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7-23 04:23:00
導語:在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我們舉行這個研討會,就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進行研討,進一步明晰科技創新在保證人類能源可持續供給中的基礎和關鍵作用,這對于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院力量,支撐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開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借此機會,我就有關問題談些看法,與同志們共同商討。
一、充分認識建設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保證能源供應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條件之一。當今世界,能源與環境問題并列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影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與未來。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是:
化石能源開始耗竭。在19世紀以前的農業社會,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作為一次能源。自工業革命以來,煤的開發利用逐步取代了木柴,經歷約半個世紀后成為全球的主要一次能源。20世紀,人類開始大規模開發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化石能源世紀。今天,煤、石油與天然氣已占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80%以上。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終將逐漸耗竭。“英國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統計報告顯示,2002年全世界煤炭的探明儲量為9845億噸,中國為1145億噸,按目前產量計算,可開采216年,中國為105年;天然氣可采儲量為150萬億立方米,按世界天然氣年產量2.4萬億立方米計算,可開采約為61年,中國約為45年;石油可采儲量為1430億噸,按當前石油產量34億噸計算,約可開采為40年,中國約為20年。全世界已經認識到,人類必須逐步減小化石能源份額,增大可再生與新型能源份額,向著建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過渡。
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引起的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引起的環境變化受到全球關注。全球變暖已經是無可爭議的客觀現實,南北極的冰架在明顯地消融,喜馬拉雅山的冰川退后。在我國,燃煤引起的城市大氣污染和造成的酸雨面積已超過國土面積的1/3;1990年以來,我國CO2排放量增加幅度較大,目前年排放總量已為世界第二,以過度消耗資源能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迅速發展的汽車導致機動車輛尾氣排放大幅增加。必須走能源節約的發展道路,必須更加清潔地使用化石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發展低碳技術與低碳經濟,大幅減少CO2等的排放,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能源問題引發經濟社會問題。能源價格高漲及劇烈波動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油價高企可能成為長期的趨勢。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還得不到現代能源的服務,能源價格升高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將更加不利。同時,現有能源體系不能保證能源安全和可持續性,可以預計,未來50年全球將有20-30億人口將擺脫貧困,進入小康,進而實現現代化。這將為全球發展注入空前的動力與活力,也必將對資源和能源需求提出新的挑戰,人類必須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公平利用和可持續性。
能源和環境問題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議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雖然我國能源政策立足國內,但油氣供應對外依存度將會逐年提高,2006年我國原油及油品進口已達1.6億噸,對外依存度達47%。全球石油供應是有限的,競爭日趨激烈,油氣對外依存將對我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能源挑戰將推動能源科技的快速發展。能源短缺和環境的挑戰引發了對傳統能源結構、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發展新的思考。可以預見的是,人類必將進入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先進安全核能的時代。當前,化石能源仍將發揮主體作用,未來可持續能源體系也不可能僅靠某一種技術,能源的多樣性是構成滿足多樣性需求并充滿活力的能源體系的合理選擇。但未來能源必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須環境友好,必須可持續發展。
應對挑戰,人類社會必須把解決能源可持續供給和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的能源體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焦點和重大戰略。毫無疑問,21世紀人類社會將從化石能源走向可持續能源的時代。人類將在致力節約、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時,致力于發展先進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發展先進、安全、可靠、清潔的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
二、加快建設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
能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建設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對于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至關重要、刻不容緩。建設可再生能源份額逐步增大,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潔利用,能源結構逐步優化,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從我國國情出發,面向未來,綜合考慮需求、資源、環境、技術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作出30-50年戰略規劃。
首先,要明確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2005年,我國一次能源總耗量65.3EJ,萬元GDP能耗35.7GJ,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為:煤占69.6%、石油和天然氣占23.8%、水電和核電占6.6%。綜合分析全球及我國化石能源可開采儲量和環境承受能力,我認為,實現到2050年我國GDP增長的目標,我國能源消耗必須實現大幅度節能減排,比較理想的是能耗總量比2005年增加不應超過50%,即控制在100EJ左右,單位GDP能耗相當于2005年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我國能源結構必須向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份額的方向調整,比較理想的結構是可再生能源至少占25-30%,水電和核能至少占15-20%。
其次,要制定我國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制定我國能源科技發展的戰略路線圖是建設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實現能源結構優化目標的重要保證。制定路線圖必須從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前瞻世界能源科技發展前沿。近期(至2020年),重點發展節能和清潔能源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力爭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多聯產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增壓流化床聯合循環技術等,解決CO2捕捉、儲存與利用的關鍵技術并進行技術示范,推進煤炭高效液化技術、煤基醇醚和烯烴代油技術進入工程示范和大規模應用階段,積極發展安全清潔核能技術和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前瞻部署非傳統化石能源技術。中期(2030年前后),重點推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力能源發展。突破快中子堆技術并實現其核電機組商業示范發電,核乏料有效利用和安全處置技術等。突破太陽能高效轉化技術及太陽能電熱集成應用系統,突破光合作用機理并篩選或創造高效光生物質轉換物種,實現農業廢棄物、纖維素、半纖維素高效物化/生化轉化技術的工業示范和規模產業化,突破智能能源網格和發展氫能體系。遠期(2050年前后),建成我國可持續能源體系,總量上基本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結構上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降低到60%以下,可再生能源成為主導能源之一。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規模化應用和商業化,力爭突破核聚變能技術。
第三,要完善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基本框架。近年來,我院學部已就能源問題進行了戰略研究,并就能源結構的調整,建立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研討,對綜合性、前瞻性與戰略性的一些重大問題形成了一些共識,提出了我國21世紀上半葉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五個方面,包括:(1)繼續發揮煤的重要作用;(2)開源節流,保障石油與天然氣供應;(3)充分發展水電與核電;(4)大規模發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5)大力支持未來新型能源的研究發展。本世紀上半葉,要統籌這五個方面的發展,使我國2050年前的能源供應更加節約、安全、可靠、清潔,并為建立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要采取切實措施促進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能源結構優化應堅持煤的清潔高效利用,逐步減少燃煤份額,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份額的方向;設立大規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國家重大專項及研發基地;設立以快中子堆和釷資源利用為重點的先進核能系統與核燃料循環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國家重大專項及研發基地等,以保障2050年前后我國能源的合理結構和供應。同時要制定并實施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和構建新的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和行動計劃。持續進行聚變能的研究和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