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產業資源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時間:2022-04-15 08:21:00
導語:整合文化產業資源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產業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對于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具有特殊意義。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易經》的發源地,紅旗渠精神誕生地,國家優秀旅游城市,有著3300多年悠久的歷史。如何使安陽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認為,發展安陽文化產業,核心問題是科學整合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擴大社會效益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支柱,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為前提,以回應文化市場需求為軸心,合理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和文化產品品種結構,科學地進行文化生產。要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之成為提升綜合發展實力的重要拉動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樹立“大文化產業”觀念,把工作視野從文化系統內向全社會延伸。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文化資源的浪費,加強對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堅持以人為本,保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政府管理體制,以放松規制為突破口,優化資源配置。當前,盡管政府管理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仍然不到位,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夠,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作用的重點應該放在促進文化產業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改善基礎設施,制定規則和政策,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方面。行政部門要與文化產業經營活動分離,盡快實現“三脫鉤”——行政關系脫鉤,人員脫鉤,經濟利益脫鉤。減少對文化市場主體的行政性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鼓勵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發揮資源優勢,拓展文化產業
地理和歷史使城市呈現不同的類型和功能,有政治型城市、經濟型城市、交通型城市、文化型城市、綜合型城市的劃分。安陽有著博大精深的殷墟、周易、甲骨文、岳飛精神等優秀的民族文化,有底蘊厚重的歷史典故、歷史名人、歷史遺跡等歷史文化,有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文化,還有傳承古老文明和宏揚現代氣息的城市文化。從生產要素角度看,安陽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是我們正處于資源形態向經濟形態轉變的過程中,大量的優秀文化資源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沒有大規模的經濟形態和文化產品出現。怎么辦?安陽應植根于3300多年的歷史文化所提供的豐富資源,以文化資源為基礎,走出一條具有安陽特色的文化產業化之路,促進安陽騰飛。具體講,就是一要以資本為紐帶,培育以文藝演出業、文獻信息業、文博展覽業、影視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物旅游業和藝術教育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群體,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和文化產品檔次;二要采取有效措施發掘優秀體裁,生產出娛樂性與藝術感染力強、既有安陽特色又為國內外所接納的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優秀作品;三要充分發揮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內黃農民畫、湯陰剪紙以及豐富的文物旅游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四要進一步樹立市場意識,建立文藝演出、音像發行、文化旅游各類文化集團,鍛造自己的文化母艦,形成規模優勢。特別注重培育和發展文化內涵豐富、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產業項目,使之成為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優化資源配置,壯大文化產業
文化是興市之魂。如果說,在工業社會以前人們注重的是物質消費,那么在后工業社會中,人們更重視知識信息與文化藝術的消費,從這個角度講,信息產業和文化藝術一起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兩大支柱產業。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文化產品消費水平繼續提升,年中國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將達到6000億元。面對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我們要迅速置身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大潮之中,加快我市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整合文化資源,重視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高安陽城市文化品位,培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后勁。當前,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文化產業許多是從文化事業單位轉制而來,文化產業散亂濫差的現象比較嚴重。這是發展我市文化產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首先,要努力培育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由于我市文化產業起步晚,文化產業組織結構不夠合理,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企業和集團,因此,應以培育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為重點,逐步提高文化產業的集中度。要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兼并和重組,推進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實現規模化經營,努力提高其綜合經營能力,實現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力求盡快做大、做強。第二,要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業。一般來說,中小企業是市場競爭的弱者,需要政府援之以手。另外,大企業的發展也需要眾多中小企業作為支撐和依托。還要看到,眾多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實際上,由于中小企業機制靈活,成本低,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一些產業甚至起著主導作用。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積極扶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引導中小文化企業走“專、尖、特、新”的道路,辦出特色。第三,要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對文化事業單位,要逐步轉為企業,面向市場開展經營,真正成為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減少單位運行成本,減輕負擔,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要積極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對文化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采用增量擴股或配股的形式,將國家和集體資產轉為股權,同時吸收職工投資入股,壯大企業資產實力,并按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作。第四,要創造有利于文化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就是要打破條塊分割,實行文化產業的跨行業經營,將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真正的產業鏈。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整合文化產業各具體產業,整合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以此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社會全民關心文化建設、興辦文化事業的良好氛圍,建立起政府、團體、個人廣泛參與的投入機制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安陽文化建設要求的文化產業結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四、用好政策資源,扶持文化產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鼓勵多渠道資金投入,促進各類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這就為發展文化產業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國家、省、市對發展文化產業都十分重視,先后制定了扶持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文化經濟政策,我們要將其用好、用足、用活。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場。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和多元投資機制,按照“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集體、個人、外商參與文化市場建設和開發。要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培育和建立文化資金市場、文化人才市場、文化設備和技術市場、藝術設計市場、文化信息市場,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要用好文化經濟和產業政策。充分利用減免稅、投融資等優惠政策,推進文化企業的資產重組;以資產為紐帶,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多元投資主體的文化產業公司,開展多種文化經營活動。繼續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除政府加大投入外,還要用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技術裝備更新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等。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切實加強黨和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和支持,切實重視市場經濟規律,重視文化產業的作用,否則,就會使文化建設在新的世紀里無法面對強勁的挑戰,喪失繁榮發展的歷史機遇。借助文化產業的翅膀,古老安陽必將振翅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