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工作提高執行力調查報告

時間:2022-01-20 09:25:09

導語:依法行政工作提高執行力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法行政工作提高執行力調查報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推進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建立法治型政府,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執行決策的能力、高效運轉自我調節的能力已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我縣依法行政工作的現狀

在推動依法行政工作中,我縣圍繞五個主題,營造五個環境,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了和諧社會建設。

1.圍繞制度建設,營造自覺的學習環境。縣政府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依法行政五年規劃》,建立了落實《綱要》的配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大力促進干部學法,在縣電視臺開設法律專題節目,在公共場所設立法律宣傳點,組織干部定期到行政學校培訓,把法律作為各類考試的必考內容,把法律素養作為公務員提高素質的標準,努力營造干部職工自覺學法律、用法律的環境,真正讓每位干部把法律當成武器、準則,當成工作中的一種習慣、一種信念、一種價值。

2.圍繞規范決策,營造和諧的發展環境。依法行政其核心是依法決策,政府重大決策事項都要依法有據,經法制辦和法律顧問審核把關,做到依法無據不上會,與法相悖不決策。我縣修訂了《縣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從調查研究、聽取意見、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核、集體討論、信息公開等方面,對政府重大決策的內容和程序作了明確規定,實行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四年來,共有112項政府決策征求了群眾意見,特別是在做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時,我們及時公開政府決策信息,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努力建設為民的法治政府。

3.圍繞責任落實,營造公正的執法環境。大力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清理執法主體、梳理執法依據、分解執法職權、落實執法責任,全縣確定45個行政執法單位,具體執法事項294項。先后制定了《縣人民政府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辦法》、《縣執法人員管理辦法》,將行政執法主體對外承擔的責任確定為內部考核目標。認真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工作,考評執法效果,落實執法責任,規范了行政執法行為,營造了公正的執法環境。

4.圍繞行政審批,營造熱情服務的環境。依法清理行政審批事項,降低企業準入門檻,促進經濟主體多元化發展。三年來,共清理行政許可事項633項,全縣保留行政許可主體35個,保留行政許可事項180項。建立企業設立登記、建設規劃許可等8個并聯行政許可制度,簡化了審批程序,縮短了審批時間。建立“一門受理、轉告相關、并聯許可、限時完成、過程監督、責任追究”制度,規范聽證、招標、拍賣、考試、檢驗、檢測、檢疫、登記等制度。全縣已有28個單位采取“一廳式”辦公模式,精簡了審批環節,提高了審批時效。

5.圍繞機制創新,營造積極的工作環境。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評獎懲體系,制定了《縣依法行政量化考核辦法》,對獲得考核前三名的發給流動獎杯,把成績記入考核紅皮書,通過獎懲考核,解決鄉鎮和部門依法行政動力不足的問題,克服過錯難界定、問題難發現、追究難到位的問題,由“約之有理”向“裁之以法”轉變。對執法人員實行“紅、黃、綠”卡管理,真正做到人人心中有數,警鐘長鳴。

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作為西部欠發達的縣份,依法行政的歷史較短,許多制度還不成熟,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1.行政決策的制度建設不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決策權的劃分不明晰。目前,縣級行政決策主體比較多,縣委、政府在決策,鄉鎮、部門也在決策,甚至科室也在決策,這些決策之間會不會出現沖突,如何關聯制約?行政決策權個人化傾向嚴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對決策執行反饋機制暢不暢、決策執行情況怎么樣、社會效果怎么樣、過程評價怎么樣等不聞不問,對一些本可以糾正的失誤,竟能任其發生。

2.規范性文件的質量不適應政策統一要求。一些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前把關不嚴格,不按程序審批,擅自擴大權力,增加群眾的義務,有的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前一段時間,某鄉發文撤銷2004年縣計生局作出的征收社會撫養費決定,引起群眾上訪,媒體報道,導致我們的工作十分被動,其實這就是規范性文件不規范的問題。

3.行政執法的能力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縣政府安排部署的行政執法事項,沒有依法定條件和程序實施到位,群眾不滿意。例如某將要到期停業的石料廠起訴縣政府要求賠償一案就很能說明問題。石料廠有許多違法行為和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查處,個別行政執法部門在對其關停過程中不作為甚至是濫作為。因為群眾上訪,縣政府只好用變通的辦法,將石料廠遷址,還沒實施,卻被起訴要求賠償226萬元,這種執法現狀應當引起我們的冷靜思考。

4.依法化解社會矛盾能力不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很多干部重視信訪、害怕信訪,但卻不懂得依法處理信訪案件,本應該走司法渠道的案子拿在自己手上“和稀泥”,久脫不決。對行政復議工作認識不足,對依法應撤銷的案子,感到“面子”過不去,推三阻四,為難復議人員,甚至打擊報復當事人,導致少數社會矛盾一再升級,甚至激化了矛盾。

主要原因分析

這些問題涉及到了我們行政機制體制的問題,也反映了我縣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矛盾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權力本位思想嚴重。不少基層領導干部對法治的作用領悟不深,以形式主義的心態來應對依法行政的要求,認為“軟的不硬”、“弱的不強”、“緩的不急”,寫在文件上,說在口頭上,真正依法行政是自己給自己“念緊箍咒”,覺得用法治解決問題不如用“權”解決問題管用、有效,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動搖,甚至認為法是用來“牧民”的,常抱怨群眾不懂法、不守法。

2.政績評價體系失范。怎么評價政府、部門的工作,這是個導向的問題。前幾年,我們過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片面追求GDP,考察工作以經濟指標為依據,靠數字說話,認為這個“客觀”,因此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傾向,大建大進,引發了一些社會不穩定,造成了一些發展不平衡,破壞了一些基本的管理秩序。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是糾正失誤的關鍵舉措,但因為依法行政工作不好量化,許多工作短期難以看到結果,或結果隱含在其他工作成績中,沒有納入到對干部和單位工作的評價體系中,導致干部、部門對依法行政工作積極性不高,“我做了工作別人看不到,等看到我調走了”,不如抓些“形象工程”來得直接、見效快。

3.保障機制還不完備。首先是人才保障不足,我縣800多名行政執法人員中,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學歷的只有31名,還不到4%。許多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提高靠“師傅傳幫帶”的途徑實現,對所執行的法律原則、目的知之甚少,因此,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考慮了許多不應當考慮的因素,顯失公正。其次是經費保障不足,依法行政是政府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行政執法經費我們還不能完全保障,個別執法人員還得依靠“執法權”來“養活”,導致相對人有意見甚至抗法,破壞了執法環境。

4.依法行政范圍不全。我國是行政管理二元制國家,黨委和政府共同擔負公共行政管理職能,但黨的機關和組織行使公共權力行為如何納入法治軌道的問題目前尚未完全解決,在黨的機關和組織行使公共權力行為違法侵權時,相對人既難以通過人民代表機關質詢,追究責任人的政治責任,也難以通過行政訴訟追究責任機關的法律責任,從而難以使相對人獲得相應的救濟。

基本對策

依法行政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要圍繞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和諧這一主題,多策并舉,做好各項基礎工作:

1.加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要把那些政府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給企業和社會,不要直接插手企業事務,著重把精力用在改善投資環境上,提供優質服務上。要擺正行政機關在經濟社會管理中的位置,將管理寓于服務之中,對一些能通過服務方式達到管理目的的,就不要動用執法手段;能通過協調、指導等“軟方式”解決問題的,就不要動用處罰、強制等“硬手段”,積極探索和諧執法的新路子。

2.加強行政決策機制創新,切實轉變決策方式。要制定專門的決策制度,合理界定行政決策權限,重大問題必須堅持集體民主決策。防止“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決策一張紙”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決策程序,明確規定決策的步驟、方式、時限,尤其是聽證和聽取意見程序,確保決策公開透明和決策民主。要完善糾錯機制,及時發現并糾正決策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失誤。建立決策責任追究機制,嚴肅查處超越法定權限、違反法定程序決策行為,對因決策失誤給國家、集體和公民造成重大損失的,要依法追究決策者的責任。

3.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切實發揮規范作用。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制定規范性文件,依法各種通知、決定、命令,不得違法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收費等行政權力。法制機構對所有的規范性文件必須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審查或者審查未通過的,不得施行。加強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工作,制定規范性文件必須按時限向縣政府法制辦備案。盡快建立規范性文件查詢系統,凡不帶密級的規范性文件,要通過公眾信息網、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未經公開的,不得作為執行依據。

4.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切實提高執法效率。要切實加大執法力度,特別是要加大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土地轉讓、食品安全、物價等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打擊侵犯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種違法行為。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切實做到流程清楚、方式正確、期限合法、案卷完整。縣政府每年都要組織執法案卷質量評查,將結果計入年終考核得分。要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的財政保障機制,嚴格執行“罰繳分離”和“收繳分離”制度,嚴禁分配罰沒任務,堅決杜絕執法機關利用職權搞強制性的有償服務等違法、違規行為。

5.加強行政層級監督,切實發揮監督作用。要全面貫徹實施《省依法行政監督辦法》,制定配套制度,將其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作為機關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判單位領導行政執行能力強弱、工作實績高低的重要指標體系,與晉職晉級和提拔任用掛鉤。加強監督力度,把規范執法行為與懲治腐敗、提高行政效率有機地結合起來。要融合各種監督資源,發揮其整體作用,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努力提高行政執法監督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