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居小區現狀調查報告
時間:2022-01-16 09:55:24
導語:雜居小區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雜居小區一直是困擾社區各項工作的老大難問題。目前,城區多個雜居小區中,僅靠建設單位、企事業單位或社區進行水電、衛生等簡單維護,管理上處于比較缺失狀態,部分居民的滿意度不高,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工作難度。
一、基本現狀與問題
城區現有雜居小區159個,主要集中等社區。總戶數9163戶,居住總人數28137人,總建筑面積約88萬平方米。通過走訪與調查,這些小區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設施陳舊老化、居住要素不夠齊全。老小區建設時間早,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屋面墻體滲水、道路破損、綠化不足、下水道堵塞、線路老化無序等實際問題,加上雜居小區中有相當部分是原來單位的集資房或房改房,安全保障設施不齊全,物業維修無資金來源,部分小區樓盤小且夾雜私房住宅,四周通道多,無封閉式管理條件,存在著防火、防盜等安全隱患。
二是居住區內業主結構復雜、流動性大。居住在老小區的業主大多是城區老居民和單位福利分房的職工,經濟條件好的住戶均已外遷新購改善性住房,輪換入住的多數為下崗職工、無業人員、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此類老小區出租房比例較高,人員流動性較大。
三是管理上有缺失、公共服務難到位。小區內業主的公共意識比較淡薄,自治責任與要求難以達成共識,各個社區也因點多面廣,管理與服務難以跟上,加上硬件設施不夠完備甚至缺失,導致車輛亂停、雜物亂堆、私搭濫建、違規裝修、改變房屋使用性質等現象時有發生,居民普遍反映缺乏舒適感、安全感。
二、相關對策和建議
雜居小區在城區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在城市住宅管理和城市的文明建設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今后5-10年內,應把握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
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政策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先行試點、重點提升、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辦法,實施從無償—低償—市場化物業漸進的服務方式,逐步實現物業管理“全面覆蓋、規范有序”的管理目標。
具體辦法為“專、改、扶、引、管”多管齊下,穩步推進:
一專:把社區作為物業管理活動的主體,在各社區內成立物業管理辦公室(物業服務部),專人專崗承擔雜居小區內的保安、保潔、綠化、維修等物業管理和服務工作職責,探索“社區搭臺、能人牽頭、居民參與”的社區自助式物業服務模式。區房管局對社區物業管理機構進行業務指導,抓好行業隊伍建設及上崗人員的培訓工作。
二改:由政府為主導投資,整合各方力量,把老舊小區的綜合改造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項目予以規劃建設,在整治與改造中堅持四個結合:一是把老小區改造建設與片區規劃結合起來;二是把開發改造項目與國家保障房中的“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結合起來;三是把改造的主體工程與公共服務、物業管理功能性用房結合起來;四是將民營投資開發商住樓盤與政府規劃建設公益休閑場所相結合。
武漢市中心城區老舊住宅區改造工作,從2009年起連續四年被列為市政府“十大實事”之一,各中心城區共整修小區道路20.2萬平方米,改造排水管網5.73萬米,粉刷樓道墻面178萬平方米,增建崗亭637個,配套維修工具695臺(套),落實物業服務用房568間1.6萬平方米。通過安裝太陽能路燈、鋪設彩磚、新建自行車棚、配套排漬等25項設施工程,使武漢市中心城區583個老舊住宅區,實現從“全覆蓋”提檔升級到長效管理“三級跳”,路面平、管道暢、樓道亮、環境美惠及到275萬小區居民。
武漢市老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經驗告訴我們:采用“市場十公益”的雙軌模式,依托四種形式填補老舊住宅區物業服務空白:即引入專業化物業服務公司,同時推行社區物業服務部、業主代表自治和社區單位共管三種非專業化的物業形式。
區近三年連續實施雜居(舊城)改造項目共約100萬平方米,2012年已投資700萬元改造平云一路等雜居小區600戶,惠及2200人。2013年計劃改造明珠路片區500戶,這種由政府牽頭協調,住建(規劃)、財政、社區具體承辦,逐年計劃實施改造,得到市民一致肯定與好評。但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一是改造計劃與方案征求意見面要寬一點;二是后期物業管理如何對接,建立長效機制方面盡可能與前期方案綜合考慮,既管當前更管長遠。
三扶:雜居小區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不斷規范和建立長效機制中,政府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目前武漢市已有10%社區物業服務機構啟動稅收減免和財政年度預算補貼政策,我區可考慮設立“物業管理專項補貼資金”和“小區物業突發事件應急資金”制度,該專項資金可以結合城鎮綜合整治,由各社區根據具體情況申報使用,接手的物業公司可按小區每平方米0.2元的標準享受專項補貼;部分物業公司可享受稅金優惠政策。小區內物業費標準為每戶每月30元,其中居民自行承擔20元,政府補貼10元。低保戶物業費每月承擔10元,政府補貼20元。雜居小區居民名單由社區報街辦審核,半年核發一次經費到社區,并由社區將補貼情況張榜公布,接受社區居民共同監督。
四引:我區物業管理尚處起步發展階段,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居民樹立三種觀念:(1)業主自治觀念。物業管理的重要方式是居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業主代表大會作為決定有關事宜的最高權力機構,業主管理委員會作為具體執行機構,應健全組織,履行職責,主動做好宣傳、溝通、引導工作。社區居委會應配合、指導、監督物業公司工作。(2)質價相符的觀念。“優質優價”是市場經濟法則,讓更多的居民認同物業需求,認同有償服務,認同等級消費。(3)部門聯動觀念。針對小區內亂搭亂建、無證經營、占道擺攤、違規裝飾等問題,城管、工商、消防、房管相關部門應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城管110作用。房管部門應會同社區完善物業管理糾紛的快速調處機制,民政部門應開展小區“關愛工程”,對困難戶實施救助,工、青、婦應結合社區“義工”活動,廣泛開展“結對幫扶”延伸工程。
五管:建立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是確保雜居小區物業管理朝著社會化、市場化、規范化發展的必然方向。從武漢百步亭(全國文明社區示范點)經驗來看,社區對轄區的人文居住狀況比較熟悉,了解居民的物業服務需求,小區居民對社區組織比較信任,這些都有利于對雜居小區實施相應的物業管理。因此各社區可以設立物業服務部參照網格員的辦法,對轄區內的雜居小區進行物業服務和管理,形成政府主導、社區協調、居民自治、部門聯動、社會參與“五位一體”過渡方式。
(1)“自己人”參與管理。雜居老房集約改造后,物業公司可聘請知根知底的居民當“管家”:下崗工人做門衛,大爺當巡邏員,大媽做小區保潔員,這種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交由居民負責,既可解決就業,在人工費上也相對低廉。(2)技術工人打通使用。社區物業必須網絡一批技術過硬的工程等專業人員。采取集約管理之后,由社區物業對多個小區實施管理,在經費方面完全有能力聘請松散式的技術人員,實行“點單式”的服務,約定事項,定向收費,這樣既保證服務到位又能節省費用。(3)物管設備共享降低運行成本。一輛垃圾車可以將3—4個居民小區當日生活垃圾全部清運;一臺打草機、疏通機、電錘等,可供十多個小區循環使用,只需要社區按政府固定補貼資金來一次性購置,分年度保養維護,便可讓雜居小區居民“有求必應”,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煩心事。
- 上一篇:氣象單位財務管理路徑淺析
- 下一篇: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計策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