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機構改革講話
時間:2022-08-28 03:45:00
導語:鄉鎮機構改革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要求,研究部署我市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會上,我們印發了《廣安市鄉鎮機構改革實施意見》,建平同志對實施意見作了具體的說明,武勝縣交流了鄉鎮機構改革的經驗,大家要認真領會文件精神,切實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強調三點:
一、統一思想,增強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總理在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會議上提出,力爭“十一五”期間或更長一點時間基本完成包括鄉鎮機構改革在內的農村綜合改革任務。他強調指出,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基層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深化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政治和社會管理體制,使農村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去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包括鄉鎮機構改革在內的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我們要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和總理的講話以及全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從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建設服務型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化對鄉鎮機構改革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來。
(一)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是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客觀需要
鄉鎮政府作為農村經濟社會活動的管理者、基層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和農村改革創新的組織者,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農村稅費改革基本結束,農村綜合改革所涉及的范圍逐漸拓展到農村整個領域,涉及的層次逐漸深入到農村管理體制和上層建筑,但是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與農村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只有不斷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才能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更好地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客觀需要
鄉鎮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政府指導農業、管理農村、服務農民的直接載體,鄉鎮黨委和政府在整個黨政組織結構和行政管理系統中處于基層和基礎的位置,直接面對廣大農民群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通過鄉鎮來貫徹,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也要靠鄉鎮工作來實現。鄉鎮工作的好與壞、鄉鎮機構設置的科學與否、鄉鎮干部隊伍素質的高與低,將直接影響到黨的執政基礎。必須通過深入鄉鎮機構改革,搞好基層政權組織建設,提高基層干部隊伍整體素質,促進履行職能到位,切實為農民辦實事,真正為農民辦好事。這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客觀需要
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我市鄉鎮經歷了兩次機構改革。可以說,每次鄉鎮機構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改革,鄉鎮機構設置及運轉逐漸規范,鄉鎮干部整體素質明顯提高,鄉鎮政權服務“三農”的能力不斷增強,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改革發展不平衡,改革的一些預定目標未能實現,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鄉鎮機構設置不盡科學合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作用顯現不足;鄉鎮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偏小,人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存在;鄉鎮事業機構公益性職能弱化,服務“三農”能力不強。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惟有通過深化改革,逐步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提高鄉鎮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把為農服務作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強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和法制政府,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需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繁榮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果不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不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機制問題,那么,當前鄉鎮在發展中突出存在的權責不清、職能轉變緩慢、財政困難和債務負擔重、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必須從改革農村管理體制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分治的行政管理體制。既要著眼于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農業競爭力,又要著眼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城鄉一體化的社會管理體制。要實現這一目標,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乃破題之舉。
二、把握重點,確保實現鄉鎮機構改革各項目標任務
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次重大的制度變革。能否順利實施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實現改革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必須明確工作要求,把握工作重點,細化工作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促進農村發展。農業稅免征后,鄉鎮工作的任務、重心和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鄉鎮政府的原有職能已經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比較突出;權責不對等,特別是財力與事權不匹配;農村社會服務組織發育滯后,難以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職能。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職能界定不清。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把不該干的事減下來,把該干的事真正干好。要從農村工作的現實狀況出發,從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民的愿望出發,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出發,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把工作重點從直接指揮生產經營、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移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政策宣傳、示范引導、提供服務、改善發展環境、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上來,始終圍繞實現和維護群眾利益開展工作,突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二)創新工作機制,提高服務質量。為農服務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千方百計為農民提供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是鄉鎮的神圣職責,也是衡量鄉鎮機構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要通過深化改革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機制,拓展服務載體,進一步強化鄉鎮為農民、為企業、為社會的服務功能,推動鄉鎮從“管農民”轉變為“服務農民”;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動工作轉變為科學的公共治理和依法行政;從直接指揮農業生產、辦企業轉變為向農民生產經營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從下達計劃任務和層層分解具體指標轉變為典型示范、利益引導等,不斷提高鄉鎮的履職能力。特別是經過改革后,工作機構減少了、工作人員減少了、管理服務半徑增加了,鄉鎮如何更加方便群眾,如何提供更為高效、快捷、優質的服務,要認真思考,大膽探索,及時總結。
(三)精簡機構編制,降低行政成本。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全市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根據鄉鎮職能的調整和管轄人口、幅員面積、經濟狀況、財政收入等因素綜合設置了鄉鎮行政機構并重新核定了鄉鎮行政編制和領導職數;根據鄉鎮政府承擔公益性職能的需要進一步規范了事業機構設置,精簡了事業單位編制,轉換了事業單位運行機制,強化了公益性服務職能。這是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重中之重,各區市縣在改革中必須嚴格遵循,不折不扣地執行。與改革前相比,改革后鄉鎮行政機構和行政編制、事業機構和事業編制均進行一定程度的精簡,且機構限額和編制數額由省市編制部門實行總量管理、總量控制,各區市縣不得擅自突破,要堅決守住五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這條底線。否則,我們就走不出機構編制“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降低行政成本就無從談起,減輕農民負擔也無從談起。同時,市級各部門要統一思想,服從大局,減少干預,確保改革順利進行,尤其不得以機構“上下對口”,或用項目安排、資金分配、年終考核等手段,干預鄉鎮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
(四)妥善分流人員,保持社會穩定。解決好人員分流問題是鄉鎮機構改革的難點,也是衡量改革工作是否完成的重要標準。如果人員分流不到位,說明改革搞了形式、走了過場。各區市縣要依據市上制定的人員分流指導意見,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人員分流辦法。在人員分流上必須實行陽光操作,推行競聘上崗,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要把分流人員原來的身份把實、弄準、分類解決,不能大包大攬,人為增加基數、增加負擔、增加矛盾。同時,要積極探索妥善分流人員的有效途徑,多渠道開辟人員分流渠道,落實好分流人員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確保人員分流工作順利完成,確保社會和諧穩定。要將人員的精簡分流和優化隊伍結構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促進農村基層服務隊伍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的相對穩定。要多方籌措改革資金,通過調整財政預算、拍賣閑置資產、劃轉有效債權、分期支付補償等辦法解決改革成本。縣級職能部門也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本部門延伸到鄉鎮的事業單位改革和人員分流責任。
三、精心組織,確保鄉鎮機構改革順利實施
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涉及農村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涉及廣大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的切身利益,情況復雜,政策性強,任務艱巨。各區市縣要切實加強領導,堅定改革信心,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妥善處理改革中的各種問題,積極化解改革中的各類矛盾,確保鄉鎮機構改革順利實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要建立起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機構編制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分工明確、協調配合、整體推進的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新格局。各區市縣委書記、區市縣長為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親自抓、負總責,深入一線認真調研,掌握第一手情況;分管領導要具體負責;縣級領導和部門實行分片包干,層層落實責任,健全工作機構,完善工作機制,為改革提供必要的組織保障。改革完成后,各區市縣要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和市編委報送工作總結,市委市政府督查辦公室要適時對區市縣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二)嚴格政策,規范操作。這次鄉鎮機構改革政策性強,各區市縣一定要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印發的《廣安市鄉鎮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精神。同時,要借鑒以往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中、省、市有明確規定的必須嚴格按政策執行,針對個別問題,可在政策框架和原則范圍內作具體研究。各區市縣在制定實施方案前務必加強調查研究,把情況摸準確,把困難估計足,把問題排查清,務必注重實施方案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同時要特別強調,各區市縣在人員分流、競聘上崗等核心問題、關鍵問題上一定要做到政策、條件、標準等的統一,避免相互攀比。關于統一政策問題,市人事局、市編辦要加強政策研究和指導工作。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涉及的部門較多,市和區市縣有關部門要從全局出發,按照職責分工,認真研究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配套政策,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積極做好相關工作。紀檢監察機關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鄉鎮機構改革的監督檢查;組織部門要做好機構改革后領導班子的調整配備、安置和鄉鎮公務員的競爭上崗工作;機構編制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的溝通與協調,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做好鄉鎮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的重新核定等工作,全面掌握改革進度,及時總結經驗;人事部門要做好鄉鎮事業單位人員競聘上崗和未上崗人員分流安置的組織協調工作;財政部門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改革和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落實人員分流經費,切實做好鄉鎮的清產核資和債權債務劃轉、化解及財務銜接工作;國資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不流失;勞動保障部門要研究制定促進鄉鎮分流人員再就業的措施并落實好鄉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審計部門要對離任鄉鎮領導干部進行審計監督;各涉農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要顧全大局,全力支持和配合改革工作。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真正形成強有力的工作局面。
(四)強化宣傳,注重引導。要堅決克服目前存在的兩種傾向,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一是將鄉鎮機構改革復雜化,認為改革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太多,搞不好會帶來社會不穩定,有畏難情緒,能等則等,能拖則拖。二是將鄉鎮機構改革簡單化,認為鄉鎮機構改革就是合并一些機構、分流一些人員,而忽視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和農村工作機制創新。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鄉鎮機構改革,強化政策宣傳,注重思想引導,既要高度重視,堅定信心,知難而上;又要突出重點,做細做實,深入推進。要制定鄉鎮機構改革風險評估方案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逐項排查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辦法和應急措施,力爭將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化解在未萌狀態。要建立重大事件及時報告制度,搞好信訪接待,做過細過實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引導干部職工正確對待眼前利益,追求長遠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同時,盡力創造條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同時確保改革平穩推進。
(五)嚴明紀律,務求實效。各級各部門在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中要嚴格執行中省的政策規定,嚴肅政治紀律,確保政令暢通,不準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嚴肅財經紀律,禁止濫發錢物、私分財產;嚴肅組織人事紀律,不得突擊提拔和調動干部;嚴肅工作紀律,遵守保密制度。總之,要做到堅持原則不動搖、執行政策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遵守紀律不放松,務求改革順利實施,收到實效。
(六)完善制度,鞏固成效。一是要進一步健全基層決策機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負責制相結合,做到重大事項、重要決策由集體研究、集體決策,切實增強鄉鎮領導班子的整體執行力。二是要進一步健全基層工作機制。新設立的鄉鎮機構要切實履行工作職責,科學設置工作崗位,合理配置工作人員,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整體工作效能。三是要進一步健全基層服務體系。緊密結合基層實際和群眾需求,建立集首問責任制、便民服務窗口、辦事承諾制等便民服務措施于一體的全程辦事制度,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四是要進一步健全機構編制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鄉鎮機構編制與人員實名制管理、人事管理、財政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協調配合約束制度和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制度,強化對改革各項任務完成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鞏固改革成效。
同志們,全面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大家一定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嚴謹細致的作風,講大局、講穩定、講實效,切實抓好這項重要工作,確保改革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