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鄉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時間:2022-01-10 01:01:00

導語:抓好鄉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抓好鄉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冒水鄉人民政府胡增利

面對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要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認真貫徹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突出“移民、遷城、興庫、富民”戰略重點,把握“向家壩與溪洛渡大型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在即的關鍵機遇,多措并舉,配套聯動,扎實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冒水鄉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發展。

一、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村整體素質和效益

(一)面向市場,注重效益,調整農業種養結構。

調整的重點是品種結構、質量結構和季節性結構。要加快選育、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及配套生產技術,提高種植優良品種覆蓋率,不斷擴大優質專用、特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生產規模。要通過加工、保鮮和反季節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時間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加快發展畜牧業。

(二)立足優勢,突出特色,調整農業區域布局。

各村因地貌、資源、氣候和生產條件、農民種植習慣有一定的差異,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果則果,宜菜則菜,什么效果好就發展什么。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又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三)利用向家壩電站修建之機遇,積極規劃實施小城鎮建設。

用現代的建筑技術,把遷城新址——干海子建設成具有少數民族(若清平與冒水合并掛民族鄉的牌)風格的建筑群,成為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溪洛渡電站——馬湖——冒水大峽谷——屏山湖——老君山——龍華八仙山——樂山佛都等旅游線上的亮點,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

(四)著眼農業競爭主體,調整農業組織結構。

要充分認識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采取協會或股份制和股田制等形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轉變觀念,統一思想,要象重視民營企業一樣重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要象優待企業一樣優待合作組織牽頭人。積極引導,支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使之成為生產基地與市場連接的橋梁,達到扶持一個經合組織,帶動一片產業,切實打造冒水新形象的良好效果。

(五)調結構,重落實。

冒水具有獨特的立體氣候,適宜多種優質水果和農作物的生長,利用熱資源豐富的大石、冒水兩村(在海拔380米以上)建設果水配套工程。對已高換的1500畝椪柑,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并高起點高標準新植甜橙類水果1000畝、龍眼1000畝,中藥材:沙仁1500畝(復種)、銀花1500畝(復種),大棚蔬菜500畝,真正形成沿江經濟特色帶(除了為農民增加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后靠移民的生產、生活支撐)。荒山荒坡較多的前山、巖坪、龍寶、后山等村,大力發展黑山羊,達到存欄10000只,出欄10000只,肉牛3000頭。前山、后山、巖坪三個村以現有3500畝綠茶為主,加強撫育管理的同時,采取走出去或請進來的辦法,加大名優茶技術的培訓力度,依托名優茶公司,拓寬我鄉名優茶的銷售渠道。再輔以退耕還林、天寶工程,冒水、大石兩村種植酸梅2000畝,龍寶、巖坪、前山、后山四個村已種植黃梔子1500畝,黃柏、杜仲3000畝,核桃、板栗各2000畝。在大石、冒水、前山、巖坪等村實施豐產魔芋示范2500畝,同時積極扶持茶葉、魔芋、椪柑、黑山羊等龍頭企業經合組織牽頭人,讓更多的勞動力從糧經型轉移到特色經濟上來,讓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外出務工或經商(到城市就業)。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我鄉農民的收入將持續穩定快速得到增加。

二、堅持基礎先行戰略,加強基礎實施建設,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一)、“要得富,先修路”。按照“著眼長遠、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省道、縣道的布局,努力打造大石村(307省道)——巖坪村——老海龍和唐家灣——龍寶村;冒水村(307省道)——前山村——后山村和龍寶村;基本形成全鄉交通環行網絡。

(二)、抓好全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至3年內完成冒水、大石兩村的果水配套工程,巖坪大堰的續建工程,大石風巖堰的整治工程,場鎮在清水灣的管道引水工程,冒水、前山、巖坪、后山、的堰塘整治,確保全鄉農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灌溉。

加速老海龍水庫的爭取立項工作,老海龍水庫建成后海拔在1200米左右,蓄水量可達1500多萬立方米,庫中有五個以上的島嶼,再經過人工培植,將極為壯觀、優美,又是一山、二站、三湖旅游線的好去處,即老君山——向家壩電站——屏山庫區——老海龍水庫——馬湖——溪洛渡水電站。

(三)、加大通信設施力度,力爭村組通電話,努力促進對外信息的溝通。逐步改善全鄉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水平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各村經濟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培養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提倡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確定保底收購價,按農戶出售產品的數量返還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加強農業質量標準和接受檢驗檢測,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

四、堅決執行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減輕農民負擔能夠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減負就意味著增收。沉重的農民負擔抑制了農民的投入和消費,阻礙了農村生產的發展,又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必須堅決執行現行的稅費改革政策,認真執行中央的“一項制度”、“八個禁止”的規定,把農民負擔切實減下來。冒水鄉在2002年稅費改革中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全鄉5302人,減負金額9萬余元,減負率41.1%;今年又減去4個百分點,加上糧食直補共10萬余元,總共人均減負40余元,極大地調動了全鄉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五、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要有重點地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農業降耗增效技術。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教育培訓體系,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信息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要逐步改變農民科技素質普遍較低的狀況,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調整農村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培育科技示范帶頭人和農村企業家。在每個村民小組選2——3戶敢闖、實干、經濟意識較強的農戶作為項目實施的科技示范戶,再進行定時、定點的實用技術培訓,采取以點帶面、逐步推開,點面結合,覆蓋全鄉,從而形成規模經濟。同時,加強農經網的開發和利用,對農民增收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為農民增收提供保證

要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以扶持,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民能夠分享加工增值的效益。要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支持,使農民能擴大再生產,開辟新的增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