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2 02:48:00

導語: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思考

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上的講話,闡述了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強調要全面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倡導樹立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踐行講話精神,切實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牢固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形象,更好更快地把新的偉大事業和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

勤奮學習學以致用

學習是增長才干、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理性作為、搞好工作的重要基礎。說過:“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諸多實例證明,貧因書而富,富因書而貴,貴因書而智,智因書而樂。“富不讀書暫時富,窮不讀書永遠窮。”中國人是否讀書,將決定世界跟著我們走,還是我們跟著世界走。領導干部是否閱讀,將影響著為官的資格、執政的成效。

閱讀求知當“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希欽斯指出:“檢驗一個人所受教育的標準,就是看看他對自己無知的程度心中有沒有數。”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無所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無所知又表現得好象知道,這就是缺點。要了解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快知識更新,豐富知識儲備。科學家霍金說:“如果不是因為生病,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其母也講:“如果不生病,他可能不會這么專注,因為一個健康人興趣是廣泛的。”思維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否則就難以聚焦和穿透。求知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失去別人所具有的,便很難獲得別人所沒有的。

有人曾將人和動物作過區分,認為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動物只有兩只眼睛,而人卻有三只眼睛。人的“第三只眼睛”,實際上就是內省和思考,比另外兩只眼睛看到的更多更遠更深刻。蘇格拉底講:“一個人的生命如果不經由一種批判性的自省,這種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讀書旨在通過體味、領悟,通過靜思、省察,獲得超越時空的思想和智慧,獲得指導實踐的理念和方法。王夫之說;“所以要讀書,為明理也;所以要明理,為做人也。做人是主,讀書是賓。”領導者擔負著責任,讀書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在做人上要成為表率,在做事上應惠及民眾。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總結和升華,努力增強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更好地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心系群眾服務人民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解決民生問題,是執政為民之要。愛民要有真感情,為民要有真舉措,利民要有真實效,人民才會擁護黨、跟黨走。“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赫魯曉夫在位時失誤不少、政績不佳,如內政上實行中亞開荒,造成土地沙漠化,農業遭受慘重損失,對外關系上惡化了蘇中關系。有一次他視察某文化商店,見里面掛滿了自己的肖像,便故作謙虛地說,不要只掛我的,馬恩列的也要掛。商店領導回答說:他們的都賣光了!心系群眾、服務人民,還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這是衡量領導干部作風是否端正的試金石,也是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進行取舍的關鍵點。

服務群眾,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尤其要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為困難群體雪中送炭。陳云同志講過:“我們共產黨必須天天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人是要吃飯的,不能天天靠吃馬列主義過活,一天不吃飯,肚子就餓得哇哇叫。”還有安全問題,活著是硬道理。“幸福就是馬上要出井的時候”,這是礦工對生命的渴望。寓言講,學者同漁夫渡船,問漁夫懂哲學否,漁夫搖頭。學者嘆息:那你已經失去一半的生命。忽然一大浪打來,小船即將翻沉。漁夫問:你會不會游泳?學者急搖頭。漁夫嘆息:那你就失掉了全部的生命。漁夫的話,道明了人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安身才能立命,安居方可樂業。孟子云:“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德斯鳩講:“財產權是道德之神。”社會越是以人為本,關心民眾的衣食住行,民眾才越是以社會為本,把天下興亡作為自己之責。

有人講,群眾至少有“四最”:最可親、最可敬、最可憐、最可畏。既然最可親就當主動聯系群眾,最可敬就當自覺尊重群眾,最可憐就當真情關愛群眾,最可畏就當誠心依靠群眾。中醫講:不通則痛。民眾若無表達訴求、釋放情緒的途徑,矛盾淤積起來,就易出現不和諧。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要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及時排憂解難,防止小事釀大。老子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對待群眾的態度,折射出領導干部有沒有為民思想,有沒有濟世情懷。我們要有很強的群眾觀點、宗旨意識、平等觀念,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老師,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同和擁戴。

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從社會活動的效果看,有的人留下腳印,有的人描述腳印,有的人解釋腳印。前者是實干家,中者是文學家,后者是理論家。領導干部應當是解決問題的實干家,既要坐而言,更要起而行。因為人們并不在乎你知道多少,他們只想知道你在乎多少。老莊思想最大的特點,就是反對人為的雕飾,尤其反對人為扭曲事物的本性,認為天鵝不浴而白是其本性,烏鴉不染而黑是其本色,名聲和榮譽不應播散張揚。柳宗元說:“言而不實,罪也。”克林凱爾說:“真正的偉人常常是平凡的,他們的行為既不做作,也不虛飾。”現實中,有的人沾染了作秀惡習,熱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華而不實,形多實少,既勞民傷財,又有損形象。

霍英東慈善捐資達數十億元之多,自己的名字卻“深居簡出”,少有人知。他“講話不多,但每一次都談到要點,有自己的見解”。他平時也“不去出風頭”,盡管身為香港望族,但“在媒體上拋頭露面的機會不多”,贏得各界人士的欽佩。在當下浮躁的社會氛圍中,霍英東的低調務實,宛如一股春風,催人振奮,發人深思。發展要硬而實、持而久。加黎講:“真實,萬事之根本,為一切才力最大之要素。”政聲人去后,百姓閑談中。計利要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喜好張揚,急于求成,難免貽笑大方,還是務實低調的好。

謀發展、促和諧,既要講精神、講苦干,還要重智慧、重方法。“會道者一縷藕絲牽大象,盲修者千鈞鐵棒打蒼蠅。”會議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候是“開大會解決小問題,開小會解決大問題,不開會解決關鍵問題”。做事不是官越多越好,“十羊九牧”,定會出事,多者甚于虎狼。工作不是越繁瑣越好,最復雜的問題,往往有最簡單的答案。道理不是萬能的,一個完善的制度,比一萬次說教都管用。柔軟有時也能勝過堅硬,應注意推行柔性領導。“恩怕先益后損,威忌先緊后松”,重在把握好度、貫徹始終。管理要分層次,防止越俎代庖,“如果給貓以更多的自由,逮耗子的目標更容易實現”。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

古人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這是一種辛苦,想得多、愁得多,自然就很累、很苦;這也是一種境界,不光是為自己,還要為別人、為后人,人因此而偉大;這還是一種智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僅為當下,還應顧長遠。我們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只是因為目前還不富裕,即使將來進一步發展了,也不能丟掉節儉的好傳統。西方哲學家博洛爾說:“簡樸和適度的飲食,一種正常的生活和莊重節制,這是防止政治腐敗最好的防腐劑。”政治腐敗的原因,與瘋狂縱欲和奢侈浪費的習性以及追求過度娛樂的沖動密不可分。

剪除贅物,是節約第一經言。簡單是一種樸素的自然法則,體現著客觀事物的本相之美。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很簡約,從物質設施到精神話語都很簡單。吃的是清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煤油燈,領袖親手寫講稿、擬電文,文風樸實,言簡意賅。“大道至簡”,最深刻、最重要的道理往往是樸實簡潔的。令人遺憾的是,現代人卻拋棄簡單,制造復雜,吃越來越高檔,住越來越寬敞,穿越來越漂亮,報告越做越堂皇,辦事程序越來越繁瑣,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結果是心為物累、情為欲傷,得到許多享受卻不幸福,擁有不少方便卻不自由。盧梭講:“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大名醫。”簡單是福氣、是睿智。人生欲過“萬重山”,同樣應當要輕裝。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在一粒砂中,我看到世界;在一朵花中,我看見天堂。”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的本源是一。”無論多和少,都是從一開始的。生命,是一點點形成的,幸福,是一點點聚成的,好人,是一點點塑造的,時間,是一點點流失的,衰老,是一點點開始的。世界上的一切,都離不開“一點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應從“一點點”做起,節約“一點點”,珍惜“一點點”,集腋成裘,建設節約型社會。

顧全大局令行禁止

要增強全局觀念。諸葛亮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當前。”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存的,離開了局部,全局就會出現戰略空白、失去發展基礎;離開了全局,局部就會迷失前進方向、改變自身性質。黑格爾說:“譬如一只手,如果從身體上割下來,按照名稱,仍可以叫做手,但按其實質來說,已經不是手了。”領導干部不論在地方還是在部門工作,都負有維護大局的政治責任,都必須自覺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注意多謀大事。古希臘有個故事,是說所羅門王在判決兩個婦女爭奪一個嬰兒的案子時,為斷定哪個婦女是嬰兒的真正母親,把嬰兒劈成兩半,分給她們各一半。人們稱之為“所羅門的判斷”。這里面告訴我們的直接意思是,半個嬰兒不如沒有嬰兒。引申過來,也可以說,沒有重點不如沒有工作、不做工作。陳云同志說:“事情很多,如果抓不住重點,那就如同在大海航行中把握不住方向”。發展是第一要務,是主旋律,要牢牢把握住。如何發展,要有新的觀念。“觀念不及格,其他全部是垃圾,”就可能“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堅持科學發展觀,好字當頭謀發展,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要善于抓好結合。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追求創新,追求真理,是一種時代精神,是一種生存之道。貫徹上級的決策,必須做好結合的文章,富于創造性。不把上情與下情結合起來,不勇于開拓創新,就會使大政方針束之高閣,與中央保持一致的要求就會落空。要增強改革意識,把創造作為工作的常態,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大膽探索,敢于標新立異,激發事業進步的動力和活力。

要堅持令行禁止。“命嚴方可肅兵威,令重始足整綱紀。”領導干部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確保黨和國家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嚴格遵守紀律和法律,決不能借口地方和部門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發揚民主團結共事

和諧是一種重要的思想資源,但它是多樣性的統一,并非千篇一律。相反才需要和,相異才需要諧。地球因差異而存在,世界因多樣而豐富。“天下一色,反而無色”。不同的信息風云際會,不同的技巧繁花薈萃,不同的武器爭鋒比銳,不同的國家展其所長,世界才充滿生機活力。一個班子里,只有充分發揚了民主,才能更好地團結共事。有了濃厚的民主空氣,各種意見才能充分發表。在不同意見的討論中,才便于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形成共識,才能激發領導成員在工作上九牛爬坡、個個用力,達到團結共事的目的。柏揚說過:“凡是夫婦不吵架的家庭,準是一塊陰森之地,既沒有沖突,故也沒有快樂。”意見一邊倒的群體,是很危險的。猶如大海中的一艘船,人們都往一邊站,豈能不翻船?

人和才能政通。大廈非一木所撐,大業靠眾人共舉。大量事實證明,內耗是地獄,合作是天堂。領導干部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團結,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和諧。在班子團結中,正確處理正副職關系至關重要。有道是,只有正副相安,才能皆大喜歡。正副不合,對雙方都不利。上級會認為正職器量不夠,駕馭力不強;會認為副職個性太盛,相容性太差。所以,多半是以兩敗俱傷而告終。聚散離合本是緣,不為浮云遮望眼。領導干部要謹慎處理各種關系,力求防患于未然。

領導干部團結共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境界。古人說:“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君子不爭,小人不讓;君子和氣,小人斗氣;君子助人,小人傷人。”量大,才能受人敬重,聚集人才,“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得利己的根基。”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該爭的即便爭到手,其實失去的更多。和氣,認真辦事,大度待人,處事智圓,內心寬平,“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禪言”。助人,樂于成人之美,善于促人之成。真正聰明的人,是那種能夠從別人身上發現深藏著的智慧的人。培根說:“人可以容忍一百個陌生人發跡,但絕不能忍受一個身邊人的上升。”領導干部應有甘為人梯、成人之美的品格,擺脫“既生瑜、何生亮”的病態情緒。一個人在講述別人品格時,最能暴露出他自己的品格。有這樣的境界,何愁不能共事?

秉公用權廉潔從政

唐代柳宗元提出“官為民役”的命題,法國思想家盧梭有“主權在民”的思想,均強調當報民恩、為民辦事。馬克思主義權力觀認為,權力來源于人民,是人民授予的;權力是“公器”,使用方向是為公;權力運行應具有公眾認可的規范性,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我們黨的性質、國家政權的性質,決定了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正確運用權力,真心為民謀利益。

領導權力是神圣的,同時又具有兩重性,弄得不好還會出現異化。有人講:“資本就像一只蒼蠅,只要有肉,不管你打算拍死它或要藥死它,它都會毫不猶豫地飛來。錯不在蒼蠅,也不在肉,而是看肉的人。”權力的特殊性,要求我們慎言慎行。曾贊賞諸葛亮一生謹慎,把“惟謹慎”與“成大事”聯系在一起,值得我們深思。鄧小平也說過:“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人民,三怕派,總是好一些。”國外有一氣象研究所敦促員工盡力完善工作的口號是:“當我們做對了,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做錯了,沒有人會忘記。”這都是出于對權力的高度責任和內心敬畏,而提出的自律要求。

為官者、掌權者,一定要重修煉、戒貪欲。人的欲望是一座火山,控制得好,可以獲得動力和財富;控制不好,既損人又害己。金錢不能帶進墳墓,卻能把人帶進墳墓。古人講:“給你送禮的人還沒有離開,為你送葬的隊伍已經出發了。”我們應當警惕。“萬分廉潔只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為官不可貪婪。如果領導干部搞權錢交易,這就不僅毀了官員本身,而且泯滅了大家本應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羅高說:“誰能夠比這種人更痛苦呢----?他們雖然在世,卻已經親自參加了埋葬自己名聲的喪禮。”

領導者不能滿足于有話語權,更要追求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只來自于講話的質量,更取決于講話人的品格。如果言行不一,所說的怎么能讓人振奮起來、進步起來?一個人,當財富失去時,什么都沒有失去;當健康失去時,有些東西就失去了;當人品失去時,一切就都失去了。領導干部應珍惜值得珍惜的,放棄必須放棄的,不要舍本求末,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了官德、官品。

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生活情趣不是小事,反映著人的境界和追求,影響著領導干部乃至黨的形象。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看得穿。明于是非者敢涉是非之地,囿于得失者惑于得失之間。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曾國藩認為,古人修身的理論中,關鍵的一條是“不忮不求”。除去“忮”心和“求”心,方能獲得成功。道德修養是一輩子的事,不因為你有知識、有地位而終止。要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能夠在寵辱面前神閑氣定,必須經過長期的錘煉。

想得透。世事常因心情而改變。同樣一件事,想開了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想開了,即可“是非窩里,人用嘴,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向后,”即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慈顏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懂此理便會多行善、多積德。中國傳統倡導內圣外王,內圣就是修身養性,外王就是政治實踐。人皆可為王。欲王者不可貪,貪一點,“王”就變為“玉”,成了玩物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明此道方知防縱欲、防無度。“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戰勝自我,遇事才能想得透。

忍得住。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面對五光十色的誘惑,要忍得住。“一忍可以抵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領導干部的業余生活多樣一點,本無可厚非,但應把握好度,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切勿大意。尤其不能降低格調,沉溺于聲色犬馬。須知“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所以“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得意的時候朋友認識你,失意的時候你認識朋友。”應慎重對待朋友交往,防止失去原則。領導干部應看重自己的責任、身價、健康,防止滋長奢靡之習。

放得下。《紅樓夢》中的妙玉認為范成大的兩句詩最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有再多財富的人,最后都還是歸于土。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權力、金錢、美色,最為人生考驗之關鍵,能闖過這三關,則得大自在。這方面放下了,就能一身輕、一生安。“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明代福建某知府針對行賄受賄,公開掛聯警示:“寬一分則民可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宋代某縣令在審判偷竊一文錢的金庫保管小吏時說:“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領導干部既要能把握大勢,又不應當忽略細節。“門上有針眼大的孔,就能進斗大的風。”“作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作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不便宜。”放得下,“致虛極”,就能夠“守靜篤”、擔重任、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