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的思考

時間:2022-06-27 11:38:00

導語:縣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的思考

*縣是桂中地區的農業大縣,農業經濟是*縣最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發展生態農業是促進*縣生態環境良性化、改善自然資源環境質量、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縣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優良條件

生態農業以強化生態環境、改善基本生產條件為基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培育優勢產業為核心,以科技投入和科學管理為動力,以資源優勢和科學的工作機制為依托,以農業現代化為發展方向,通過生態建設與農業產業效益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農業經濟同步增強,生態環境體系、資源保護體系和生態農業管理體系共同完善,進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將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加深農業內部產業的橫向聯系,帶動農業和二、三產業結合發展,提高科技對農業經濟貢獻,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加速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生態農業成為農業發展的大趨勢,*縣具有優良的發展條件。

(一)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

*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帶,年均降雨量達1300毫米以上,年日照量達1700小時以上,其溫濕條件適合多種農經作物和畜牧動物的發育生長,加上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肥沃的土壤條件,以柳江水系為主線的農業灌溉網絡覆蓋全縣絕大部分農業區域,基本農田、經作用地、丘陵、草地等宜農地形和各灌溉支渠以及各中小型水庫在全縣范圍內交叉連接。

(二)良好的政策條件

近年來,為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縣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制定了培植發展新一代科技含量高的高效農業生產基地,鼓勵內外資創辦農副產品特別是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激勵開發旅游業等生態環保產業,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功能齊備的科技服務機構

經過不斷改革和發展,全縣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的種植業技術推廣體系、畜牧技術推廣體系、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水利技術推廣體系,并建設形成了城鄉互聯、鎮村相通、村戶相接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功能齊備的技術服務條件。

(四)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

*縣的農田水利設施網絡覆蓋全縣,可滿足農業產業深層次發展的灌溉需求,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生態能源、農村水電等農業基礎設施工程體系日趨完善,鄉鄉通油路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基本建設完成,縣內各農業生產區連接暢通,省道20134線貫通全具,農副產品可大批量直接運銷區內外各大市場。

二、發展生態農業的初步成效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初步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受日益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的影響,僅僅依靠農產品的總量擴大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民增收的需求,農業增產不增收的矛盾比較突出,為此,*縣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在努力提升傳統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逐步探索了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生態農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種植業內部結構從過去的以糧為綱逐步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并舉,形成了優質谷、優質蔗、桑蠶、水果、蔬菜、茶葉等共同發展的種植業新格局;畜牧水產業積極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由偏重數量增長向數量和質量并重的方向轉變,大力推廣二元雜交瘦肉型豬以及肉肥牛、水奶牛、山羊等食草動物的養殖。

在生產模式上,逐步建成了一批優質谷———反季節瓜菜、優新水果———農經作物———家禽等輪作套種套養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引導農村發展農一林一牧一畜禽一漁配套的生態型立體養殖模式。在農村家庭中推廣田園瓜萊———家庭養殖———沼氣相配套的家庭種養模式。種植業、畜牧水產循環鏈式發展的農業發展新模式正在全縣范圍內日益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效益,改善了農村能源利生態環境的質量。

目前,全縣建設高標準水果示范園面積1.5萬畝,完成中低產果園改造面積3萬多畝,發展高產桑園面積10萬多畝,新建的茶園示范基地面積1000多畝,完成退耕還林面積3萬多畝,果、蔗、桑、茶葉等新的支柱產業的發展與退耕還草、還林工作同步進行,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建立縣、鎮(鄉)兩級科技示范園區30多個,有一定規模的立體養殖基地40多個,肉肥牛、水奶牛基走地正在建設形成,在農村中建成沼氣池3428座,為全縣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發展生態農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縣生態農業發展取得實效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較突出的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l、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夠協調。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突出表現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進行采礦、采石等非農經濟的的過程中,不注重土地資源的恢復和保護,尤其是礦山開采后丟棄的大面積廢棄土地沒有進行有效治理,導致水土資源嚴重流失,形成大面積的礦山污染源,農業后備資源受到極其嚴重的損壞。

2、農業和二、三產業沒有很好地協調發展。總體上看,農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偏大,二、三產業發展不足,農業和二、三產業結合的程度不高,就是在農業經濟中,經濟作物和高效畜牧水產業的比重也偏低。全縣除了兩家制糖公司和剛剛簽約籌建的一家絲綢公司以外,全縣沒有一家具備一定實力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無法生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環保型的綠色食品,沒有拳頭產品參與市場競爭,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差,市場銷售不暢,與*豐富的農副產品極不協調,自身的農產品甚至受到外來產品的沖擊。加工銷售的總產值占全縣農業經濟總量不到30%。

3、農業科技推廣不夠深入和綜合利用程度不高。全縣雖然已建成了較為完備的科技推廣機構,科學的種養和管理技術長期在農村中宣傳推廣,但是由于農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差,很難將農業實用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具體環節當中,傳統的生產管理方式仍主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對發展生態農業所要求的操作規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體種植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生物病蟲防治技術、節水技術、技術配套運用等在農村中難以推廣實施。另外,*的農村綜合服務機構僅僅設置到鄉鎮一級,沒有深入到農村內部,致使農村群眾在掌握市場信息、應用先進技術等方面滯后。

4、農業生產規模化沒有形成。從*農業資源分布的現狀來看,生態農業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具備良好的資源基礎,但*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布局,零星分布,零散經營,無法進行統一管埋,很難產出規模效益,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集中和農村實用技術廣泛運用。

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資金、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也制約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加快*縣生態農業發展的設想

l、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農業資源

在今后農業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遵守自然規律,以充分保護現有的農業資源為前提,找準生態和經濟的最佳結合點,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資源的創效功能和環保功能,在徹底摸清*農業資源的蘊藏量和分布狀況的前提下,確定全縣生態農業發展的速度、規模、總量和結構,選擇符合*資源特點,能夠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同提高的發展模式,放棄那種“竭澤而漁”的開發利用方式。

2、提高農產品的優質化和標準化水平

隨著市場經濟日益發育成熟,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對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應注重優良農業品種的選育、引進、培植和推廣,全面優化農作物、畜產品、水產品的品種,發展適合干市場要求的優質品種:同時加快綠色產品的開發培育。

3、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二、三產業有機結合,提高農副產品多層次增值的能力。

首先,結合*縣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具備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正大批量生產,*的優質大米在區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反季節瓜菜具備一定的特色,名優水果品質好,畜牧產品產量大,但都沒有加工成品牌產品,僅僅作為最初的原始成品進入消費市場。引入資金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特別要注重挖掘鄉鎮企業的潛力,形成規模化、集中化加工生產,不斷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質量。

其次、加強農業和環保型非農產業的結合。來賓市把*縣作為旅游業重點建設縣,要引導農業和這些生態型產業連帶發展,拓寬農業進入二三產業的渠道。

第三、加快培育具有區域特色外銷型的支柱產品,創建具有特色優勢的農業生產基地,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集中,用產品引民農民走進城鎮市場參與二、二產業的發展,推動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提高農產品深層次增值創效的能力。

4、加大農業科技普及推廣的力度。

充分發揮科技推廣機構的作用,針對生態農業技術含最高,技術操作過程多元化的要求,在農村中開展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廣活動。

首先要發揮縣、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作用,及時快捷地將符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的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到農村:其次,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向縣內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農民傳授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及時在全縣范圍內吸納接受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加以推廣。第三、建立村一級的科技推廣前沿陣地。面對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僅靠政府設置的農推廣機構在農村中推廣農業科技顯得力不從心,應通過村一級的科技推廣組織把農民集中連接起來,才能全面掌握農業技術的需求導向,增強農業科技運用的效果,形成有利于科技向經濟效益轉化的更有效的技術創新機制。

5、進行科學的區域化布局,提高生態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

結合縣內各農業生產區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和特點,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總體上看,*縣東部各鄉鎮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搭配較好,可選擇農一林一畜牧一家禽一漁相結合的、較為全面的綜合發展模式:西部的部分鄉鎮水土資源匹配的狀況不大理想,干旱面較大,豐水區域少,灌溉能力低,應重點發展畜牧業--林果業--特色農業相配套的生產模式:靠近縣城的各鄉鎮可創辦一批符合城市“菜籃子工程”要求的生態農業園區,其生產模式應根據城鎮市場需求的變化具有更好的靈活性,選擇糧食一高效瓜菜一水果一畜牧水產和配套的生產模式。

通過因地制宜的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施規模化、基地化開發經營,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集中和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

6、進一步健全農業服務體系。

關鍵是要建立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農業服務網絡機構。在全縣各鄉鎮中,除了科技推廣服務機構運作相對正常外,銷售、環保、信息傳播等農業服務機構極不健全,其工作基本上屬于政府行為,即使是發育較為成熟的農業科技服務也僅僅設置到鄉鎮一級。必須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把農業服務體系發展到鄉鎮村屯,形成縣一鄉一村一農戶一體化的服務體系,使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產前有功能備齊的規劃、產業選擇指導和產業效果分析預測服務,減少投產的盲目性。在生產過程中,各生產階段、各生產環節有全方位的技術運用、管理方法、生物災害防治等指導方面的服務,確保生產安全。產出成品后,通過農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的加工引導、銷售引導和生態環保處理服務,確保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以實現。

7、加大農業基礎建設的力度。

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對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側重的政策環境,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生態環境保護功能齊備、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農業基礎設施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