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深化檢務公開促進司法公正
時間:2022-05-25 04:30:00
導語:試論深化檢務公開促進司法公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8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在全國檢察機關推行檢務公開制度,并以規定的形式加以確定。實行“檢務公開“是檢察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重大創新。如何進一步規范和深化這一制度,以適應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的要求,實現“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司法改革目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權力離開了監督必然產生腐敗。檢察機關在行使檢察權中由誰來監督?如何維護司法公正?“檢務公開“,徹底解決了檢察環節存在的神秘感和“暗箱操作“的不規范行為,使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能夠了解檢察工作,支持檢察工作,監督檢察工作。這種來自人民群眾和全社會的監督是檢察工作走群眾路線的有效延伸,也是檢察工作為人民服務的有力保障。但在檢察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充分說明了,這項檢務公開制度仍處在不斷改革、完善過程中,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本文試就深化檢務公開這一問題,略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借以和同仁們共同探討。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民主和法制的進步,尊重人權、維護司法公正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司法公正,既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法律秩序,也有利于增進人們對訴訟的信任和期待,還有利于保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而司法公正也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社會文明進步和法制完備的重要體現。如果司法不公正,法治將無從談起,社會也將陷入無序和混亂的狀態。更嚴重的是,由于執法人員濫用權力,使司法機關的整體形象受到損害,從而導致公民失去對法律的信仰,輕視、漠視、甚至無視法律,正如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的:“違法行為弄臟了法制的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破壞法制的水源,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違法行為所帶來的禍害更為嚴重?!?/p>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總原則,其含義極其廣泛。最早出自于古羅馬時代的“自然正義“論,此后有的學者認為公正即指程序的公正,應公平、平等地對待當事人,于是認為這一原則應包括三種含義:解決爭執者應保持中立,任何人不得作自己案件的法官,法官或陪審團應有公正之心;審理過程中,雙方均應提供信息;各方應知道他方提供的信息,并有機會對之發表自己的意見。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制的完善,司法公正的要求和標準也不斷提高。在檢察環節中,公正執法應包括檢察機關執法活動的結果公正和過程公正兩方面。結果公正是指檢察機關辦理檢察事務的裁決公正,包括裁決符合客觀實際,符合我國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過程公正具體指檢察機關辦理檢察事務的程序至作出裁決的整個過程的公正。裁決的公正和裁決過程的公正是辯證的統一體?!安脹Q公正屬于實體公正,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性,過程公正屬于程序公正,具有相對的獨立意義和存在價值。
“檢務公開“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決定取保候審、不起訴、申訴,以及在民事行政檢察中決定是否抗訴等那些極為容易引起當事人不滿的程序加以制度化、程序化,以保障檢察職能活動的公開和透明。這種制度設計,保障了當事人的知情權、程序參與權,保障了人民參與檢察事務,案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就容易接受程序的結果,程序公正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從這個角度而言,“檢務公開“不僅加強對檢察權的監督,而且能進一步增進程序的正當性,提升法律的公信力。如果說專政機關與人民群眾是此岸與彼岸的隔絕,那么,檢務公開就是溝通兩岸的橋梁與紐帶;如果說人民群眾與執法機關是大山的南北兩端,人民群眾了解掌握執法機關的執法活動需要盤山繞彎,那么檢務公開就是貫通大山兩端的隧道;如果說司法機關的活動在較長的時間里是暗箱作業,那么檢務公開就是開啟這只暗箱的鑰匙。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肩負法律監督機關職責的檢察機關就是這道屏障的中堅力量。這是黨的重托,人民的期望,是社會公眾對法制的期望和信任之所在。通過檢務公開,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充分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機制,使人們呼喚、渴望的公正在司法機關得以實現,人們就會信任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才會支持一個公正獨立的司法制度。
檢務公開制度自實施以來,已收到了明顯成效,既強化了監督制約機制,規范了執法行為,又提高了檢察人員的公正執法意識;既促進了檢察隊伍建設,又密切了檢民關系,樹立了檢察機關的良好形象。但具體實施中也存在不少不足和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規范和深化。
這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思想認識存在偏差。首先是在“檢務公開“的目的上存在模糊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實行“檢務公開“僅是反腐倡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措施,是紀檢、監察部門的事。另一種觀點認為實行“檢務公開“是上級交給的任務、目標,不管效果如何,只要向群眾公開了上級要求的內容就完事大吉;更有甚者,實行“檢務公開“走過場,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也有的認為實行“檢務公開“會干擾、影響辦案,還有的認為實行“檢務公開“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阻礙正常的檢務活動,有損檢察機關的權威。他們擔心“檢務公開“后,群眾眼多嘴雜難對付;人們認識水平不一,會搞亂秩序,增加更多麻煩;而且群眾監督的強化,會造成權力旁落,難于推行檢令、檢務。其次,對“檢務公開“的運作形式也存在模糊認識。有的認為“檢務公開“是下放權力,是還政于民,機械地在下放權力上做文章;有的認為“檢務公開“是為了解決檢務運行中的梗阻現象,一味地檢查下級機關的權力運行渠道是否暢通并加以調整;更有甚者認為“檢務公開“是賞賜于民,是檢察機關授權給被服務對象予以監督檢察機關的一種手段,從而虔誠地表白檢察機關需要密切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二)內容缺乏針對性,重點不突出。有的地方在實行“檢務公開“中,半遮半掩,藏頭匿尾,避重就輕。只是選擇一些一般的平常事項加以公開,如相關部門的性質和任務、權利和義務、職責范圍等程序性的內容,而對決策過程,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的解決情況,對檢察人員的投訴情況,對群眾關心的案件進展情況等真正重要、群眾要求知道的敏感、熱點、焦點問題,則秘而不宣或有意隱瞞;有的存在文字上公開,實際操作不公開,枝節問題公開,涉權問題“暗箱操作“的現象;甚至有的在“檢務公開“的內容上弄虛作假,公開的情況與實際情況不符,搞半公開、假公開,回避問題,糊弄上級和社會公眾。這些現象挫傷了民眾參與司法的積極性,導致“檢務公開“流于形式。
(三)偏重于形式,輕視內容的落實。目前在實踐中存在的檢務內容公開而形式不公開,或檢務形式公開而內容不公開,或表面公開而實質未公開,或對內公開而對外不公開等現象,使“檢務公開“走過場、流于形式?!皺z務公開“偏重于公布檢務執行的結果,而忽視檢務執行的程序的公開。有的熱衷于搞門面工程,設置豪華的“檢務公開“欄,但如何落實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怎樣通過“檢務公開“促進檢察工作,提高執法水平,則思考少、行動少、實效差。廣大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四)氛圍不濃,制度不配套。“檢務公開“作為檢察改革的突破性措施,出臺時對公開的內容是什么,公開的范圍有多大,公開的程度有多深,在理論上并沒有充分的研究和闡述。出臺后,后續理論研究工作跟不上,在理論界沒有引起共鳴,表現為理論研討活動少、形式不活,沒有形成濃厚的理論研究氛圍?!皺z務公開“的制度建設也不配套。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全國檢察機關實行“檢務公開“的決定》和《人民檢察院“檢務公開“具體實施辦法》規定粗疏,操作性不強,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完全由地方邊實施邊修正,制度之間難免沖突。如對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制度,各地已普遍實行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2001年高檢院公訴廳在頒布的《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規則(試行)》中,對不起訴案件重新界定了公開審查的條件,同時提倡盡量少搞,使該制度基本停止實行。為了規范和深化檢務公開制度,各地制訂了一些制度,但也存在內涵不清,規定不明的問題。不少基層檢察機關在實施過程中瞻前顧后,既怕“觸電“,又怕“麻煩“,因而擺花架子,搞形式主義。
(五)責任規定不明確,監督缺乏實效?!皺z務公開“的各項規定,除了告知制度有明確的責任追究外,其他各項措施均沒有規定責任人應負什么樣的責任,實行“檢務公開“依靠的是檢察人員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有的采取了相應措施,如成立監督小組,聘請監督員等,但由于監督小組成員中來自于社會公眾、代表公眾利益的人員為數不多,同樣出現監督乏力的問題。檢務公開制度的實行仍停留在一般號召和鼓勵階段?!岸喙_多錯、少公開少錯、不公開不錯“的思想在相當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意識,降低了“檢務公開“的實效。
產生這些問題和不足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受“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果輕過程“觀念的影響,使包括檢察機關在內的我國司法機關形成了“秘密辦案“、“辦案神秘化“的思維定勢,這與“檢務公開“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制度完善問題?!皺z務公開“作為檢察改革的重要措施,是現代法治進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必然會突破現行的一些規定,推進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與現行的一些做法相沖突,為此必須建立相應的配套性制度。
針對當前深化檢務公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根據其產生的原因,筆者特從提高認識和完善制度這兩個方面提出如下的對策和措施:
一、要深化“檢務公開“,促進司法公開,必須轉變執法觀念,通過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廣大檢察人員充分認識到,實行“檢務公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人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黨的宗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為誰服務、怎樣服務“執法思想和防止腐敗問題的根本措施。要通過廣泛的宣傳發動,形成各級檢察長重視“檢務公開“、廣大檢察人員積極實踐“檢務公開“的濃厚氛圍。
二、樹立長遠觀念,克服短期行為。“檢務公開“是一項重要的程序性制度,是現代訴訟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立足長遠,把它作為檢察改革的突破口,作為建立科學的訴訟模式和監督機制的基礎性制度來謀劃、深化和推進。
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減少執法的隨意性。深化“檢務公開“,是對檢察權的規范和監督,防范和矯正檢察權運行的偏差,減少執法的隨意性。“檢務公開“要求檢察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做到公正執法,秉公辦案。
四、樹立開放的觀念,廣納百家之言?!皺z務公開“意味著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和開展其他檢務活動時必須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因此應當轉變狹隘的部門主義、本位主義觀念,培養開放意識、民主意識和公正執法意識。
五、建立健全檢務聽證制度。檢務聽證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在作出裁決前,為使裁決公正、合法,廣泛聽取各方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目前有些地方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實踐,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對聽證范圍、聽證程序、聽證員的聘請與指定、辯論等程序與環節缺乏統一的規范。因此必須制定統一的檢務聽證程序規則,規范聽證程序,發揮聽證制度應有的作用。
六、健全告知制度。告知制度是“檢務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的實行保障了社會公眾對法律及程序的了解權,保障了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充分體現了執法過程的民主精神。但是,由于缺乏法定制約形式而在實踐中有的未認真履行告知義務,有的履行方式不規范而引起紛爭。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該制度,明確不履行告知義務的法律責任。
七、建立當事人閱卷制度。查閱卷宗是當事人在檢務處理程序中了解檢察機關有關資料信息的權利。閱卷權是實現當事人參與檢務處理程序,實際影響檢務裁決形成的前提條件。檢務處理程序中的當事人閱卷的案件范圍應當包括:擬作不起訴、刑事申訴、民事行政抗訴等案件的相關卷宗材料,不包括檢察機關直接受理偵查案件。閱卷的材料范圍限于一般的案卷材料,不得查閱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以及檢察機關內部討論的記錄等秘密性材料。
八、完善檢察保密制度。“檢務公開“要求向當事人、向社會公開檢察信息,檢察保密則要求檢察人員要保守檢察工作秘密,“檢務公開“與檢察保密是矛盾的統一體?!皺z務公開“并不是全面公開,而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對不公開部分予以保密,是“檢務公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和深化的制度保證。但由于現行的保密制度是在檢務公開制度實行之前制定的,有不少規定與“檢務公開“的要求不相適應,亟待修改完善。應當明確“檢務公開“下的檢察保密范圍,劃清“檢務公開“與檢察保密的界限,確立“檢務公開“保密程序,從制度上解決“檢務公開“與檢察保密的矛盾關系,促進“檢務公開“的健康發展。
九、進一步完善訴訟立法。我國的檢務公開制度已實施多年,但目前仍僅僅是檢察系統的內部制度,使“檢務公開“的推行缺少充足的法律依據。法制化的缺失,使得“檢務公開“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從發展的觀點看,這種狀態下的“檢務公開“將因缺乏法制的有力保障而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檢務公開“的政策連續性也將得不到保障。因此,“檢務公開“作為一項全新的現代司法制度,要不斷深化和發展,必須把它上升為訴訟法律原則。要確立實行“檢務公開“是檢察機關實行法律監督和做好其他檢察業務工作的基本原則,明確“檢務公開“的主體、客體、內容和范圍,確定“檢務公開“的形式和救濟制度,規定違反“檢務公開“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