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依法行政經驗交流材料

時間:2022-02-08 05:10:00

導語:鄉鎮依法行政經驗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依法行政經驗交流材料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干部法制意識。鄉級政府是國家法律和政策在農村的具體執行者,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具體維護者,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領導者和組織者。該鄉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鄉干部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結合工作實際,狠抓了黨員干部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一是鼓勵干部參加學歷教育。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通過采取補貼鄉干部在職學習學費的辦法,鼓勵鄉干部參加黨校法學函授教育和參加法學自學考試;二是強化實用法律知識培訓。鄉政府每年定期舉辦兩期實用法律知識培訓班,邀請縣公、檢、法、司等單位的領導或法律專家進行授課,同時,每年選派干部參加市、縣普法辦舉辦的各種法律知識培訓,不斷更新干部的法律知識,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嚴格普法考核。鄉普法辦每半年對鄉干部的學法筆記進行一次檢查,并組織鄉干部進行法律知識閉卷考試,將考試及檢查得分納入鄉干部績效考核,與鄉干部年終評先創優掛鉤。

2、依法科學決策,優化行政管理方式。鄉黨委、政府結合工作實際,科學規范了決策程序,并嚴格按程序決策辦事。重大決策前先由鄉分管班子成員或站所負責人提出決策草案,然后提交鄉黨政班子會集體研究,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討論通過。比如對涉及3000元以上開支的事項,規定均須通過班子會研究決定,有些還按照有關規定呈報上級單位審查批準;對于法規性文件,下文前均要提交鄉普法辦和鄉人大進行合法性審查。

3、公開政務村務,接受社會各界監督。鄉政府及各行政村均開辟了政務公開欄或村務公開欄,對行政執法活動中涉及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如審批、許可、發證、收費、處罰等),實行每季一公開,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此外,每年邀請縣、鄉人大代表和縣政協委員、客商、群眾代表,對鄉、村、站所工作進行評議,對評議倒數后三位的村、站所給予黃牌警告,并對負責人進行責任追究。

4、堅持“以法為綱”,突出程序優先原則。在鄉干部中造濃“實體處理盡管正確,但程序違法,其結果也是行政違法”的氛圍。比如:在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中,明確鄉政府與村委會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村里成立選舉委員會主持選舉工作,并履行認定選舉行為合法性和選舉結果有效性的職責,鄉政府在程序上沒有越俎代庖,切實保障村民民主權利;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對涉及征收社會撫養費,如遇拒不上交者,鄉政府不是采取強制執行的辦法,而是啟動法律程序,請求縣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征收。

5、整合行政資源,成立便民服務中心。為方便群眾辦事,鄉政府成立鄉便民服務中心,搭建政府同群眾聯系的橋梁。鄉便民服務中心有26個相關職能站所和工作人員集中辦公,來上門辦事的群眾僅在中心就可以辦完。鄉便民服務中心對能夠解決的,當場予以解決;對一時難以解決的,按照“分級負責,歸口辦理”的原則,把問題及時轉交相關職能部門辦理,限期解決。

6、完善維穩機制,及時調解矛盾糾紛。一是成立鄉和諧平安聯動中心和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進一步完善維穩工作機制,對矛盾糾紛的調解做到反應靈敏、處置快捷。二是聘請民情信息員。在老同志、老黨員、老干部中聘請了60多名民情信息員,專職收集各類民情信息,暢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成立有關村民組織。結合新農村建設,建立村級理事會10個、專業協會3個、村級“模擬法庭”10個,這些新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與鄉和諧平安聯動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實行聯動,進一步促進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推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據統計,自該鄉和諧平安聯動中心和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立以來,全鄉不穩定因素同比下降15%,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5%,未出現一起因不穩定因素而導致矛盾激化或事態擴大的現象。

7、發展鄉村經濟,提供依法行政保障。實踐證明,凡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相對比較薄弱。近年來,該鄉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做大財政蛋糕。2007年,全鄉財政收入比2004年翻了一番,開放型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僅2007年就引進客商企業5家,實際到位資金8000萬元,較好地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洗腳上岸”。同時,大力培植“草根經濟”,使農民通過參與市場經濟而增強市場觀念和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