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21 09:06:01
導語:全市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成就概述
近年來,我市著眼于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以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以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功能為抓手,不斷創新農村文化服務內容、方式和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農村文化網絡、文體設施基本健全
據調查,全市20個鎮區全部建有文化機構。鎮文化服務站、文體健身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332個行政村中,除了村村建有村文化室和村農家書屋外,全市投資2000多萬,已使每村都建有包括籃球場、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路徑等設施的休閑活動中心,新建集中居住點的文體設施也在逐步健全。同時,文化部門還擬定了《市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章程》和《文化志愿者管理意見》,招募了418名農村文化志愿者,緩解了基層有陣地無管理人員的尷尬局面?;鶎愚r村文化服務正逐步由單一層次向市、鎮、村、戶四級文化服務網絡發展,投入主體逐步由單純公辦向公辦、民辦、個體辦方向轉變。逐步構建起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權益。
(二)公益文化活動深入農村社區
近年來,我市以“送書、送戲、送電影、送展覽”為載體,不斷創新公益文化活動,使城鎮文化向農村滲透。基層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益也初顯成效,大多數鎮村基本做到了陣地有人管理、活動有人組織。各鎮文化站全年開放不少于200天,能正常開展書報閱覽、體育鍛煉、藝術培訓、綜合展覽等多項活動。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藏書平均不少于1000冊,每天接待讀者50人次以上?;具_到鎮每月、村每季一場文化活動,平均每陣地每月接待群眾均在200人次以上。全市有各種形式的民間劇團118個,被各鎮村聘為文藝宣傳隊,常年為百姓演出,年均演出20000多場,觀眾累計達600多萬人次。市文化部門每年送戲下鄉10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4400多場次,圖書流動服務點遍地開花。文化“三下鄉”、“四進社區”已成為文化惠民的經常性活動。常年不斷的公益文化活動讓農民的生活漸趨豐富多彩,文化公益活動改變了農民的消費觀念,拉動了農村的文化消費。
(三)農民的文化參與意識逐步增強
近幾年,我市以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主陣地,人民群眾自辦文化為補充的群眾文化活動蓬勃興起。文化宣傳部門的文化援助,催生了群眾文化的內生機制,發生了由高層“送文化”向基層群眾自主參與文化活動的可喜轉變。社區文化活動、老年文化活動、企業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全面開花。“城鄉文化互動”工程實施后,各鎮認真編演節目,向居民展示經濟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成果。吳窯沈甸、如城闞莊、雪岸凌云、林梓橋口、東陳尚書等鎮10多個村居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藝術節,群眾參與度前所未有、市民反響十分強烈?!胺鸥杈拮儭?、“小康之歌”、“開放頌”、“騰江越海金”……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式的文藝節目精彩紛呈。演出人員中有農村老文藝骨干,有近幾年從藝校畢業的新生力量,也有社會的一般文藝愛好者。從“社區文藝大調演”到“民間藝術團體優秀節目匯演”;從首屆中國小康村籃球賽到機關和鄉鎮文化體育……鄉村文化體育賽事如火如荼。白蒲鎮沈橋社區連續八年舉辦農民藝術節,近萬名農民主動參與。群眾性文化活動中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團隊和特色家庭團隊:如城錦繡蓮湘隊、宏壩老年文藝隊、九華通劇團被評為“市特色團隊”;王勇等四個家庭(團隊)分獲省和市一等獎。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的深層原因分析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的引領作用為文化建設提供了政治保障
近年來,我市緊扣科學發展的要求,緊密聯系作為后發地區的實際,充分發揮文化的教育引領作用,著力用富有特色的先進文化凝聚全市人民,不斷夯實全市上下團結奮斗、跨越發展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圍繞“弘揚新時期城市精神,助推橋港經濟騰飛發展”主題,舉辦了新時期城市精神論壇、新時期城市精神演講比賽、征文競賽,創作了城市精神系列歌曲廣泛傳唱,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了新的動力。近年來我市還連續開展了“學趕張家港,建設新”、“沿江開發助騰飛,五年巨變看”、“建設全面小康,共創美好生活”、“轉型升級調結構,奮力跨江爭八強”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圍繞四大主題活動分別組織拍攝了《驚濤拍岸》、《大江作證》、《大地放歌》、《轉型背后的“轉型”》等四部大型電視政論片,組織市民集中觀看,廣泛開展討論,引導全市干群深切感受我市堅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總結跨越式發展的寶貴經驗,牢固確立持續騰飛的新標桿。扎實有效的文化教化和激勵活動,有力推動了全市干群思想的大解放,富有特質的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確立。領導重視文化建設是我市農村文化繁榮最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新時期文化建設提供了先天基礎
厚重的歷史文化環境是我市文化建設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古邑,建縣于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是近代中華第一大縣,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生福地。我市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理學先驅胡瑗、文學家冒辟疆、戲劇家李漁等文化名人輩出。有涉及民俗、民間文學、傳統手工技藝、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等18項文化成果被列入國務院及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肥沃的傳統文化土壤,使新時期文化建設之樹枝繁葉茂。近年來我市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新時期文化建設為抓手,培育出兩個被中央領導批示由中央媒體集中宣傳的全國重大典型“愛心郵路”和中國杰出青年志愿者趙小亭,深入推進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特色品牌“愛心文化”的建設。以“愛心郵路”為發端,“愛心基金”為基礎,“愛心超市”為窗口,“愛心大使”和“愛心團隊”為示范的愛心文化建設體系基本形成,催生了一系列奉獻愛心、共建和諧的先進典型,彰顯出獨特的文化魅力。通過確立愛心文化內涵、豐富愛心活動載體、挖掘愛心典型、推廣愛心文化品牌等系列活動,在全社會倡導了凡人善舉的價值導向。富有成效的愛心文化建設帶動了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實施,提升了全體公民的道德水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日益被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三、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
(一)文化管理體制欠順,某些基層文化機構工作缺位
鎮文化站是農村文化工作的具體承擔者。然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后,一些鎮文化站有名無實。文化站工作人員的人事權歸屬鄉鎮,名義上整合了資源,事實上則削弱了文化職能,使市文化主管部門對人、財、物、事四權下放的鎮文化站的管理鞭長莫及,用人機制不暢。受編制管理框框的限制,優秀人才既難進來,又留不住。致使“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成了一句空話。薄弱的人員力量與繁重的文化建設任務形成鮮明的反差。尤其是專業人才缺乏,成了制約文化事業發展的瓶頸。
(二)經費投入機制單一,支撐文化工作有效運轉的財力不夠
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件中,雖然都要求“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但由于沒有硬性規定,這些要求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實,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不少地方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的比例沒有隨著財力的增長而增長,如果扣除項目建設和政策性增資因素,有的甚至是負增長。相當一部分的鎮文化站辦公經費和業務經費不足。
(三)基層文化隊伍結構不優,專業人才匱乏
鎮文化隊伍老化,文化人員結構不優,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全市鎮文化站在七、八十年代招聘的一批文藝骨干,到現在年齡已經老化,有的接近退休,不少文化工作者離崗“轉業”,棄文從商、從工,謀求他路。后來補充的新生力量,大多是從鄉鎮機構改革中分流過來的,懂文化、能勝任的不多。文化機構人才缺乏,青黃不接,專業藝術人才更是匱乏。有些鎮文化工作者往往一人身兼數職,甚至出現了雖有文化專職干部的編制而無人員的不良現象。鄉鎮機構改革時充實進文化機構的機關裁員既無必備的專業知識,又缺乏工作熱情,工作難有起色。
(四)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自發開展,缺乏積極的組織和引導
農村稅費改革前,村、組都有一定的經濟來源,能夠組織和承擔演出、放映電影等文化活動,組織安排文化活動具有可操作性。稅費改革后,村級經費來源不足,客觀上造成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難度。承接文化活動的主體,不再是基層組織,而是婚喪嫁娶的個人。從而形成了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自發、松散、不經常的局面。農村民間文藝團體,也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況,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訓和組織,演出市場信息不暢,表演藝術水平不高。有些村文化室缺少群眾喜愛的書籍和相關設施設備,不能很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五)對農村文化工作仍有“軟肋”觀念,基層干部動力不足
一是思想認識欠硬。不少基層干部反映,現在所有精力幾乎全在跑項目、攬資金、達指標等經濟工作上,沒有精力顧及文化建設。二是位置欠硬。上級對鎮村干部的政績考核偏重考核經濟業績而不注重考核文化發展業績,使得一些鎮村干部覺得抓經濟立竿見影,抓文化難見成效,不太愿意將有限的經費投入文化事業發展。三是手段欠硬。由于缺少必要的經費保障,不少鎮村文化活動只能靠拉贊助求支援來被動應付。
四、加強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將對農村文化事業的認識提高到應有的位置
鎮黨委政府要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充分認識農村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當前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統一安排,統一部署。要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定期研究和幫助解決本地區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和文化工作評價機制,把文化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一起下達,一起考核,同樣獎懲,進一步增強抓好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文化建設,支持文化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理順文化管理體制,落實各項文化事業政策
鎮村領導要按照中央、省有關文件的要求,大力整合農村有限的公共文化資源,組建集圖書閱讀、廣播電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文體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機構,將其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同時,市委、市政府要制定和落實一系列文化事業政策,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經費要由市級財政足額直接落實到文化站,防止挪作它用。對中央、省轉移支付的文化建設專項經費,地方財政部門要加強監督,并建立與地方財政撥款掛鉤機制,確保資金??顚S?。
(三)優化農村文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水平
以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抓住文化事業發展的機遇,科學合理地確定文化單位的人員編制及其比例結構。對編制已滿,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的單位,通過改革分流的辦法消化非專業人員,為引進專業人才創造空間;對缺編的單位,組織、人事部門要給予支持,適時引進優秀專業人才。要加強活躍在鄉村的民間藝人的培訓和演出管理。鎮文化站要建立文化市場信息通報制度,及時提供演出需求信息;市文化部門要定期對民間團體文化藝人進行業務培訓,提高演技水平;要加強對民間藝術團體演出內容的管理,確保演出內容健康向上,使之成為活躍農村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與管理,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提供保障鎮黨委政府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以創建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建設為目標,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有計劃、分步驟地逐步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室、村文化室進行改造和興建。把村文化室建設與黨支部活動室建設結合起來,集中有限財力,堅持建設標準,做到一室多用。農民科技文化中心示范戶建設,要采取部門支持、對口幫扶的辦法,積極促進發展。同時,要積極鼓勵、引導、幫助、扶持農民經營文化產業,鼓勵民間資金參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力爭建設一批與更高水康社會相配套、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基層文化陣地。大力培育文化“特色鎮、示范村、中心戶”,使之成為開展農村思想文化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有效載體,開展農村思想文化教育的理想陣地。要著力推進鎮村(社區)文化陣地功能提升,加強該方面的陣地管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積極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加快推進農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設
各鎮黨委政府要積極整合本地區原有的文化項目和文化資源,使其發揮綜合性、整體性效益。農村社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可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及有線電視、數字電視項目實施共建;鎮文化站與成人教育中心設施實施共建;鎮文化站圖書室與當地中小學圖書室實施共建。使之實現共同發展,以有效解決農村文化設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