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養殖業改革開放30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時間:2022-07-01 04:39:00

導語:市養殖業改革開放30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養殖業改革開放30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1978年召開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30年來,衡陽養殖業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生產得到了持續、快速、全面的發展,我市肉類總產量、生豬出欄量目前居全省第一,家禽產量均位居全省第二、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二,養殖業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1、養殖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按當年現行價格統計,1978年全市養殖業經濟總產值為17.69億元,2007年已達156.44億元,增加了138.75億元,增長7.84倍。29年年均增長27%,養殖業總產值呈逐年遞增的發展態勢。

2、主要畜禽水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按法定統計產量計,2007年與1978年比:肉類總產量由9.88萬噸增加到75.47萬噸,增加65.59萬噸,增長6.64倍;水產品產量由1.95萬噸增加到25萬噸,增加23.05萬噸,增長11.82倍;禽蛋產量由0.75萬噸增加到20.20萬噸,增加19.45萬噸,增長25.93倍。

3、養殖業所占的分量不斷提升。從全省來看,我市畜禽產品比重不斷提高,生豬出欄量從1978年占全省總量的8%,提升到2007年12.5%;家禽產量由1978年的5%,提升到14%;我市50%以上的生豬和60%的家禽暢銷全國各地,成為全省主要畜禽水產品調出地。從全市來看,第一產業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養殖業對第一產業增長的貢獻迅速上升,養殖業產值占全市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例從1978年的17.69%,提升到2007年的54%。

4、養殖業貢獻成就突出。2007年與1978年相比,我市農民養殖業經濟收入和人民群眾肉蛋漁產品消費水平有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全市農民養殖業人均純收入由9.42元增加到970.95元,絕對值增加961.53元,增長102倍;全市人均占有肉類產量由17.64千克提高到95.53千克,增加77.89千克;人均占有水產品產量由3.48千克提高到31.65千克,增加28.17千克。

5、良繁體系開支散葉。良種繁育設施從改革開放前的幾乎空白,發展到目前擁有26個種畜禽生產場、29個水產種苗場、64個人工授精站的完備體系;良種推廣方式由農戶自留選育,發展到“原種豬—擴繁場—良種場—人工授精網”網絡化推廣;全市生豬品種由土雜型成功向三元雜交商品型轉變,產品優質率達80%;地方優質湘黃雞選育推廣成果喜人,成為我市拳頭產品,產品優質率達85%;漁業生產由單一的“四大家魚”向名特優多元型發展,產品優質率達35%;確保了養殖業增質增效。

6、規模化產業經營日益壯大。畜禽產業結構已由傳統的散養豬、雞轉變為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全市共有規模化養殖小區116個,養殖業非農養殖企業261家,規模化、非農養殖從1978年的空白,發展到2007年占全市養殖總量47%。全市共有各類養殖協會47家,聯結百萬農戶發展養殖業生產。溫氏集團、巨東勤業、愛平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養殖戶”模式搞產業化經營,形勢喜人;衡陽怡農等一批上規模的產業項目近年紛紛落戶我市;新五豐集團把我市作為華南地區的生豬生產的核心,并建立了1個仔豬和3個商品豬生產基地;飼料產業從無到強,54家飼料企業2007年年產飼料91萬噸,創產值33.66億。

7、區域化優勢布局逐步形成。養殖業布局由無規劃無序生產,發展到立足地方資源優勢的區域化養殖,逐步形成了“三線、兩圈、三群”區域化生產格局。沿107、322線瘦肉型豬養殖,沿湘江、耒水流域名優水產養殖,衡南、衡山、衡東、衡陽、耒陽等地湘黃雞區域養殖、邊遠山區草食動物養殖和城市近郊奶業、休閑漁業養殖,衡東蛋品等區域特色養殖之路越走越寬,區域養殖優勢日益明顯。

8、科技進步成就巨大。提高母豬綜合生產能力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生豬飼養配套技術、養豬場傳染病控制技術、重大動物疫情處理和疫病防控技術、淡水池塘健康養殖技術、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化稻田養魚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和技術在我市廣泛應用,全市養殖業科技總體入戶率達80%,科技貢獻率達90%以上,生豬出欄率由1978年的0.6,增加到2007年的2.1,家禽出欄率由1978年的1.2,增加到2007年的2.6,促進了生產的迅速發展。

9、保障體系從無到有。養殖業生產從改革開放前的靠天吃飯,無力抵御疫病流行,無法控制產品質量的無保障養殖,蛹變成擁有較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擁有較強的動物防疫、監測、檢疫體系,擁有高效的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現代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