滿足人們生活不斷改善和食品多樣化的需求,確立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產業結構。如“茶葉林帶”建設的過程中,可以推廣種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的優質品種,八角可以種植大紅八角等。

2、因地制宜,合理調整農業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各地由于土地自然資源條件、資本投入、技術服務、氣候條件等不同,只有充分考慮本地的比較優勢,增加具有資源特色的農產品的生產,才能在大范圍內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農業,減少或避免不同地區農業結構的趨同化。如絞股藍的種植,可以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同時依托絞股藍廠,擴大種植面積,將其發展成為特色經濟,特色農業。

3、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二、三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養殖業與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動物性食品成品、半成品的供給。在增加營養價值的同時方便人們的生活,并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結合山內獨特的淡水、冷水資源,擴大特種養殖漁業,打開市場,形成規模鏈,增加農業收入。要從傳統以種植為主的農業格局和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提高林果業和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走大農業、大循環的路子。畜牧業要以發展養殖專業村、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為重點,走以大戶帶動、規模發展的路子,豬產業要以良邑種豬場為龍頭,以專業戶為重點,加快生豬品種改良,配合飼料和科學養殖,暖棚養殖等技術,提高養豬的科技水平。雞產業要以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為重點,狠抓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爭使豬、雞飼養上規模、上檔次。充分發揮林業的結構調整上的特殊優勢,加快退耕還要步伐。正確處理林與牧、“被子”與“票子”、生態效益與經濟交流的關系,將生態林、用材林、經濟林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要求,抓好“三條林帶”建設,堅持建管并重,抓好特種新植、改造,突出特色產品,實施名牌戰略,創造精品,培育品牌。

4、利用我鎮部分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積極開拓外地市場,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和經濟效益。如中草藥、絞股藍、八角、花卉、盆景等產品,在我鎮都有著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

5、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強我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在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當前,我鎮農業參與市場競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實現規模過小而又過于分散的農戶與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的接軌,這就需要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新型的產業組織體系,將農戶與市場很好地連接起來。

6、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應納入“十一五”計劃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災能力和農產品的調劑運輸能力;建立健全農業的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促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的提高,使之適應市場的要求;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提供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各種信息,指導農民有目的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并確保能夠得到執行,保證農產品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7、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增加農業的副產值。觀光旅游農業是貼近都市的項目,比較適合市民度假、集體活動,適合青少年及幼兒教育的項目等等,是與城市現代化水平相適應的比較富強、文明、潔凈、優美的都市型產業,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我鎮長二、六段的茶山就很適合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其離縣城較近,交通便利,同時還可以與濃郁的瑤族文化相結合,可以預見,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鎮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