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民外出務工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01-01 11:18:00
導語:鄉鎮農民外出務工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農民增收,解決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是當前全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特別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把促進農民增收從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升華為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農民增收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以農業、農村、農民為基本縣情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的澤州縣,既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要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歷來就是事關全縣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尤其是對于那些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的山區鄉鎮來說,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尤為迫切。那么,應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帶著這個問題,近期,我先后五次深入到所包鄉鎮××鄉,對該鄉發展打工經濟促農增收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所見所聞令人深切感到:××鄉堅持把外出打工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山區鄉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鄉外出務工人數約3500多人,總收入超過150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一、××鄉的基本情況及農民外出務工現狀
××鄉位于澤州縣西南部山區,全鄉總面積62.9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勞動人口約4560人。多年來,面對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鄉黨委、政府堅持把勞務富民作為加快全鄉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多途徑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廣大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裕達小康道路,從而也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到今年底,全鄉生產總值完成650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67.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78元。
從調查情況看,××鄉農民外出務工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鄉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基本穩定在3000-3500人左右。據調查,從業種類大致可分為五種:餐飲業200多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6.7%;商業100多人,占3.3%;殯葬300多人,占10%;運輸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務工50%;其他人員500多人,占16.7%。以村為來看,發展條件相對較差的李河、安嶺、白背三村外出務工人員所占全村總勞力的比重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務工,其中以干零工和其他較多;安嶺村有234人,僅搓背就有44人,占全村勞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務工。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計算,總收入超過1500萬。這樣,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說,打工經濟已經成為加快××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的發展。白背村農民白海廷曾在市內藝海廣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銳的市場意識,積攢了一定資金,他針對家鄉沿沁河一帶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資金和人才問題多年來一直處在無人問津狀態的實際,率先成立了集餐飲、住宿、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旅游服務公司,經濟效益可觀,由此帶動了東磨灘村家家戶戶搞旅游開發,既增加了收入,又促進了磨灘風景旅游區的快速發展。安莊村農民崔大要曾在市內朝陽市場開了家小飯店,經過幾年的經營,手頭有了一定的積余。家鄉發展“黃梨產業”的戰略,對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回鄉后,他投資近萬元發展黃梨產業,開始了“二次”創業,目前已發展梨園20多畝。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比如,現年57歲的武城村農民張廷紅,1987年就開始進城打工,從事飲食業多年,已由剛進城時的夜市經營地攤,發展到現在50多平方米的小餐館,生意一直紅紅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稅務部門繳納幾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當可觀。曹河村農民李廣東,進城打工15年,從在某公司站柜臺開始,到開辦摩托車維修部,再到榮做北京華麟潤滑油晉城總,實現了“三級跳”。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老板。東風村農民張永軍14歲時就只身一人來到城里,看過自行車,賣過冰棍、澡票,后來從事搓澡按摩,一干幾十年。靠搓澡娶了媳婦,購買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萬元購置了小汽車,跑起了出租生意。同時,經他介紹在市區從事搓澡的××人就有100多人。多年來,正是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鄉的廣大群眾,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閑打工”正在成為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二、××鄉農民外出務工的具體做法
××這種“打工經濟”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調研中我們找到了答案。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是政策調動。××鄉農民歷來就有外出務工的傳統。對此,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牢固樹立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就是創造財富的理念,努力在全鄉營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外出務工。鄉里制定出臺了相關務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開兩次外出務工人員專題會議,年初針對外出務工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年終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評選,表彰一批對家鄉貢獻大、勤勞致富、成績明顯的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同時,鄉黨委、政府每年還要召開××鄉在外人士座談會,懇請他們為本鄉農民工尋找、創造和提供就業機會。這些舉措,都對農民外出務工人員起到了積極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齊下。就是因人而異,合理引導,積極優化農民外出打工途徑,努力為廣大農民創造就業崗位。近年來,針對廣大農民外出務工“由親投親、無親靠友”的自發狀態,鄉黨委、政府積極加大組織力度,通過鄉村兩級組織,通過××在外工作人員,托關系、找門路,為廣大農民盡可能地創造就業機會。現任鄉黨委書記李晉中,經常通過親朋好友為××農民聯系就業崗位。三年多來,經他介紹外出務工的農民多達30余人。據統計,今年外出務工農民,通過鄉鎮、村組織介紹的有500多人,占總外出務工人數15%;經在外工作人員介紹的有800多人,占總外出人數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針對外出務工農民沒有務工項目,缺少致富資金,以及家中老小無人照顧等一些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種渠道,為他們提供致富信息;同時積極與鄉農村信用社聯系協調,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小額貸款,為他們解決資金困難;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實際困難,要求各村組織人員進行幫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實解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安下心來、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謀求更快、更大發展。
三、幾點建議
××的實踐充分證明,打工經濟是山區鄉鎮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它給全縣的農民增收工作,特別是山區鄉鎮的農民增收提供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應該說,近年來,發展打工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經在我縣廣大山區鄉鎮形成了共識,大都開始了積極的探索,有了一個較好的開端。但從總體上來看,打工經濟對全縣來講,規模還不是太大,還沒有成為促進澤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因此,結合××的實際,借鑒我縣其他鄉鎮以及外地的成功經驗,做強做大全縣打工經濟,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做強做大打工經濟,首要的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從××以及其他鄉鎮來看,農民外出務工,盡管“搓澡的、賣飯的、出租摩托車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但大多從事的是比較簡單的體力勞動,而且空間很狹小,不利于長遠發展。同時,在調研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農民需要知識,需要技術的迫切心情,以及無一技之長的困惑。為此,我們必須切實加大培訓力度,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著重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思想素質和操作技能。在這方面,我縣的一些鄉鎮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經驗,如李寨鄉的素質教育,柳口鎮的農民夜校等。在今后工作中,我們要聘請專業教師,切實加大職業教育力度,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掌握“一技之長”;要進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農廣校資源,在農閑、春節等時節組織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積極和用工單位聯系和合作,有針對性地對外出務工農民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通過這樣的一些措施,使廣大外出務工農民走得遠、站得住、能致富,實現農民工由單純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第二,成立中介組織,暢通外出途徑。目前,就外出務工的渠道來看,大多農民還處在一種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從××的情況來看,農民自發外出務工的占到總人數的75%以上。農民工的自發、無序、盲目流動,會產生就業難、權益得不到保證等很多負面的影響。盡管近年來我縣的一些鄉村兩級組織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觀。對此,我們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在縣、鄉、村三級都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主組長的勞務開發領導小組,特別是要按照市場化運作程序,在縣鄉成立勞務輸出組織,一方面對農民工加以統一管理和培訓,另一方面幫助農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時協調農民工的各種勞務關系,從而暢通農民外出務工途徑,讓外出務工農民實現由自發性向有組織輸出轉變。
第三,營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民創業。一是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要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資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難,讓外出務工農民走得放心,干得安心,賺得盡心。二是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縣鄉兩級要盡快成立農民工維權服務機構,積極依法維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向他們提供法律援助。三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每年都要對勞務輸出先進單位、對外出務工先進個人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從而引導更多的農民外出創業。