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資源及就業現狀分析

時間:2022-06-09 10:14:26

導語:農村勞動力資源及就業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勞動力資源及就業現狀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人口就業問題是我縣當前和今后長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它不僅影響到勞動者的直接利益,而且還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水平。客觀分析我縣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對推動我縣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

(一)縣農民工的就業狀況

1、在本鄉鎮內從業人口比重較大。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縣擁有農村勞動力資源200541人,實際從業人員195426人。其中在本鄉鎮內從業人員114326人,占實際從業人員的58.5%;外出從業人員81100人,占實際從業人員的41.5%。在本鄉鎮內從業人口的比例超過外出從業人員。本地從業收入已成為縣農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2、勞動力外出渠道以自發外出為主。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縣外出從業人員為81100人。其中自發組織外出謀業的有56689人,占外出人員的69.90%;政府組織6950人,占外出人員的8.6%;中介組織介紹9069人,占外出人員的11.18%;企業招收8392人,占外出人員的10.27%。

3、省內從業的農民工的數量高于省外從業的農民工數量。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縣外出從業的81100人中,選擇省內從業的有46694人,占外出人員的57.6%;省外從業的有34406人,占外出人員的42.4%;在省外務工的人員主要集中在中部與東部地區。

4、農民工從事行業較為集中,主要從事第二產業。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縣外出從業農民工從事第一產業的有3137人,從事第二產業的有51165人,從事第三產業的有26798人。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飲、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5、外出從業形式以務工為主。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外出人員中務68253人,占外出人員的84.16%;經商8029人,外出人員的9.9%;從事萁他形式的4818人,占外出人員的5.9%。

6、外出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集中在1000——2000元之間。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6208人,占外出人員的7.7%,;月收入在501—1000元有20240人,占外出人員的24.96%;月收入在1001—2000元有38349人,占外出人員的47.29%;月收入在2001—3000元有12848人,占外出人員的15.8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有3356人,占外出人員的4.14%。

7、外出返鄉人員以本地從事二、三產業為主。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年外出返鄉人員17452人,占外出人員的21.52%。其中本地務農4370人,占外出返鄉人員的25%;在本地從事二、三產業6708人,占外出返鄉人員的38.43%;再次外出從業6435人,占外出返鄉人員的36.87%。

(二)縣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

本地高校畢業生外出就業率較高,但是回鄉就業趨勢不容樂觀,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主要呈現出以下態勢。

1、機關事業單位招錄。

2、三支一扶錄用。

3、大學生村官。

4、縣內用人單位及其他形式靈活就業。通過縣內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公益,崗位招錄等形式實現靈活就業。

5、縣外多渠道就業。

(三)縣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狀況

1、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堅持把公益性崗位作為安置困難群體就業的主渠道,加大開發城鄉保潔、綠化管理、環衛協管、交通協管、城市協管、勞動保障、災后恢復重建等公益性崗位,盡最大努力滿足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崗位需求,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和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各級將公益性崗位實行統一規劃、集中開發、動態管理,并采取社區推薦,社區公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招用人員,并報各級就業服務部門備案,用人單位按規定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費。

2、落實優惠政策促進就業。近年來,我縣充分發揮就業扶持優惠政策在促進就業、穩定就業的重要作用,在用足、用活優惠政策上狠下功夫,擴大政策覆蓋范圍,逐步提高政策標準。一是鼓勵企業吸納安置。及時出臺鼓勵企業吸納安置就業的政策性文件,提高了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積極性,解決了就業困難人員的后顧之憂,提高了困難群體就業穩定性。二是扶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積極組織有創業愿望和創業能力人員,對其集中進行創業培訓,對培訓合格人員幫助制定創業計劃,論證創業項目可行性,同時進行開業指導、協調辦理營業執照等幫助實現自主創業。

二、農村勞動力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總體水平仍偏低。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外出從業人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8997人,占外出人員的11.10%,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的58.89%下降了48.79個%;初中文化程度47988,占外出人員的59.17%,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的30.10%上升了29.0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4115人,占外出人員的29.73%,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的0.61%上升了29.12%。

(二)職業技能培訓不足,缺乏就業競爭力。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外出從業人員中參加了政府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的有9745人,占外出人員的12%;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的有6366人,占外出人員的7.8%。大部分外出從業人員未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在就業時缺乏競爭力,只能從事報酬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工作。

(三)少數外出人員的從業環境較惡劣。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外出從業人員中雇主拖欠工資人數650人,占外出人員的0.8%;從事高危、有害工作人數3958人,占外出人員的4.8%,致傷致殘人數435人,占外出人員的0.5%.享受勞保補貼人數4854人,占外出人員的6%。

(四)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社會保障機制亟需完善。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外出從業中與雇主簽定勞動合同的有26427人,占外出人員的3.3%;參與養老保險的有15644人,占外出人員的19.29%;參與醫療保險的有26545人,占外出人員的32.7%:參與失業保險的有4919人,占外出人員的6.1%;參與生育保險的有5632人,占外出人員的6.9%;參與工傷保險的有12072人,占外出人員的14.9%;農民工大都從事高強度高危險的工作,但繳納保險的寥寥無幾,在事故發生時,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四)公益性崗位開發不足,工資待遇較低。公益性崗位開發不足,有的是有社會需求的領域未能開發,有的是缺乏資金不能提供崗位。已開發的部分公益性崗位加班多、工作量大、工資待遇低,而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隨著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有所提高,公益性崗位的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額不斷提高,公益性崗位工資卻一直未相應提高,導致收入偏低,家庭生活困難。

(五)城鎮困難群體多,就業矛盾突出。我縣屬于貧困山區,經濟發展滯后,被征地失業農民、零就業家庭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群體數量大。特別是近年來,我縣推進實施大交通、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被征地失業農民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可供開發安置就業困難群體的公益性崗位和適合困難群體就業的崗位數量較少。這種困難群體多,可供崗位少的現狀,導致就業矛盾突出。

(六)資金保障缺口大,受惠范圍較小。由于我縣城鎮困難群體龐大,地方財力和上級就業專項資金補助有限,用于幫扶援助困難群體就業資金受限,一方面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難以全面兌現。另一方面由于資金缺口大,政府購買崗位能力減弱,使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困難群體就業的渠道變得狹窄。

三、未來就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就業服務,為農民工提供真實有效的就業信息。加強勞動力輸入地區的勞動力需求信息收集,建立輸出地與輸入地的聯系,通過協作,有組織的進行勞務輸出。

(二)發展本地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工就近就業。政府加大對本地企業的扶持,從而為農民工提供本地就業的機會。進一步完善本地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機制,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提高本地就業對農民工的吸引力。

(三)組織農民工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的綜合素質。職業技能不足極大的限制了農民工就業的選擇范圍,多渠道多層次的組織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工從單純的無技巧體力勞動轉變為技術型勞動。同時,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教育。

(四)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是不少就業崗位并非人滿為患,既存在著“人找崗位"的現象,也存在著“崗位找人"的現象。針對此,我們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改變他們只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思想。讓大學生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不能只把職業活動當成謀生的方式和手段。

(五)完善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強化就業援助制度保障。就業援助制度是促進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就業援助的長效機制才能確保對就業困難群體長期的、行之有效的就業援助。

(七)強勢宣傳積極就業政策,強化政策扶持支撐作用。就業援助對象大部分都是年齡大、知識少、接受信息能力弱的人員,他們接受就業援助主要是靠上門服務,他們在獲得就業援助上大多處于被動地位,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多種傳播媒介對就業援助政策進行宣傳,同時要發動鄉鎮、社區勞動保障員進農村、進社區,開展就業援助政策宣傳,讓就業困難群體充分了解國家的就業援助政策,真正實現就業援助政策人人知曉,深人人心。

(八)加大就業專項資金投入,強化就業資金保障功能。就業資金充裕是開展就業援助工作、擴大援助范圍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全縣就業困難群體大,就業困難對象社保補貼、崗位補貼資金需求量大,只有加大對就業援助工作的資金投入,才能確保就業援助扶持政策全面落實,才能解決好就業困難群體的后顧之憂,促進困難群體實現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