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處法律服務經驗交流
時間:2022-01-30 11:42:00
導語:辦事處法律服務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位于市中心,東至護城河,西臨荊州街,北至新城灣,南接東大街,總面積0.7平方公里。轄區內有行政企事業單位11家,黨員2573名,個體工商戶61戶,總人口3150戶7879人。轄區有青少年607人,團員105人,未成年人422人,其中閑散未成年人11人。隨著我市“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加之一批貼近民生的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為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共建和諧社會,社區以構筑法律服務平臺為載體,以服務群眾為主體,以法育人,以法服人,用法律為居民服務,在社區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平臺
“法律進社區”活動是貫穿于“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過程的一項周期較長的工作,加強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組織、隊伍建設,是有效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的關鍵。2007年4月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共建和諧社會”這一工作主線,全面落實“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成立以社區黨委書記為組長,以社區團支部書記、社區民警、治保主任、社區法律顧問、社區義務“教導員”為成員的“法律進社區”工作創建領導專班,組織專、建立了工作網絡,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法律進社區”工作得到有序開展。
二、營造氛圍,搭建法制宣傳教育平臺
為廣泛營造社區學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社區積極抓好法制宣傳教育的載體建設。一是社區充分利用標語、橫幅、宣傳畫廊等加大宣傳力度,先后制作20多塊宣傳展板,分布在社區的各個路段,努力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二是利用社區市民學校開設法制課,對社區居民進行法律法規知識培訓。2007年5月初,社區請來昭明司法所所長擔任義務“教導員”,在社區講授了一堂生動的法律課,通過對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的講解,為居民分析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次活動共有60余名居民參加,大家深受教育。三是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法制宣傳活動。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法制講座、舉辦法制演講,2007年6月5日,社區請來市地震局的專家,給廣大社區居民講解了地震安全的相關知識。同時,為了滿足廣大居民的學法需求,社區建立了宣傳櫥窗、黑板報等法制宣傳園地,宣傳法律法規知識,做到每月宣傳櫥窗里有一期法制專刊,舉辦一次法律咨詢活動,每季度安排一堂法制教育課,并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自籌5000元,購買了一套法律用書,包括民事、刑事、婚姻家庭、行政、勞動、經濟、訴訟、仲裁等法律法規知識,現存法律圖書近一千冊,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居民群眾閱讀法律書籍的需求,為社區居民搭建了一個便利的學習平臺。
三、分類指導,以平臺建設促普法落實
自“法律進社區”活動開展以來,社區組織工作人員,對社區內的干部、青少年、個體工商戶、外來人員、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人員進行了全面的摸底登記,每月開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動。對社區干部,著重學習行政法等法律法規知識,在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對青少年著重開展《未成年入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傳教育,使他們從小養成學法用法守法的好習慣,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小公民;對社區個體、私營業主和流動人口重點組織學習憲法、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治安處罰法及工商管理法規、稅法等知識,促使他們依法納稅、文明經商、自覺遵紀守法;對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矯正人員,重點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幫助他們更正錯誤的思想和行為,重拾生活信心。社區通過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還自編了一套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手冊,分別發放到他們手中,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擴大了社區普法的受教育面。
四、排查糾紛,積極探索社會穩定新機制
社區是矛盾糾紛的聚集點,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前沿陣地。要強化社區管理,就必須加大維穩工作力度,積極探索維穩工作的新路子。社區通過建立社區人民調解室,將社區法律咨詢站、社區警務室、社區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聯合組建成社區調解組織。變原來單一的居委會調解形式,為社區警務、社區司法和社區法律援助多元化的調解機制,把矛盾糾紛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依照的相關法律條文一一分解,形成一個全社區協同作戰的調解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用法律調解矛盾。2007年6月,武商量販店因安裝排煙管道,和東大花園業主發生了爭執,由于安裝排煙設備要占用業主樓的外墻,為了避免噪聲影響,東大花園業主不同意安裝,雙方僵持不下,社區調委會在得知情況后,主動把業主和經營戶聚到一起,一方面給經營戶講解《環保法》關于噪聲污染的相關條例,并要求經營戶盡快到有關部門辦理環境評估報告,給業主一個滿意的答復。另一方面給業主講解《物權法》的內容,指導業主運用相關的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避免各種過激行為。通過社區調委會調解,業主和經營戶最終達成了共識,妥善解決了問題。為了更好的排查矛盾隱患,社區建立健全了人民調解工作制度,完善了社區人民調解責任制,每月召開一次調解工作例會,由社區法律顧問主持,社區民警、社區治保主任和社區普法“教導員”參加,及時掌握社情,依法調處各類糾紛問題;社區法律顧問和社區普法“教導員”定期對社區調委會主任及調解骨干進行業務和法律知識培訓,使他們熟悉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性質、地位、作用、法律法規及調解技能,努力把社區內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解決在社區內部。
五、以人為本,建設法律服務平臺
隨著社區建設的不斷深化,社區居民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多,因此,拓寬法律服務的渠道,使社區居民得到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務是“法律進社區”活動的重要內容。社區結合社區實際,在社區內設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咨詢服務站,并聘請常年法律顧問,開通法律服務熱線,讓居民群眾不出社區就能得到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2007年7月中旬,由社區法律顧問和社區普法“教導員”共同制作的《法律服務聯系卡》面向社區居民發放,《聯系卡》的內容分為法律服務項目、法律服務指南、法律援助辦理條件、工作程序、提交的材料、熱線電話等,都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聯系卡》上還公布了便民利民常用電話和社區工作人員的聯系方式等,方便居民來電咨詢。通過延伸法律服務的觸角,社區的法制環境得到了強化,今年由于豬肉漲價,帶動許多物價頻頻調價,為了減少物價上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社區法律服務站會同市物價部門,開展了“物價進社區”活動,一方面給居民講解物價上漲的原因,端正居民的消費心態,避免哄搶購物;另一方面向社區的經營戶宣傳價格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對商品物價的監管,杜絕人為漲價,使整個社區做到了“合理消費,誠信經營”,從而穩定了居民情緒,避免了因物價問題造成的不穩定因素。
六、開展社區矯正,構建安置幫教工作平臺
社區結臺社區實際,針對刑釋解教人員具體案情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一方面通過社區幫教人員對他們開展面對面的幫教,另一方面積極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勞動就業培訓和再就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生活技能,并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從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社區一刑釋解教人員回歸后,剛開始他對社區矯正工作很反感,對生活沒有信心,覺得自己被社會所拋棄,但社區工作者始終沒有放棄對他的幫教,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一方面幫助他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解決他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鼓勵他積極參加社區開展的各種就業培訓,掌握一些就業技能。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學到了一些建筑粉刷的技能,社區通過多方聯系,幫助他在一家工地上打工,讓他再次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軌道。現在他逢人就說“社區是我的靠山,讓我感受到了大家庭般的溫暖”。社區在完善安置幫教工作制度的同時,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一幫一、一對一、一助一的幫教活動,為刑釋解教人員拓寬了就業渠道,為使他們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徹底地轉化,走上正常的生活軌道,早日解除矯正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下一階段,社區將繼續圍繞“普法共建”這一主題,不斷把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建立工作長效機制,認真落實“五五”普法規劃確定的各項內容,為和諧社區建設提供保障。
- 上一篇:運管所法制教育經驗交流
- 下一篇:企業依法整治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