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巴林石節播音詞
時間:2022-11-01 06:41:00
導語:第五屆巴林石節播音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領導、來賓、朋友們,歡迎您走進美麗的巴林右旗;歡迎您來到‘2004’中國巴林石節的主會場。
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南段至湍湍流淌的西拉沐淪河北岸的千里沃土,便是舉世聞名的巴林草原;這片廣袤無比大草原的核心地域,便是美麗的巴林右旗。
巴林右旗總面積1萬余平方公里。全旗處于內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地勢起伏雄渾磅礴。山地則崇山峻嶺,聳入云天;丘陵則緩坡闊谷,溪流縱橫;平原則坦蕩無限,水綠天藍。
巴林右旗的土地面積90%以上是森林和草原。這里的生態景觀是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森林草原的縮影,是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針葉林的過渡地帶,是聯系華北植物區系和興安植物區系的紐帶和橋梁。因此這里有著極其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國家級保護的動植物:有胡桃楸等植物12種,金鴇、大鴇、天鵝等鳥類29種,馬鹿、青羊、猞猁哺乳動物3種。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27種150多個礦床和礦點,其中主要有鉛、鋅、銀、銅、煤、巴林石等。
巴林右旗有16個蘇木鄉鎮,17萬人口,主體民族為蒙古族。歷史上這里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居住地。遠在六七千年以前巴林草原就有古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被稱為人類第一道曙光“紅山文化”類型之一的那日斯臺文化。此后這里曾是東胡、烏桓、鮮卑、契丹和蒙古族居地。唐代是契丹族的發祥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蒙古巴林部駐牧于此,建立了巴林右旗,迄今350多年。
改革開放20多年,巴林右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旗委、旗政府帶領全旗各族人民奮力拼搏、銳意進取,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的有利時機,大力發揮作為東北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中介區的區位優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業績。全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生產力區域布局,使各類生產要素由小型分散向優勢地區和優勢產業集中,從而加速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整合了地上和地下兩種資源,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為了加速地區經濟發展,旗委、旗政府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不失時機地提出“生態立旗、工業強旗、小城鎮建設、開放帶動”四大戰略,并且帶領全旗各族人民克服困難,積極動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生態立旗戰略的實施使全旗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轉變了畜牧業生產方式,進一步鞏固了農牧業基礎地位。多年來,全旗上下堅持不懈地實施了沙源治理工程、綠色通道工程、生態經濟溝工程、牧場防護林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獲“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建設綠化杯先進單位”獎勵,“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獎勵。
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得到了扎實推進。由東雪公司、富達公司、草原興發、罕山白絨山羊等一批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龍頭企業所帶動的產業鏈條不斷擴大。工業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能源、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對全旗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交通、通訊、電力建設不斷加強,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已成為赤峰市北部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和電力樞紐。集通鐵路貫穿全旗,大板至呼和浩特特別快車開通。國家西部大開發公路建設規劃中的省際大通道在旗內70余公里,從大板鎮區穿過。省道205線,國道303、305線貫穿全旗。赤大白鐵路、赤大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這些道路與全旗縣鄉級公路縱橫交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微波、電纜、光纜相結合的通訊網絡已經形成,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全旗大部分地區,廣播電視實現了村村通。
改革開放帶來了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教育事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在鞏固“兩基”達標的基礎上,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獲得了國家教育部和人事部的獎勵??萍紝洕呢暙I率逐年提高,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的先進旗。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旗烏蘭牧騎、旗文博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獲得國家獎勵。民族團結事業大發展,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旗。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大板鎮作為赤峰市北部次中心城市,不斷明確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步伐,先后被評為“自治區十佳文明示范城關鎮”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城”。
新世紀,新目標,新發展。旗委、旗政府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工作,努力促進發展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在穩步發展經濟的同時,牢牢把握自己的特點,大力加快內外聯系,不失時機地打出自己獨具特色而又有影響力的品牌。
——“借天邊一抹紅霞,鑄就血染的風采”,以雞血石為代表的中國頂極、世界精品巴林石及其所產生的文化現象珍稀而獨特,有著得天獨厚的“物華天寶”之美稱,獲得“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之盛譽。旗委、旗政府將巴林石不但作為巴林右旗的名片,而且作為內蒙古的名片大力弘揚。為了將巴林石文化推向海內外,多年來,巴林右旗通過多次舉辦巴林石節,在京開辦巴林石展覽,參加國石評選等活動,擴大了巴林石的聲譽,提高了巴林右旗的知名度。如今精美絕倫的巴林石已經成為國石候選石,右旗被評為“中國石文化”先進單位。巴林石雕件多次作為國禮由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各國元首和政要。
——“松漠古風,馬背豪情,古塔名剎,盡現民族傳統文化”。巴林右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珍貴而奇特,古老而神秘,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古代文化遺產。其中有以那日斯古新時器時代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有以遼慶州慶陵白塔為代表的契丹遼文化,有以巴林蒙古族為代表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特別值得弘揚的是巴林蒙古族文化。她源遠流長,從公元10世紀古老的巴林部落開始迄今1000余年,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蒙古巴林部遷徙到巴林草原以后,成為嶺南文化的集中地和內蒙古東中部文化的交匯地。清乾隆以來的200多年中,每年一度的東蒙古最大的大板六月廟會,融合了眾多的先進文化因素,產生了別具一格影響巨大的巴林民族文化現象。如今,這里有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的遼代帝陵,有古塔珍品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有塞外第一帝宮清康熙行宮,有佛教名剎薈福寺,有作為民族團結象征的清固倫淑慧公主陵,還有6000余件歷代文物珍藏在巴林右旗博物館。
——“民族的海洋,舞蹈的故鄉”,這是人們對巴林右旗民間文藝的贊譽。巴林右旗正是以其獨具魅力的民間歌舞、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間曲藝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首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巴林右旗舉辦。旗烏蘭牧騎多次代表自治區赴昆明世博園等地演出,擴大了巴林民族藝術的影響。
——“美麗的賽汗烏拉不僅僅屬于中國,而且屬于世界”,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考察賽汗烏拉自然保護區的贈言。巴林右旗風景獨特、美麗如畫。旗北部以賽汗烏拉為代表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旗中部以巴彥漢為代表的自治區級森林公園、旗南部西拉沐淪草原水域風光構成了巴林右旗三大風光版塊。深層次的生態游、高品位的風光游、多內涵的民俗游,100余處景點,10余處景區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瞻,從而推動了旅游事業的發展。
——美麗而神奇的巴林草原,是一顆璀燦的草原明珠,是一塊撒滿珍珠的沃土,是一座歷史文化的豐碑,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里是舉世聞名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之瑰寶巴林石都,民族文化旅游勝地。目前,全旗各族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膽識、智慧和氣魄,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不斷開拓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美麗如畫的巴林草原,熱情的巴林右旗各族人民歡迎您來這里指導、考察、觀光和興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