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與辯論;人生憂患辯論始

時間:2022-06-29 05:54:00

導語:演講與辯論;人生憂患辯論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演講與辯論;人生憂患辯論始

演講辯論 辯論不僅是思維的碰撞、邏輯的沖突、文化的張揚、言語的技巧,還是一種“如沐春風”的心情,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一種“勿以成敗論英雄”的坦蕩。經歷多了,認識深了,憂患意識增強了,我們更鐘情于這種思考。——題記

2001年,寧波大學第三屆“移動杯”辯論賽已經于11月27日在錦繡小劇場拉下帷幕,外語學院、工學院和理學院分獲一、二、三名。但辯論的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的精彩和由此引發的思考。為此,我采訪了辯手、觀眾和組織本次辯論賽的老師。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都在用一種非常負責的態度在思考和探索。

一.希望篇:辯論,仍是校園中一道迷人的風景

沒有思考,就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希望。而辯論自古以來就是激發這種思考的有效形式。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爭辯,往往能促成一種時代的精神的飛躍。于是寧大辯論賽應運而生,成為校團委、學生會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傳統品牌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激發理性的思考,提供展示人文素質的舞臺,為創建校園文化形成一種導向。

在知識經濟時代,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舉行辯論賽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辯論以“人·社會·世界”為主題,涉及了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個領域。從當今社會保爾、蓋茨誰更重要,到西部開發要引資還是引知,從腐敗的根源是人性的弱點還是制度的缺陷,到環保問題的解決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許多辯題充滿了人文關懷和理性思考,要求學生跨專業、跨學科、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辯題,為同學們全面深刻地認識世界提供了一種機會。

辯論是展示漢語言文化的良好手段,要求同學們學會表達、善于表達,在感受漢語的魅力后,激勵著大家去學好、用好祖國語言。辯論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

辯論的教育意義很明顯。首先,觀眾的參與熱情和水平提高了。賽場內座無虛席,很多同學從預賽一直看到決賽,都說收獲不少。提問階段,場面熱烈,許多問題一針見血,如在決賽“現代化是疏遠還是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中,當雙方辯友大談工具現代化時,觀眾提出:“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算不算現代化?”這不僅僅是對辯論的認可,更是大家對“人·社會·世界”的關注和思考。其次,有些點評老師分析透徹,從破題立論到總結,從邏輯、技巧到風度,深入淺出,讓辯手和觀眾們恍然大悟,其意義遠不止對一場辯論的點評,而成了一堂具體生動的辯論藝術分析課。

辯論有助于校園人文精神的形成。在比賽中,涌現出了不少老師、同學比較欣賞的辯手,如外語學院的倪治奇、理學院的蔣俊、法學院的劉璇、國交學院的李翀等,他們以良好的風度、廣博的知識、幽默機智的語言、敏捷的思維,讓人感受到了辯論的藝術,鼓舞著廣大同學去擴充知識、訓練思維、鍛煉口才、培養風度。

采訪中,大家都表示非常喜歡辯論這種形式,有的同學甚至提議:“舞會可以每周有,辯論賽為什么不能每周都搞呢?”

二.問題篇:我們懂辯論嗎?

“堂堂大學生,怎么不懂辯論?”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我們還不懂辯論。這正是被采訪的老師、辯手和觀眾認為本屆辯論賽不是很成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辯手。從整體來看,辯手水平較低。尤其表現在辯風上。“這哪里是辯論呀,簡直就是潑婦罵街”觀眾如是說。“我們可以輸在立論上、邏輯上,但決不能輸在風度上。”上屆最佳辯手駱梅英語氣中肯。辯論畢竟不是吵架,它是一種包含著智慧和風度的高尚的語言游戲。它應該讓人有認識上的提高、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讓人覺得精神緊張、心跳加速,頭腦中卻一片空白。氣勢洶洶、咄咄逼人與辯論無關。外語學院三辯倪治奇說得好:“辯手好比劍客,一身殺氣、劍出如虹、鋒芒畢露固然厲害,但是一根恩掛鉤可低于無形之中,以德服人的劍客,才是一個真正的高手。”這種境界,需要文化的滲透,精神的升華,而我們缺的正是這些。在語言上,有些辯手普通話不準,語速太快,讓仍按收不到普通話的字正腔圓、落地有聲;在知識上,面不夠寬,掌握的準確程度不高;在態度上,急功近利,缺少了科學和嚴謹,為達到目的,不惜編造數據、名言;破題不夠深,是很多好的辯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臨場反應能力欠缺,只會照本宣科地讀稿,碰到關鍵問題,卻總是回避,尤其在盤問階段。雖說這是一種技巧,但辯論賽畢竟不是提問賽,我們更重視敢爭敢辯的膽識,使得“辯”有針對性,“論”有堅韌型,如此,真理才能越辯越明。

其次是觀眾。大家認為,辯手要講風度,觀眾也不能少。有話要好好說,別以為讓辯手難堪便是高明。組織者認為寧大學生的心胸欠寬廣,對辯論的意義沒有完全理解,太注重結果,缺少客觀分析,哪兩個學院比,就以哪兩個學院的學生為主,有時還有瞎起哄。這不能說明你的集體榮譽感有多強,卻可看出你的素質不太高。掌聲是對辯手智慧的贊賞,笑聲是對辯手幽默的肯定。辯論賽不僅僅是結果之爭,更是辯手與辯手、學院與學院的文化的較量。

對主席,大家覺得主席的素質有待提高。主席市場上的總指揮,宣布規則、調動氣氛、控制場面,責任重大。可我們的主席卻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而且觀眾希望主席對辯題也進行一些思考,能作一些客觀的背景介紹。

在活動組織上,老師坦言,考慮欠周全,宣傳還不夠,把辯論當作品牌活動來搞,卻體現不出其精品性。各學院的老師、同學重視程度還不夠。各隊基本上沒有指導老師,雖說這體現了學生的“原創性”,但也造成了破題不深、邏輯不嚴,削弱了辯論的影響。辯手認為賽制安排上有些不妥,如輪空制,降低了公平度。辯題新穎度不夠,很多都是別人辯過的,倘若能以寧大自身的發展來出題,可能會更具現實意義。

以上問題不論對誰,都是中肯的。盡管有些苛刻,盡管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相當長的時間,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就回避它們,這不僅僅是為了辯論。

三.思索篇:由辯論賽看校園文化

“辯手們由‘辯''''展現自己的文化素質,在‘論''''中又蘊含著評委老師的文化修養,通過‘賽''''又體現了各學院的文化品位。”這是李翀對辯論與文化的理解,“加深理性思考,加強人文關懷,引導校園文化”這是舉行辯論賽的初衷,而諸多問題恰恰反映了我們文化上的缺乏。“寧大太年輕,文化底子太薄了。”這是幾位最佳辯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用同樣的無奈所說的同樣的話。“寧大沒有屬于自己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文化。”這是黃煥利老師所深深遺憾的。一個沒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沒有精神支撐的大學是浮躁的,一個沒有精神支持的人是虛無的。寧大的學術氛圍太淡了,你很少能夠看到師生一起切磋探討,你很少看到學生就一個某一問題深入鉆研,有了太多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少了應有的社會責任和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缺少了文化的積淀,也就沒有了文化品位。少了內容、少了深刻、少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快樂……

但是,問題的發現不是為了沉淪,而是為了崛起。以一個寧大人的責任感,我們不該抱怨我們的問題太多太多了,寧大給我的太少太少了。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累,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教育觀念上的重視,更需要每一個人的認真參與,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代表了一種文化!”我們應該問一問自己,我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什么?我為寧大做出了什么?會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