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風險及其有序轉移

時間:2022-05-26 08:03:00

導語:防范金融風險及其有序轉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防范金融風險及其有序轉移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融資工具不斷創新,業務范圍逐漸擴大,為推動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得到合理引導與有效控制,缺乏有力的金融監管,國家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資產比重居高不下;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虧損嚴重,業務機制建設跟不上業務的發展,多年積聚下來的問題和矛盾日趨暴露。在一定范圍內形成金融風險的相對性依然存在。在金融對國民經濟發展作用不斷增加的今天,金融風險對國民經濟運行的潛在的威脅也日益突出。近幾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日本金融風波、東南亞金融危機等發生,給我們以不斷地警示。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宏觀金融調控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緊迫的任務。市場是交換和分配的場所,它在交換和分配收益的同時,也交換和分配風險,所以完善的市場機制也是一種風險有序的分配的機制。我國是一個市場環境很不健全的國家,計劃體制痕跡在目前的各項經濟運行中還很深,商業銀行的貸款還非商業化。銀行貸款市場成了社會、經濟風險的最后轉移場所,加上我國的大部分商業銀行信用由國家或各級政府信用支撐,所以更具有強大的積聚和推延風險的功能。

1、國企改革的結果直接影響銀行信貸風險

我國經濟改革時間還不長,民間尚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吸納和配合國企改革,所以目前情況下要加快國企改革的步伐,其結果則是銀行還必須來承擔改革的成本。而國有企業是我國目前權利邊界最不清晰的經濟主體,風險和利益不為同一主體,所以風險和利益產生是極不對稱的,體制性風險便是我國信貸市場上最大的風險源。

1、風險轉移的市場化環境建立滯后

首先,缺乏嚴格規范的準入制度和及時有效地退出機制。其次,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還不足以吸納經濟主體的各類風險,股市、期市、債市規模、范圍還非常有限,而且,考慮各種宏觀因素,政策限制還非常強大,還無法來分流和吸納廣大的民間經濟主體所產生的各類風險。再次,保險市場國覆蓋的范圍還非常有限,人為因素產生的風險大多數還不被保險公司購買。同時,我國法律不健全及執行體系尚不嚴密,往往使風險承擔主體一再錯位。

2、經濟主體信息的接收,處理水平低下,產生風險

我國的經濟主體信息由于開放渠道比較單一,經濟的增長一般呈現緩慢,加之各類經濟主體對世界經濟最新信息的接收、分析,判斷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形成風險的外部環境。

4、信貸軟約束是敗德行為叢生的主要原因

我國銀行信貸對借款人行為的約束很少,保障信貸安全的措施非常脆弱。貸前由于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往往使信貸款陷入預設的陷阱之中,而信貸風險的防范預案又非常不充分,更為嚴重的的信貸操作檢員對人貸款質量好壞不負絕對責任。在貸款操作上又出現了利益風險主體不統一的現象,接納風險甚至成了謀取利益的工具,信譽本來就不著的人照樣可以不斷取得貸款是一例,貸款約束在貸前就開始軟化。同時,由于銀行之間缺乏溝通,社會對信用約束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未形成一張風險防范之網,使得敗德行為者制造的風險能在銀行、社會間流轉,實質上起到了保護敗德行為者的作用,社會環境對信貸上的敗德行為制約非常有限。

5、業銀行無權對貸款根據不同風險進行定價

我國利率政策是全國上下一致,這種政策很不利于商業銀行防范信貸風險。一是我國銀行的信貸風險防范成本過高,目前“一刀切”的利差不足以補償;二是貸款定價上的“一刀切”,反而淡化了貸款操作人員了解信息,消除不確定性而帶來的利益沖動;三是不同風險對象采用的同一價格水平,反而熨平了借款人在進行貸款價格和風險收益比較時反饋的信息,尤其是敗德行為者在轉移風險時,不顧貸款價格的逆向選擇傾向,更不易被貸款人所察覺。在我國條件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必要的宏觀環境,減少信貸風險。在社會經濟體制中一個主要原則應是將利益和風險主體合二為一。建立有秩序的風險轉移市場,健全破產等有效及時的退出機制,除讓風險主體在積累定量風險后盡快推出外,讓債權人也成為承擔風險的主體之一;同時加快健全和開放資本市場,讓資本市場來有序地吸納和分散風險;增強保險市場的覆蓋能力。給銀行信貸充分的商業化選擇自主權。這里主要包括貸款對象的選擇權,貸款對象風險不同的定價權。建立這些宏觀環境,主要是為了讓風險轉移秩序化,市場化,不讓銀行信貸市場成為無序化的風險轉移中最后的買單者。(2)商業銀行信貸控制外部風險的侵蝕。銀行信貸風險是一種轉移性風險,長期以來由于銀行信貸的軟約束,各類社會、經濟風險直接向銀行轉嫁。在良好的宏觀信貸環境沒有建立之前,如何設置“防火墻”,堵截風險轉移,防止銀行信貸盡量少受侵蝕,變得非常重要。商業銀行應選擇與自己管理資源及規模相適應的業務與業務對象。商業銀行的各級分支行必須對自己的管理資源及自身的業務規模有清醒認識。尤其應該對自己的風險可控水平進行測量,如分析自己的人力資源及科技水平,評定對業務對象信息的可掌握水平和利用信息消除信貸中不確定性的水平,然后才來進行合理的業務定位,也即通過對象的選擇來排除大部分自己不可控的風險在外。由各地人行牽頭,建立風險客戶信息共享系統,對信用差,本身又缺乏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的客戶,尤其是將那些無意進行風險規避的客人列入黑名單,同業間率先拉起大網,堅決地拒風險于銀行門外,不允許經濟主體的風險經過包裝在銀行間流轉。(3)商業銀行信貸控制內部風險的生成。借款人與貸款人天然地存在著不對稱信息,信貸操作人員在不具備風險責任的情況下,也有隱瞞貸款質量信息的動機。根據這一情況和風險原則,銀行內控制度的設計應立足于風險和利益一起被分解到每個操作者身上,以此作為操作者自覺汲取信息的動力。否則,內控制度是不可能真正到位的。建立風險與利益對等的風險分級管理的內控機制。才能使每筆銀行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中的風險都有相應承擔的主體,而其又是利益(經濟和行政)的主體,這樣,風險同時也被管理所利用,成為操作者在操作中規避化解風險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對貸款進行風險責任分解后,銀行還必須建立風險狀況統計、檢查、考核體系,分析貸款的風險狀況后作出及時必要的調查。如調整信貸審批權限,以對信貸員對貸款風險控制能力作出評價;及時對風險控制狀況作出經濟扣罰或獎勵等,以對操作人員的風險控制狀況作出即時評價,才不致于將風險控制又流于形式。

總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仍是金融部門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實施這一戰略任務,必須建立合乎市場規律和貸款對象的貸款定價體系;建立嚴格規范的準入制度和及時有效的退出機制;建立風險與利益對等的風險分級管理的內控機制,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從而進一步保證和促進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