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財政建設之經驗交流

時間:2022-07-15 10:24:00

導語:鄉鎮財政建設之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財政建設之經驗交流

隨著財政體制的改革,“鄉財縣管”模式已經形成,鄉鎮一級的財政財務關系逐步規范。但筆者在審計中發現,鄉鎮財政財務收支管理不規范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影響了鄉鎮財政決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賬表不符、決算不實。審計發現,某些鄉鎮財政決算報表的項目數據,不是跟據會計賬簿所記錄的數據填列,而是根據縣級財政年終決算編制要求,填列一些數據;有些鄉鎮平時賬簿上不設置“一般預算收入”賬戶,只在年終財政決算時根據上級財政機關提供的“一般預算收入”數據,填入決算報表,賬上則不進行記錄,就是有記錄也是看不到資金的來源;甚至有些鄉鎮財政所為了尋求平衡倒擠一些數字,以達到收支平衡,從而造成決算數據不真實。

二、憑證把關不嚴,不合規票據隨意入賬。主要是:發票五要素填開不全,有的無開票日期、無購貨單位、無規格及單價、無項目名稱等;有的發票無印章或印章不符合要求;購物名稱不詳細又無購物清單,如一些大額發票填寫“辦公用品”、“煙酒”、“打印費”;有些勞務發票填寫“維修費”、“工料費”,不附勞務清單;有的無財政或稅務部門戳記的“三聯單”、“收款收據”;還有一些鄉鎮白條直接核銷入賬等等。這些不合規票據的存在,使鄉鎮財政財務支出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并且還會滋生腐敗現象。如審計發現,某些鄉鎮年關送禮為了套取現金以“燃料費”、“煙酒”、“辦公用品”等大額票據核銷,以達到辦事的目的。

三、債權、債務不及時清理,往來款項長期掛賬。審計發現,鄉鎮普遍存在往來款項掛賬時間長、數額大的問題,有的掛賬時間經歷了幾屆領導。有些財政所長、財務人員調整后一些債權債務發生時的具體情況,單位人員已無人知曉,不少已成為呆死賬,無頭賬,嚴重影響了鄉鎮資產、負債的真實性。

四、違反現金結算紀律,超限額、超范圍使用現金結算,逃避銀行等有關部門的監督。主要表現在:一是除了財政撥款外所有收入不直接繳存銀行或財政專戶,而是直接存到以個人名義開的存折戶,形成公款私存;二是一些借款不掛賬,長期抵頂現金,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三是不論什么項目支出、金額大小一律現金支付,銀行存款戶成了擺設。

五、無收費許可,違規收費。主要表現在:一是向當地的鄉鎮企業收取承包費、贊助費或者管理費;二是向縣直一些有利益關系的部門化緣收取贊助費、援助費;三是借行政管理職能向村組或群眾收取費用。如向村組收取報表費、會議費,向超計劃生育人員收取社會撫養費而直接用于政府開支等等。

六、招待費用支出大,加重了財政和農民負擔。一是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等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入,公務活動頻繁,從而相應增加了接待費支出,二接待項目增多,標準及接待費用上升,三是一些“禮品費”、“協調費”、“公關費”等不便核銷的費用經過變通票據往招待費里擠,四是一些鄉鎮領導相互攀比,招待標準、煙酒檔次較高。這樣一來造成招待費用居高不下,鄉鎮只好通過違規收費來解決。如某鄉鎮2007年度在編人員30人,財政撥款121萬元,年招待費支出卻高達34.5萬元,人均招待費用支出10350元。

七、固定資產不重視、管理混亂。一是固定資產底數不清。未設立固定資產賬目,或雖設立賬目,但在資產增減變動時并不進行資產賬目的登記或核銷,而是在一般性收入支出中進行列收列支,固定資產賬形同虛設。二是固定資產購置環節隨意性大。對于車輛、電腦等大宗資產進行購置時,沒有履行法定的審批手續,啥時需要啥時買的現象普遍存在。三是固定資產處置環節漏洞多。一些鄉鎮在不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情形下對固定資產隨意進行處置,或將固定資產低價變賣,導致固定資產流失問題較重。四是固定資產日常管理薄弱。一些鄉鎮對固定資產管理流于形式,無專人負責固定資產管理及領用,日常監督流于形式,年終也不對資產進行盤點、清理,形成固定資產潛在流失。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應對:

一是鄉鎮政府主要領導要增強法制觀念,樹立法律、法規意識,把財經法規的學習列入鄉鎮領導班子集體學習的重要內容,尤其對《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預算外資金管理辦法》、《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行政許可法》等重要法規,增強依法理財、管財和治財的自覺性,并根據當地財政收入能力安排支出,確保財政收支平衡。

二是加強制度約束,建立健全各項財政財務規章制度,充實和完善有關財政財務管理辦法,細化有關財務收支管理規定,使鄉鎮財政財務管理有章可循。在招待費用的管理上要嚴格控制各項接待標準,根據各部門和單位的工作性質,合理確定公款接待項目、標準和年接待費總額預算。

三是規范管理,整章建制。堅持依法行政,不違規收取費用,不踩政策紅線,以端正黨風和社會風氣。加強廉政建設,密切黨群關系,為群眾多辦事實,為當地事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四是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往來賬項的管理。各鄉鎮要建立往來款項定期核對和清理制度,每年扎帳及時催收應收款項,撥付應付款項,對呆死壞賬進行清理上報經上級管理部門批復后調整,嚴防利用往來款項調節財政收支。

五是加強對財務收支的審核與管理,嚴格遵守現金管理制度和結算紀律,對報賬的原始憑證要嚴格審核程序,認真執行“三級會簽”制度即經辦人員、財務主管(科長)、分管領導(或法人代表),加強票據管理,杜絕不合規發票入賬。

六是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監督和管理。認真落實《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做到購置、處置資產程序合規、合法。資產專人管理、建帳設卡,防止資產流失,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七是建立健全財會人員學習培訓制度。每年由財政部門牽頭,對鄉鎮一級的財務管理人進行一次業務培訓,嚴格執行財會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和在崗繼續教育制度,不斷提高鄉鎮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鄉鎮財政財務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