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調查研究工作辦法
時間:2022-06-01 03:05:00
導語:共青團調查研究工作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查研究是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的一門科學,是保證實現正確決策、有效實施決策和不斷完善決策的一門軟科學。調查研究對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和共青團事業的發展尤其重要。首先,團的事業的發展過程也是我們工作經驗積累的過程,長期實踐積累的工作經驗特別是基層好的工作經驗,需要我們通過調研去發掘、整理、提煉、推廣;其次,面對深刻而迅速的社會變革,團的工作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需要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和抓住問題的關鍵,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研究,對癥下藥,解決問題;第三,共青團要適應青年的發展需求,更好地為青年服務,就必須有超前意識,通過調研,把握青年的發展趨勢,作前瞻性的思考,大膽創新創造,科學規劃未來。
調查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收到預期的效果,需要我們結合共青團工作的實際,認真對待這項工作。因此,我們在調研工作中必須要遵循四項原則、運用四種方法、把握四個問題。
切實遵循四項調研原則
調研可分為調查和研究兩個部分。調查是指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去收集材料,其任務是搞清“是什么”,是整個調研過程的重要環節。要做好調查階段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工作是一項“動態”的工作,整天坐在辦公室里,靠翻閱資料、電話訪談是寫不出好的調研文章,得不出有說服力的調研結果的。搞調查研究就是要下定決心走下去,踏踏實實地深入到基層一線,深入到青年群眾中去,親眼去見,親耳去聽,親口去問,把握問題的脈搏,切中問題的要害。
二是擺正心態。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了解基層動態,分析研究基層情況,尋找正確的解決問題的對策的過程。因此,在下基層調研之前,首先要給自己定好位,既不要高高在上,使基層同志產生距離感,也不能先入為主想當然,未了解情況先發表意見。要眼睛向下,謙虛坦誠地與基層同志和被調查對象交朋友,多了解基層的具體情況。
三是勤思善慮。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調研工作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是否做好充足準備密切相關。因此,在著手開展調研之前,首先必須開動腦筋,選擇科學的調研方法,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成果。在調研材料的處理上,更要多動腦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切忌被表面的東西所蒙蔽。在調研成果的轉化和利用上尤其要開動腦子,力求調研成果轉化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從而使調研工作取得最佳的結果。
四是實事求是。搞調查并不難,但要全面、系統地掌握真實情況,卻并非易事。要從真實的情況出發,如實反映出好的方面,又要毫不隱晦地揭示存在的問題。要解放思想,敢于觸及團工作的敏感點、矛盾點,把團員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盡可能詳細地調查出來,把現實團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盡可能充分地揭示出來。要敢于在調研成果中如實地反映客觀存在的問題,甚至一些與我們原先所掌握的情況之間存在較大背離的問題,不要文過飾非。
靈活運用四種調研方法
在調研具體實施階段,可以借鑒中醫“望”、“聞”、“問”、“切”四大療法。
一是“望”。就是沉入到最底層,深入到青年中,親自到第一線,去看一看基層團組織工作實際做得怎樣,在現場蹲點中解剖典型,發現問題。看的時候,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讓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影響自己的判斷。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要時可查看工作記錄,調閱原始資料,既看調研對象主動安排的地方,也要看調研對象沒有安排的地方,力求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虛假現象所迷惑,真正做到身入心入、心知肚明。
二是“聞”。聽的對象既要有專職團干部,也要有基層團干部,更要有基層青年群眾。既要聽經驗介紹,還要聽問題反映。一般情況下,專職團干部善于從宏觀層面去認識和把握問題,但往往不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基層團干部和基層青年能夠真實反映工作現實,分析問題也不乏真知灼見,但往往帶有一種情緒化、個人化的東西。對調研對象反映的情況和提出的建議,我們要客觀分析,合理吸納,不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張。
三是“問”。調研對象往往受自身素質水平的制約,往往不能提供完整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循循善誘,把問題引導到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問題上來,把問題弄明白。問的時候,要一語中的,抓住要害,同時要注意語氣和緩,讓對方能夠接受。問的同時,不要放過細枝末節,要善于從對方談話的內容中發現問題,反復追問,刨根究底,力求把握事物全貌。
四是“切”。就是在調研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與調研對象一起討論,對掌握的情況和反映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把脈,探索分析事物的深層次原因,與調研對象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讓他們感覺到你不僅是來了解情況的,更是來解決問題的,取得他們的信任,成為他們的朋友,從而給你提供更多的幫助,讓你收集到到更多的素材。
切實把握四個調研問題
俗話說的好:“編筐編簍全在收口”。作為調查研究工作的最后一項程序——撰寫調研報告顯得尤為重要。調研報告的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個調研工作的成敗。因此,在撰寫調研報告階段要切實把握好四個問題。
一是報告立意要新。調研報告立意上要有創新意識,既要深度挖掘,不能拘泥于現有的框架結構,更要反映新問題,提出新對策。黨政部門都有專門的調查研究機構,形成的調研材料很豐富。如果共青團形成的調研報告不具有新意,就很難引人關注。因此,共青團調研報告要做到選題新、立意新、角度新、內容新,以新體現價值,以新引人注目。這就要從黨政領導的急需中選題,要從事關廣大團員青年的需求中選題。調研報告的選題有了新意,其價值自然就會顯而易見。
二是報告內容要實。一份高質量、有價值、能幫助解決問題的調研報告,其內容必須真實準確可靠。因此,撰寫報告人員要堅持實事求是地看問題,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要堅持用唯物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規律;要堅持上情與下情的有機統一,多提上能進入決策、下能操作落實的建議,真正寫出真實可靠、具有說服力的調研報告,讓調研報告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為黨政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的服務。
三是報告架構要活。調研報告作為一種公文,有相對固定的表達形式,但也要講究形式優美、文字流暢、有一定的可讀性。好的調研報告,總是語言生動,說理透切,見解深刻,讓人過目不忘。從報告的框架結構看,要充分掌握傳統三段論式的結構,但也要靈活運用,不拘一格,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強報告的吸引力;從報告的語言文字看,可引用少量的名言警句、鄉土俚語,力求報告生動鮮活,可讀性強,但要注意不能損害調研報告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四是報告要反復打磨。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同志指出:“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后發表。”報告初稿出來后,如果時間充裕,可擱置一段時間后,再回過頭來看一看,必然會發現很多問題。同時要多與同行進行反復討論,精雕細琢,力求字字珠璣。經過多次修改后,最后報送領導審定。調研報告只有反復修改,才能達到問題抓的準、對策提的透的良好效果。
- 上一篇:農科創新與技術服務系統構建
- 下一篇:氣象為農業服務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