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改革應走出五大誤區
時間:2022-10-30 11:27:00
導語:農信社改革應走出五大誤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農信社改革已在全國全面鋪開,但從一些地方改革的結果情況看,并不樂觀,已到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農信社如何把握方向,確定目標,盡快脫離困境,筆者認為農信社改革應走出“五大”誤區。
誤區之一:農信社是商業性經營還是政策性服務模糊不清。《方案》中明確規定將農信社辦成“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金融機構,若按“四自”要求看,農信社屬商業性經營企業,但從合作制改革趨向看,農信社屬政策性服務金融,即改革后,一是農信社由多級法人向一級法人變化,經營缺乏靈活性;二是由民辦向官辦轉變,決策缺乏自主性;三是由自律管理向行政管理轉變,管理缺乏民主性,農信社定位服務“三農”,而“三農”是一個弱勢群體和產業,成本高、風險大、回報低,加上管理權下放到省級地方政府后,行政干預大,不可避免地還要承擔起其他一些沒有回報的政策性服務。這樣,農信社自主經營成了空話,民主管理成了套話,行政收權(集權)成為實話,所以說改革后的農信社是金融企業還是事業單位,其性質模糊。因此,農信社改革應明確其改革方向,規定其提供服務的性質,在具體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進行,在經濟發達地區應確定改為商業性服務金融機構,在老、少、邊、貧及山區應確定為政策性服務金融服務機構。
誤區之二:國家花錢買機制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存在歧視政策。一是數量上有較大的懸殊。商業銀行不良資產80%以上由政府財政買單,可以說國有商業銀行的虧損都是由政府承擔的,而農信社是將部分不良貸款進行置換。二是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別,商業銀行是通過劃撥,債轉股及將不良貸款剝離交資產公司分賬經營等方式進行的,并一邊剝離一邊拿到的是同額黃金白銀,而農信社只憑報表反映額50%的進行票據置換,農信社報表有反映不實一面,因少數信用社負責人為了政績及逃避責任尚有許多隱性不良貸款沒有真實反映上報,總體上講,農信社票據置換比例極為低下,而且從申請票據發行到兌付,門檻設置過多、過高,其資金只是望梅止渴、畫餅充饑。三是政策規定帶有歧視性。對農信社申請發行的票據,限時必須達到規定的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下降比例,達不到要求的,如數收回專項票據,從這一點看,對達不到要求的社,票據置換還是一張空頭支票。國家都是花錢買機制,在扶持政策上應與商業銀行一致,要從承認歷史、尊重客觀出發,進行認定置換,取消不平等政策。其一,重新確定應置換的財務包袱及不良貸款對象、項目、數額,諸如村級貸款、公共設施建設貸款、農田水利建設貸款、普九教育貸款、修橋修路貸款及扶貧貸款等政策性貸款項目并由此帶來的歷史虧損應列入置換對象,全額由政府買單;其二,降低門檻,縮短置換兌付時限;其三,應由人行會同銀監部門實地確認界定,時點重新確定,風險新老劃斷,責任新舊區分,置換時間應以省聯社掛牌之日為限。要通過置換,真正讓農信社丟掉包袱,輕裝上陣。
誤區之三:改革操作逆程序,目的不明確。農信社整個改革均是自上而下模仿式、教條式操作。一是方案辦法都是首先由上面統一制訂,然后按方案規定辦試點,而不是自下而上,先試點后總結推廣經驗,其程序逆向,方式一律,結果一樣,先做“帽子”后找人,削足適履。二是部分農信社學習第一批改革試點經驗目的不明確,機械地照搬照套,盲目地囫圇吞棗,有的甚至念歪了“經”,不求實際,不問實效,不講成敗,應付了事。三是專項票據發行、兌付工作與統一法人治理改革同步進行,使基層社對改革目標定位存在認識偏差,助長了短期行為,不少基層社在政策導向上重正向激勵機制,輕管理約束機制,認為改革是為了獲得政策支持,即獲得央行專項資金,而對“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等改革目標認識不夠。為了做到兩不誤,他們堅持務實、務虛兩手抓,在法人治理改革過程中,只是按文件要求,形式上修修補補,資料上收集整理,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四是政策扶持缺乏正向引導。部分省政府為了解決改革過渡時期虧損農信社股金分紅問題,采取了一些扶持政策,這一激勵政策雖解決了虧損的分紅困難,但對盈余社缺乏正向激勵作用,應不論盈虧,均應給予扶持,不斷增強其增收節支創效積極性。五是權責嚴重分離,一方面省、市、縣聯社三級法人,縣級聯社有經營權,而無決策權,上級聯社有決策權,又不經營,不擔風險責任;另一方面,縣級聯社“三會”“三長”制有名無實,形同虛設,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難以實施,理事長、主任、監事長等各自的職責范圍難以界定,越位、缺位、空位及虛位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監事長在“三長”中的地位最低,待遇最差,并服從同級理事長、主任統一領導,工作不獨立,說話無權威,監督難超拓。六是整個改革不是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并在前后改革中政府官員扮演著主導一切的角色。農信社由“無爹無娘”變為“婆媽滿堂”,多頭管理,“婆婆、媽媽”多,政出多門,帶來環節多、檢查多、報表多、處罰多及重復勞動多,難辦事,難成事,使基層社既無所適從,心力憔悴,更無心搞管理,無力談經營,無法謀發展。農信社改革國家花錢買機制,從一些地方看,并沒有多大的進步和發展。經營方式未變,管理手段未變,資產質量未變,僅僅是機構、名稱、人員有所變化和花錢買來多幾個部門管自己。農信社改革是一個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改革的目標應以市場為向導,改革的結果應提高工作質效,改革的方式應按先定目標后辦試點,再定方案,最后全面鋪開的操作順序進行,不盲動、亂動、瞎動,不然勞民傷財,最終折騰苦的還是基層農信社的員工。
誤區之四:改革框架目標與實踐結果存在很大差距。按現時的農信社改革“四種”類型,即農信社兩級法人、聯社統一法人、合作銀行、合作股份銀行等均無法有效解決所有者缺位,民主管理及抗御風險等問題,產權不清,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無法落實等,是農信社改革面臨的重大難題,農信社名義上歸社員所有,雖然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但由于股權結構設置不合理,不科學,社員股金在農信社資本金中所占比重小,且分散廣,社員在農信社所有權難以體現。同時募集股金的對象絕大多數是農信社的客戶,他們有的只是為了獲取貸款服務資格及利率優惠等個人利益,至于參與農信社管理和經營好壞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一旦農信社經營不善,他們會按“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則,抽走入股資金,給農信社制造風險,特別是那些信用缺失的客戶,入股后小錢換大錢,欠貸不還,也為農信社信貸埋下了風險伏筆。現有“四種”改革模式中,無論股權設置是“一人一票制”還是“一股一票”制,均暴露出的是產權關系模糊,所有者缺位,風險無人承擔,損失無人負責等問題,由此導致無法實現“自負盈虧”,也難以做到“自擔風險”。要使農信社改革順利成功,應跳出計劃經濟的框框,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按市場運作,引入競爭機制,嚴格政企分開,抓緊股份改造,明晰產權結構,大膽金融創新,建立健全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為讓農信社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擔風險、自我發展”,必須打破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的限制,依靠市場機制,走股份制路子,運用經濟手段加強管理,利用市場機制選拔人才,將農信社辦成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
誤區之五:農信社合法的地位沒有明確。從整個金融部門看,人行有人行法,商業銀行有商業銀行法,唯獨只有農信社沒有法,作為改革中的農信社如何按照法律規定進入和退出市場,并怎樣依規經營運作及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有一個法律上的規定。目前農信社沒有立法,帶來許多不利后果。一是銀監部門對農信社的監管無依據,仍套用商業銀行法、公司法的某些條款進行監管,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二是農信社因沒立法,以至于侵害農信社權益及一些機構違規操作現象屢禁不止,無法可依。三是因農信社管理、經營等引發的經濟糾紛,法院等司法機關在司法判決執行,有的無所適從、有的無法可依有的簡單的套用,影響到公正司法,為此農信社應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要在農信社改革的同時要加快立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